发布时间:2014-02-08 10:02 原文链接: 基因杀虫剂,是福还是祸?

  科学家和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开发的一种技术,有可能成为人类与害虫战争中的下一个强大武器。这项技术应用了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可以通过让害虫和病原菌的基因失效来杀灭它们。

  通过打击某个物种的一个独特基因序列,该技术具有既杀灭害虫,又不伤害益虫的潜力。相对于化学农药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如果使用神经毒素,它会不分益虫害虫全部杀死,”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昆虫学家沙巴·瑞迪·帕利(Subba Reddy Palli)说,他正在研究这项被称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的技术。“但是,这项技术却可以精准打击目标。”

  但是一些专家担心,把基因失效剂施放到农田里,可能不利于益虫,特别是具有共同基因组成的益虫,而且甚至有可能影响人类健康。这种争议呼应了已经持续多年的转基因作物大辩论。

  “我们现在对它还不了解,在这个阶段就试图使用这种技术简直比在20世纪50年代使用滴滴涕(DDT)更加莽撞,”美国蜜蜂顾问委员会(National Honey Bee Advisory Board)在会议前提交给国家环境保护局(EPA)的意见中说。国家环境保护局的会议中心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

  孟山都(Monsanto)正在开发的“RNA干扰”技术让蜂农很感兴趣,因为它可能用来杀灭一种特定害虫,人们认为这种害虫对近年来蜂群的大规模死亡至少负有部分责任。

  孟山都已经向监管部门申请批准该公司的一种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使用一种简称为RNAi的技术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以便杀灭西部玉米食根虫(western corn rootworm),它是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农业害虫之一。孟山都还在开发一种喷剂,用来恢复其“农达”(Roundup)除草剂的除草效力,灭除已经对 “农达”产生了免疫力的杂草。

  一些蜜蜂专家递交的测评声称,他们欢迎使用RNAi技术来挽救蜜蜂。代表玉米、大豆和棉花种植户的组织也支持这种技术。

  全国玉米种植者协会(National Corn Growers Association)表示,“RNAi商用技术将为美国农业带来全新一代的工具,它前途无量。”

  玉米种植户需要新工具。过去10年,他们一直通过种植所谓的BT作物来抗击玉米根虫,BT作物是一种转基因作物,它能产生一种毒素,在根虫啃食玉米时杀死这种昆虫。

  或者,至少这种毒素理应能杀死根虫。不过现在,根虫进化出了能够抵御至少一种毒素的抗体。

  RNA干扰是一种由双链RNA引发的自然现象。

  构成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DNA)通常是双链的,也就是著名的双螺旋结构。然而,细胞的信使RNA,通常由代表基因码字符的单链化学单位组成。

  因此,当一个细胞感觉到了双链的RNA,它就会做出好似遇到病毒的反应。它会启动一种机制,抑制与双链RNA序列同源的任何基因。

  科学家们迅速了解到,他们几乎能关闭任何基因,方法是用相匹配的序列合成双链RNA片段。

  多种转基因作物已经利用RNAi来自行抑制作物的基因。其中包括能产出更健康的豆油的大豆和一种不会变成褐色的苹果,后者看来已接近获得联邦政府的批准。这项技术还被用于通过转基因来让木瓜等作物产生病毒抗体。

  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些农作物都是利用改变DNA的手段来发展出来的。人们知道这种办法有用,只是当时还不知道它与RNAi技术有关。孟山都能杀死根虫的新玉米品种,是首批通过改变基因来产生双链RNA的农作物之一。有了双链RNA,就可以使一种叫做Snf7的基因停止活动,这种基因对于根虫体内的蛋白质运输至关重要。孟山都总部位于圣路易斯,它希望能在2020年前把这种叫做SmartStax Pro的玉米推向市场。

  然而,有些科学家也呼吁人们应该提高警惕。农业部的两位昆虫学者在去年发表的论文中说,因为很多生物体都有同样的基因,所以RNAi杀虫剂可能会对其他虫类造成伤害。

  例如,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和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室研究发现,旨在使一种根虫类的基因失效的双链RNA也对瓢虫的基因造成了影响,并造成了这种益虫的死亡。

  中国南京大学2011年的一篇论文也引起了人们对它给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影响的关注。他们表示,从食用过某种大米的人类和老鼠的血液中,可以检测出这种米自然产生的RNA成分,这种成分甚至还会对控制胆固醇的基因产生影响。这种交叉影响相当令人不可思议,因而受到了怀疑。随后至少有三项研究对这些结果进行了挑战。

  国家环境保护局的科学家在为周二的会议准备的论文中说,RNAi体现了“生态风险评估所面临的独特挑战,这些挑战是传统化学杀虫剂评估所不曾遇到的”。

相关文章

突破性合作!Evonetix与AnalogDevices共建基因合成工厂

Evonetix与模拟器件公司AnalogDevices签署协议,扩大热控酶促DNA合成技术的生产能力 NEWYORK-英国合成生物公司Evonetix周三表示,已与半导体制造商Analog......

基因调控网络深度解读2型糖尿病发展,RFX6基因关键引领早期胰岛细胞缺陷

研究人员通过包括基因表达、遗传风险和功能数据在内的分析,已经开始揭示2型糖尿病(T2D)背后的基因调控网络,强调了转录因子编码基因RFX6的关键作用。《自然》杂志上周一报道称,研究人员依赖于细胞分类的......

一文速览!10月国内外15家生物药企融资超40亿!

据不完全统计,10月份,共有15家国内外创新生物药企完成了融资事件,总金额超40亿人民币。从融资轮次来看,早期融资仍占多数,其中B轮以前融资占比超过75%,仅有2家企业完成B轮融资。从融资金额来看,披......

大脑共变模式揭秘基因/心理与疼痛敏感性之谜

疼痛是不愉快的主观体验,但对疼痛感知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探究疼痛敏感性个体差异的产生机制,对于阐释慢性疼痛的易感性并进行个性化疼痛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提示,疼痛敏感性的个体差异可能受到......

Cellectis股价飙升超180%!阿斯利康又投2.45亿

今日,阿斯利康与Cellectis达成了一项利润丰厚的合作协议,将向这家法国生物技术公司投资2.45亿美元,进一步加强了其致力于开发细胞和基因疗法产品的承诺。该消息令Cellectis的股价在周三盘前......

清华脑与智能实验室团队:揭示基因信息如何利用细胞形成组织空间形态

近日,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重构细胞的空间组织。研究表明,这种名为DeNovoCoalescentEmb......

病毒入侵时,生命体如何自我保护?

在生命体内存在在这样的一种英雄主义:细菌在杀死入侵病毒的那一刻“壮烈牺牲”,与其“同归于尽”,以完成保护生命体的重任。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通过间接的手段检测到了一种同归于尽的自我保护行为,......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100余个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开展临床试验

10月7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469号(医疗卫生类215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针对丁列明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定制药物研发......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在玉米耐盐基因挖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鲜食玉米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JCR和中科院Top1区,影响因子8.2)在线发......

农科院油料所:发现花生黄曲霉抗性关键候选基因

近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花生花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有效破解了花生黄曲霉抗性机理,并发掘出了关键候选基因,为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相关学术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前沿研究杂志》(JournalofAd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