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8-10 09:12 原文链接: 《能源与燃料》:虾壳催化剂有助制造生物柴油

  随着对全球化石燃料枯竭的担心,越来越多人对可再生的能源例如生物柴油感兴趣,希望用它们去填补对能源的渴求。但是,生物柴油的制造技术中有一项是用催化剂来加速大豆、蓖麻,以及其他植物油转化成柴油的化学过程,目前为止,所使用的催化剂不仅不能再次使用,而且必须使用大量水来中和,排出大量污染过的废水。

  现在,中国的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一种从虾壳中得到的新的催化剂,它可以更快转化生物柴油,并且经济、环保,非常不错。

  研究者是来自中国武汉的华中农业大学。他们首先将虾壳烘烤数小时,将虾壳变成高度多孔结构的原料,接着将其表面涂满氟化钾(potassium fluoride)进行反应。

  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经济、环保的虾壳催化剂在转化蓖麻油到生物柴油时,要比某些传统的催化剂更快和更高效。论证表明,它们三小时能够转化89%。

  科学家指出:这种新的催化剂还可以被二次使用,并且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耗费更少。

  美国埃姆斯市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化学家Brian Trewyn说:“我非常兴奋,科学家们跳出习惯思维去研究能源发展的问题。”虽然没有参加试验,但是他指出,工业化虾壳催化剂将被证明是具挑战性的。

  这项实验的科学家们,将在今年8月20日的《能源与燃料》(Energy & Fuels)杂志上描述他们研究和发现过程的细节。

 

  更多阅读

  美国新闻网站相关报道(英文)

相关文章

氧化物催化剂与氧化物载体间存在界面限域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员傅强团队在界面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开放的TiO2等氧化物载体表面能够提供限域环境,并且驱动In2O3颗粒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气氛中自发......

新方法可直接测量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刘中民院士团队在催化剂颗粒温度测量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单个工业分子筛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三维时空分辨测量方法,揭示了强放热的甲醇制烯烃反应过程中催化......

高达5500小时!厦大团队创制超高稳定性催化剂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野、傅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姜政等,创制出高达5500小时以上寿命的超高稳定性In/Rh@S-1催化剂,在近热力学平衡收率条件下,高选择性催化丙烷等低碳烷......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催化剂合成方法,实现高效制甲醇

记者2月24日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采用光诱导—邻近沉积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双原子位点的距离,产生优异的协同催化效应,实现二氧化碳加氢近100%选择性生成甲醇,且生成甲醇的......

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界面电子耦合机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王振波教授团队在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设计钴-氮-铬跨界面电子桥打破制约活性-稳定性转换以实现超稳定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为题发表在《德国应......

新型催化剂实现高效全分解水制氢

高效全分解水制氢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福祥团队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可显著促进Ir/BiVO4......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研究员王晓东、研究员林坚团队与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等合作,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优于单原子催化剂的......

院士领衔!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与研究员王晓东、林坚团队,联合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

消除抗生素污染新方法,速率更高、产物更安全!

抗生素在环境中残留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在许多抗生素中,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量占比约为70%。围绕水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降解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