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05 16:45 原文链接: 南京大学严俊JBC发表膀胱癌研究新成果

  在2014年2月28日的国际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知名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在线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南京大学严俊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首次发现,SRC-3超表达与人类膀胱癌组织样本中的HIF1α靶基因水平升高有关。SRC-3超表达能够促进膀胱癌细胞的生长,伴随着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SRC-3敲除降低了低氧条件下的膀胱癌细胞糖分解率,降低了裸鼠的肿瘤生长,并减少了PCNA和LDHA的表达水平。

  代谢途径失调是癌症的一个标志。糖酵解增强就是其中一种,近一个世纪被称为Warburg效应(指健康细胞依靠线粒体氧化糖类分子释放出有用的能量,而大多数肿瘤细胞则通过产能率相对降低的糖酵解为自身供能,恶性、生长迅速的肿瘤细胞通常的糖酵解率比他们的正常组织高达200倍)。癌症是由一组高度增殖的细胞群组成。癌细胞增殖除了有更高的能量需求之外,还需要各种各样的生物分子和葡萄糖,作为核酸和脂质这些分子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在癌细胞中经常观察到,糖酵解途径中的葡萄糖转运体和酶的上调表达,连同三羧酸(TCA)循环减慢和乳酸的水平升高。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糖酵解的一个主调节器。在常氧条件下,HIF1α由VHL(von Hippel-Lindau)蛋白泛素化,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然而,在缺氧条件下,HIF1α和VHL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中断,因此HIF1α蛋白不能降解。稳定的HIF1α能够与HIF1β形成二聚物,并结合到HIF1α靶基因启动子区域中的缺氧响应元件(hypoxia-responsive elements,HREs)。糖酵解酶HK2、PGK1和LDHA都能够上调HIF1α靶基因。由于大部分实体肿瘤组织一贯的低氧可用性,这些糖酵解酶就不断地在癌细胞中上调。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在癌细胞中专门靶定HIF1α介导的代谢途径,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策略。

  膀胱癌(Urinary bladder cancer ,UBC)是一种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发病率稳步上升。在发达国家,在男性癌症中UBC的发病率居第四位。然而,在所有癌症患者中UBC患者每年的治疗费用排名第一。在UBC样本中基因突变(FGFR3和p53)和染色体变化(9p和9q增益)的发现,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了UBC的发展。但是,研究人员指出,缺乏癌症发展(包括UBC的形成、扩散和发展)的特定分子机制,已经阻碍了UBC患者的成功治愈。

  在30-60%人类乳腺癌样本中,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3(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3,SRC-3)最初被确定为20q染色体上的一个增殖基因。多种证据表明,SRC-3的过度表达是类固醇靶组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卵巢癌)来源癌症中的一个常见事件。

  SRC-3在哺乳动物乳腺上皮细胞内的特定超表达,能够诱导小鼠患乳腺癌;因此,研究人员已将SRC-3定义为一个善意的致癌基因。然而,在非类固醇类癌组织(包括肺癌、肝癌和膀胱癌)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SRC-3的表达上调。此外,对163份人UBC标本的队列分析发现,7%的样本含有SRC- 3基因扩增,32.5%的样本表现出SRC-3蛋白的超表达。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UBC样本中的SRC-3超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雄激素受体(AR)和孕酮受体(PR)无关,表明SRC-3可能通过类固醇受体之外的机制发挥作用。然而,SRC-3在UBC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发现,SRC-3超表达与人类UBC样本中的HIF1α靶基因水平升高有关。SRC-3超表达能够促进UBC细胞的生长,伴随着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SRC-3敲除降低了低氧条件下的UBC细胞糖分解率,降低了裸鼠的肿瘤生长,并减少了PCNA和LDHA的表达水平。

  研究人员进一步表明,SRC-3能够与HIF1α(糖酵解必需的一个关键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共激活其转录活性。SRC-3与HIF1α靶基因(例如glut1和pgk1)的启动子结合。人类UBC患者样本中显示,SRC-3 和Glut1蛋白之间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通过靶定HK2或LDHA的糖酵解抑制,可减慢SRC-3超表达诱导的细胞生长。

  总之,SRC-3超表达可通过HIF1α促进膀胱癌细胞内的糖酵解,促进肿瘤的发生,这可能是膀胱癌治疗的一个有趣的药物靶标

相关文章

《自然》连发3项研究:锻炼有益身体分子证据揭示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锻炼对身体有益似乎已是公认常识,但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认知,人们对其分子层面的奥秘还不甚了解。不清楚这一过程,会影响人们对锻炼强度、类型以及相应疾病和健康......

人工智能设计的基因编辑工具来了

在不断探索以前未知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从温泉、泥炭沼泽、粪便甚至酸奶中搜寻各种微生物。现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他们可能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设计出这些系统。据《自然》报道......

科学家发现50个肾癌相关新基因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在对癌症遗传易感性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中,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确定了50个与肾癌发病风险相关的新区域。这一成果有助推进对癌......

科学家首次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

5月3日,《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改写了教科书中“线粒体基因组编码13个蛋白”的论断,首次发现线......

决定“社牛”还是“社恐”的基因或找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现在人们常说的“社恐”,其特征是会尽力回避处身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而“社牛”则与之恰恰相反。《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果蝇体内一种调节社交网络结构的基......

新研究丰富酵母基因表达调控提升产物合成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明涛团队对酿酒酵母中的未折叠蛋白响应元件(UPRE)进行了改造,并应用于基因表达的动态调控。相关成果于4月30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以“创制UPRE......

青光眼基因治疗有望实现“单次给药,长效降压”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与剑桥大学教授PatrickYu-WaiMan合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敲除碳酸酐酶2(Car2)基因,在小鼠模型上单次给药获得持续降低眼......

新基因在藤壶适应底栖固着生活中的作用机制获揭示

近日,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冯丹青团队和副教授张原野团队等合作,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和污损生物附着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该研究分析了代表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附着和壳形成过程,......

新基因疗法或能减缓“渐冻症”病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瑞典于默奥大学官网27日报道,一种美国研发的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Toferson显著减缓了一名ALS患者的疾病进程。服药4年后,该患者仍可爬楼梯、......

麻栗坡兜兰简单重复序列表达调控关键基序获揭示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王艇团队、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刘仲健团队和中山大学教授苏应娟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基于统计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麻栗坡兜兰简单重复序列的表达调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