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7-15 10:10 原文链接: 7月4日《科学》杂志精选

   人们喜欢做事但不爱思索

  据Timothy Wilson及其同事所作的一项新的研究披露,我们人类真的不喜欢单独进行思索。研究人员用11个实验组成的系列显示,大多数的人发现单独坐在一个房屋内仅仅思索6~15分钟而不做其他任何事是困难的,他们中有些人(大多为男性)甚至宁愿让自己接受令人不愉快的电击也不愿意完成这一作业。Wilson和他的团队让一群大学生静静地坐在一间空房间内,他们没有书籍、手机或其他任何会分心的东西。据研究人员披露,所有这些学生要做的就是坐在他们的座位中,保持清醒并各自进行思索。但是,在进行6~15分钟的“思索期”之后,许多研究的参与者报告说,这一经历并不令人愉快。大多数人还指出,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甚至有更多人报告说,他们一直在走神。当研究人员让另外一组大学生在他们自己舒适的家中从事相同的作业时,研究参与者报告说,他们更难集中注意力,而总体经验也不甚令人愉快。与那些分派进行某外向活动——如听音乐或读书——的实验参与者相比,被指派花时间单独进行思索的实验参与者也报告说他们的享受度要少得多。Wilson及其他的研究人员接着从农贸集市及一个教堂中招募了年龄18~77岁的人来尝试做相同的事情。但他们说,那些参与者的回馈大体也相同。如前所述,Wilson及他的同事甚至发现,在尝试花时间仅仅在其头脑中进行思索时,有 67%的男性及25%的女性会选择至少对自己进行一次电击。研究人员仍在试图弄清楚我们人类为什么会是这样,但他们说,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设法以沉思或其他方法来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思想的原因。

  “不礼貌”行星忽略主恒星伴侣

  据研究人员报告,一颗新发现的外行星展示了奇异的行为——它在某双恒星系统中仅围绕一对恒星中的某一个做轨道运行,而几乎忽略了另外一颗伴星。由于大多数的外行星围绕单颗恒星(或至少伴星还未被发现的单一恒星)做轨道运行,这颗外行星在某双星系统中的选择性轨道运行活动是一个意外。围绕某双恒星系统中的两颗恒星做轨道运行的行星相对常见。然而,这颗外行星有所不同,它仅仅围绕其主恒星做轨道运行但却不围绕略大的伴星做轨道运行。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一点,A. Gould 及其同事将从某个全球精密望远镜网得到的微透镜数据集进行结合。(微透镜可让科学家们检测到行星的星体,无论其发出的光有多小。)值得注意的是,Gould等人发现的外行星——大约为地球质量的两倍——与其主星的距离也为0.8天文单位,这一距离类似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它维持着这一类似的距离,但其主星的亮度比太阳要少400倍,而这会使其比地球温度要低。Gould等人的研究提示,一群新的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类地行星可能围绕着双恒星对中的单一成员做轨道运行。文章的作者说,像这样一种微透镜搜寻可能会发现更多这样的星系,而这转而会帮助给行星形成及进化模型设立约束条件。

  用脉动确定年轻恒星年代

  研究人员用星震学——或对恒星振荡的研究——来确定年轻恒星及它们的特定进化阶段。在此之前,该技术仅被用于已经在其星核中开始了氢核聚变的老的主序(MS)恒星。Konstanze Zwintz 及其同事应用来自卫星和基于地面的观察来研究34个前MS恒星的振荡或脉动数据。这些年轻的恒星已知会在其星核中引发聚变之前以某种特定方式震动及抖动,而且研究人员发现,正如理论预测,这些年轻的恒星会在它们变得较老、较热及较致密之时脉动得更快。基于他们的分析,Zwintz及其他的研究人员提出,他们的恒星组群包括了那些仅仅从引力收缩获取其能量的恒星,其他的已经开始了不完全核聚变的恒星以及还有其它的核聚变已经猛烈进行的恒星。他们说,一颗太阳质量为3.0的前MS恒星在它从一个分子云中出现之后会需要大约800万年来引发在其星核中的氢聚变,而质量为其一半的较小的前MS恒星花大约4倍长的时间才能在其星核中引发氢聚变。研究人员的发现可帮助天文学家对非常年轻恒星的年龄及其在年轻星团中的恒星形成时间进行检测;在年轻星团中,恒星常常被归并在一起并被指派一个年龄。

相关文章

巴西研究发现恒星化学成分与其行星间的相关性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

巴西研究发现恒星化学成分与其行星间的相关性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

巴西研究发现恒星化学成分与其行星间的相关性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

云南天文台揭示大质量恒星死亡前剧烈物质抛射过程

近日,《科学通报》(ScienceBulletin)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张居甲团队和清华大学王晓锋团队在超新星闪现光谱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十年一遇的超新星爆发事件SN2023ixf中......

“蓝行者3号”巨大的新卫星比天空中几乎所有恒星都要亮

美国基特峰国家天文台的麦克梅斯-皮尔斯太阳望远镜捕捉到蓝行者3号留下的痕迹。图片来源:网络在已经布满卫星的天空中,“蓝行者3号”是最耀眼的新成员。仅SpaceX一家航天公司就向轨道发射了5000多颗卫......

研究新进展|新疆天文台利用ALMA观测到二碳化硅在富碳AGB星周呈环状分布

渐近巨星支(AsymptoticGiantBranch,AGB)恒星的星周包层(CircumstellarEnvelope,CSE)中含有大量气体分子(已探测到105个),约占星际空间发现的所有分子(......

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究生命繁衍

一组国际科学家使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在太空中探测到重要的碳化合物(CH3+),该分子也被称为“甲基阳离子”,其有助形成更复杂的碳基分子。碳化合物构成了所有已知生命的基础,......

一颗特殊恒星的“寻亲”之旅

理论研究曾预言宇宙早期第一代恒星的质量可以超过100倍太阳质量。然而,遗憾的是,天文学家此前从未在观测上予以证实。这次,我国天文学家找到了此类恒星曾经存在的“实锤”!6月7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

研究人员利用SOFIA天文台数据揭示了一个被摧毁行星系统

一旦一颗恒星演化到主序星阶段之外--这是恒星演化的最长阶段,在此期间,恒星核心的核聚变产生的辐射被引力所平衡--它可能拥有的任何行星系统的命运就是一个谜。天文学家通常不知道在这一点之后行星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