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30 10:51 原文链接: 工程热物理所压缩空气储能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提出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具有效率高、储能密度大等优点,解决了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受地理条件限制和需要消耗化石燃料等问题。不同于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关键特征之一在于,系统采用高压蓄冷蓄热装置实现压缩热和低温冷能的回收与再利用,从而明显提高了系统效率。

  储能时,超临界态空气吸收蓄冷介质的低温冷能后转变为高压液态空气,随后降至常压进行存储;释能时,高压液态空气经过蓄冷介质气化后转变为超临界态空气,驱动膨胀机做功发电。因此,在填充床蓄冷蓄热装置中的颗粒堆积狭小孔隙内部存在大量超临界压力下的流动传热以及“拟沸腾”、“拟冷凝”等复杂过程与现象。作为储热过程与储热性能的关键参数,传热流体与储热介质之间的相间传热系数无疑成为整个蓄冷蓄热装置设计研发过程的重点。由于空气在超临界状态下性质较为特殊,使得其具有与常压条件下显著不同的传热规律。但是,目前尚未见此方面的研究报道,需要科研人员进行自主探索。

  近日,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科研人员依托中关村超临界空气储能基础试验平台对超临界压力下空气与填充床之间的相间传热系数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实验研究,获得了工作压力、质量流量和入口距离等因素对相间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由压力流速变化引起的孔隙内部流动传热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升高,填充床内部空气自然对流与换热显著增强,使得储热过程中填充床内部径向温度梯度趋于平缓,并且使传热过程的入口效应减弱;在低Re数条件下,常压与超临界压力下的平均Nu数与Chandra and Willits(1981),Yang (2012)等人实验关联式较为吻合,对超临界条件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上发表(2014,77:883–890)。

图1 不同压力下的入口距离对空气-填充床相间传热系数的影响

图2 空气-填充床平均传热Nu随Re变化

相关文章

我国科学家发现超临界地质流体演化新过程和机制

流体就像地球内部的“血液”,对于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地球深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所形成的超临界地质流体,具有复杂的成分和结构、超常规的物理化学活性,可以促进地球深部物质循环,迁移元素富......

贵州1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并网发电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发的10兆瓦集气装置储气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贵州毕节正式并网发电,最大发电功率10.4兆瓦。据悉,该系统不依赖于储气洞穴、不燃烧化石燃料,不受地理条件和燃料限制,......

地质流体演化新机制或有助岩浆热液矿床形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倪怀玮教授课题组在超临界地质流体演化过程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地球化学知名学术期刊《地球化学论点通信》。地球内部流体就像......

超临界流体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联用

超临界流体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联用(SFC-SFC)的接口也有多通阀切换和无阀气控切换两种方式。1990年Lee用两个多通阀联接,由微填充毛细管柱和毛细管柱组成的超临界流体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联用系统......

农药残留量测定样品前处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所谓超临界流体是指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的高密度流体。这种流体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兼具二者的优点。超临界流体萃取是指利用处于超临界状态的流体作为溶剂对样品中待测组分的萃取方法。在选用超临界流体萃取萃取......

首套双级液相工质蓄冷液态空气储能实验平台建成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理化所获悉,该所王俊杰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在低温液态空气储能技术的基础理论及模拟仿真方面开展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采用梯级恒温蓄冷、小温差传热的高效蓄冷流程,在理化所廊坊园区......

我国新技术将发力挑战雾霾困局

一项有望有效应对雾霾困局的重大科研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团队历时20年攻关,研制成功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日前正式启动产业化步伐。此举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效应对长期困扰我们的燃煤利用......

我国新技术将发力挑战雾霾困局

本报讯(程洪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孙海华)一项有望有效应对雾霾困局的重大科研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团队历时20年攻关,研制成功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日前正式启动产业化步伐。此举有......

金属所研制出抗超临界水氧化的超高速渗铝技术

火电在我国近三年发电量所占比例为七至八成。自1995年我国建成首座超临界大型电站以来,超超临界洁净燃煤电站已成为我国火电主流。目前正在推行700oC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计划,以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降低......

工程热物理所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系统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作为工质的动力循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优良特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太阳能热发电和核能)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对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