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0 13:10 原文链接: 北大教授质疑IPCC报告:气候变化需科学理性分析

  一份题为《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论——对IPCC报告的科学性质疑》的研究报告,近日正式完成。且看如下观点:“近百年来,气温的上升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属于正常波动范围。与其说气候变暖,不如用‘气候变化’来得客观”,“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和气温的关系复杂,它们与气候变化存在多大相关性,还尚待研究……”

  全球气候是否正在变暖、温室气体排放是否罪魁祸首等问题,眼下正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家与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气候变暖派”与反对派各执己见,争得不可开交;而这份由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领衔完成的报告,以系统详尽的科学数据与论证,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研究结果提出了异议。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等理念,对于节约能源、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要说这都和气温升高、全球变暖有关,恐怕并不那么简单。”在我国科学家看来,目前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气候变化或属正常波动

  “最近100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0.74℃,而近100年来的全球平均地面气温曲线表明,气温呈急剧上升趋势。”IPCC认为,气温上升,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等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同时也与森林砍伐、城市化与农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上述温室气体有关,与太阳辐射变化无关,气温上升99%是人为原因所致。

  对此,承继成教授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是气体地球子系统的更次一级子系统,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性、周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同时又有时间与空间、整体与局部的复杂关系——若进行10年、50年或100年气候变化趋势研究,必须有赖于较长时间尺度的数据。从6亿年的时间尺度看,地球气候具有三次较大的冰期与暖期的气温波动。以5000年的时间尺度来看:近代气候正经历着小冰期之后的“20世纪暖期”——即IPCC所指的上升0.74℃(小冰期之前依次为罗马暖期、中世纪冷期、中世纪暖期)。即便如IPCC所预测,至2100年时,全球气温在现有水平14℃基础上,可能再上升2℃,达16℃水平,也未超过历史上罗马暖期、中世纪暖期或我国仰韶文化时期的气温水平——其时约16℃至17℃。

判断气候变化应综合评价

  “温室气体排放与气温关系,存在不确定性。”承继成教授说,CO2引起的增温效应,当超过一定临界值之后就呈递减关系。“比如,现在CO2浓度是280ppm,气温14℃,而在寒武纪时,CO2浓度高达6000ppm,但气温却仅为30℃左右。”承继成教授还举例,1850年工业革命前,大气中CO2浓度为270ppm,至2008年为387ppm——这160年间,CO2浓度增加了117ppm;同期CH4、N2O浓度也在增加,转换成CO2当量,至少增加160ppm。两者相加,温室气体累计增加量应为277ppm,而对应的,温度只上升了0.74℃……“越来越多证据表明,CO2浓度与地表温度并非线性关系,判断气候变化应用更多指标综合评价,如海洋运动、太阳活动等。”

  承继成教授表示,姑且不论温室气体排放与气温关系,近百年来导致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亦尚待研究。据了解,与IPCC认定气温上升99%由人为原因所致相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Miller研究小组认为,来源于自然排放的CO2为3000亿吨/年,占97%,来源于人类活动的约80亿吨/年,占3%。“比如,汶川地震释放的CO2,约为人为排放的CO2一年总量的2%,而每年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平均为18次,中小地震加无感地震每年数量平均为2万多次。这些地震或断层活动,都会释放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

  “太阳活动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而且影响很大。”研究报告提出,近百年来的大量实测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哪怕只有一点微小变化,也能通过臭氧作为“放大器”间接影响到气温的显著变化。

极端气候与气温关系尚待论证

  “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论证气温上升导致极端气候,并由此对地球带来不可逆转影响。”承继成教授表示。

  据IPCC预测,气温上升的结果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将被淹没,并导致极端气候如暴雨、干旱、飓风、大雪频发,并将造成病虫害、瘟疫及有害人类健康的事件发生。因此,IPCC认为,“必须保证2100年时,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不能超过2℃。若超过则将使人类经济受到严重损失,若超过4℃,人类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但在承继成教授看来,即使100年后气温果真增加至16℃左右,也仍未超出罗马暖期、中世纪暖期水平——那时未出现极端天气频发和严重灾害现象。实际上,暴雨、干旱、酷热、严寒等天气现象自罗马暖期以来就一直存在过,并不构成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灾害。

相关文章

新设备MiniTouch让假肢也能感触温度

感觉反馈对截肢者探索环境并与其互动非常重要。现在,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将热信息从假肢传递给截肢者的设备,从而使截肢者能够感知外界温度并做出反应。这个名为MiniTouch的设备,使用现有电子设备,可以......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个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高

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等全球16个研究......

2023年11月不平凡的一年延续,创下有史以来最温暖的北半球秋季

每月全球地表气温异常值(°C),相对于1991-2020年的时间序列,从1940年1月到2023年11月。2023年和2016年分别用明亮的红色和深红色的粗线显示。其他年份以蓝色(1940年代)到砖红......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病例增加与气候变化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11月30日发布的《2023年世界疟疾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疟疾病例估计达到2.49亿例,比2019年多1600万例。气候变化对疟疾防治构成巨大风险,因此全球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减缓全球变......

柳叶刀倒计时报告:气候变化或加剧健康不平等

11月19日,2023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在京发布。本年度报告由设在清华大学地学系的柳叶刀倒计时亚洲区域中心领衔撰写,来自国内外26个主要机构的76位专家共同完成。今年的发布会不......

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公布,江门双碳实验室4名科研人员入选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榜单共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关注整个学术生涯迄今的影响力),以及“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聚焦本年度的学术成就)。江门双碳实验室......

让数据中心更环保,或需“调高温度”

对于高能耗的数据中心来说,并不总是温度越低越好,尤其是在电费方面。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盛卫与合作者研究发现,让数据中心温度保持在41℃左右,可在全球范围内节省高达56%的冷却成本。研究或有助于未来开发和......

全球水文循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表《2022年全球水资源状况报告》。这份对全球水资源进行广泛评估的报告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全球水文循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水文循环正在失去平衡。报告指出,2022年期间,全球......

气候变化加剧利比亚有史以来最严重洪水

人们担心,9月11日开始的毁灭性洪水已导致利比亚2万人死亡。官方公布的超过5000人的死亡人数可能会增加,至少还有1万人失踪。两座水坝倒塌,向东北部港口城市德尔纳市约注了3000万立方米的水,其他城镇......

陆地植被动态反馈加强了全新世快速气候变化事件

全新世作为典型间冰期,总体上表现为一个气候相对温暖稳定的时期,但却不断被一系列快速(或极端)气候变化事件打断,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全新世累计至少发生了10次快速气候变化(RCC)事件。然而,关于全新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