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3 10:26 原文链接: 内地高校Nature&Science概况电子科大首篇Nature首登封面

本月21所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 Science发文

  2020年6月,Nature和Science(后文简写为N&S)两期刊总计刊出原创论文(类型为Article的论文)135篇,其中Nature刊出76篇,Science刊出59篇。中国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含共同通讯作者单位)共发表N&S原创论文17篇,占比为13%,其中Nature论文8篇,Science论文9篇(统计数据来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网,仅包含已经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经接收或在线发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会在后续统计中计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内。)

  这17篇论文来自于21所高校,其中清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均发文3篇,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均发文2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6所高校的发文数均为1篇。此外,电子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燕山大学、中国药科大学8所高校均为今年首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在N&S发文。

1.jpg

电子科大首篇Nature即荣登封面,武大团队揭秘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团队联合芬兰阿尔托大学Robin H. A. Ras教授的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作为封面文章在Nature刊出。据该校新闻中心消息,本篇文章是电子科大首次作为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

1.jpg

Nature封面介绍了邓旭团队在材料表面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Nature官网)

  超疏水材料通常借助微/纳米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以减少固-液接触面积来增强疏水性能,但在负载时,低接触面积导致微/纳米粗糙结构的局部承压极大而易碎易磨损。因此,如何保证材料在具有疏水性的同时兼具足够的机械稳定性,是超疏水材料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本次研究中,邓旭团队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对超疏水性和机械稳定性进行解耦:利用纳米结构实现超疏水性,利用微米结构实现机械稳定性。基于这一思路,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微米结构“铠甲”包裹住纳米级疏水结构的全新概念,并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硅片、陶瓷、金属、玻璃等基础材料表面。结果表明,拥有这一表面结构的材料兼具优异的疏水性和强大的机械稳定性。这一技术对于其他材料的自清洁、抗污、热传导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jpg

微结构铠甲的设计(Wang et al., 2020, Nature)

  武汉大学蓝柯教授、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伏晴艳高工(教授级)、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何建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于6月25日在Nature刊出。在本篇文章中,为了解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的传播情况,蓝柯团队在武汉地区疫情的高峰时期(2020年2、3月份),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和武昌方舱医院的不同区域采集了气溶胶样本并检测了其中新冠病毒的RNA浓度。结果表明,隔离病房和通风病房检测出的病毒RNA浓度非常低,而在患者使用的卫生间病毒RNA浓度较高。在公共区域,几乎检测不到病毒RNA的存在。某些医护人员区域(如穿脱防护服的区域)最初具有较高的病毒RNA浓度,但在严格的卫生处理措施后又降低至检测不到的水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室内通风、开放空间、防护服卫生处理、卫生间区域的合理使用和消毒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气溶胶中病毒RNA的浓度,从而降低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风险。

1.jpg

武汉不同区域SARS-CoV-2病毒RNA的检测浓度(Liu et al., 2020, Nature)

上半年内地高校N&S发文数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3成

  2020年上半年,中国内地高校的N&S总发文数达到了93篇,相比去年同期的69篇增加了24篇,增幅高达35%;目前共有45所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在N&S发表至少一篇文章。从发文数占比来看,2020年上半年,中国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的发文数占N&S全部发文数的11.7%,比去年同期的8.7%提高了3个百分点,增幅为34%。

1.jpg

  清华大学以15篇的总发文数领跑内地高校。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3所高校均以11篇的总发文数处在第二集团。相较于2019年上半年,三所高校呈现出了明显的进步势头,其中尤其以上海科技大学的进步最为神速。2019年上半年,上海科技大学并未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在N&S发文,而在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11篇的发文量,进步幅度着实惊人。此外,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4所2019年上半年没有N&S发文的高校,在今年的发文量也都达到或超过了3篇。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内地高校发文影响力的提升也十分明显: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3所内地高校(西湖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原创文章登上N&S的封面。

1.jpg

  作为国际上最为知名的两大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旨在发表原创性强、观点新颖、影响广泛,并且对整个科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突破性发现。自十九世纪创刊以来,两大期刊已经发表了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引力透镜效应、DNA双螺旋结构、南极臭氧空洞等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由于竞争激烈,所有投稿至这两大期刊的原创文章中仅有不足8%被接收和发表。因此N&S发表的论文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领域内的最高水平,而N&S发文数也是比较国家和机构科研产出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关文章

南科大物理系两项研究成果在Science重磅刊登

2024年4月5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同时上线了两篇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的研究论文。物理系讲席教授何佳清团队发表了题为“Pseudo-nanostructureandtrapped-hole......

《科学》(20240329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Science,29MAR2024,VOL383,ISSUE6690《科学》2024年3月29日,第383卷,6690期物理学PhysicsUltrafastKapitza-Diraceffect超快......

Nature:文化并非人类独有,猩猩传承文化能力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期刊发表了题为:Chimpanzeesusesocialinformationtoa......

数据存在虚假陈述该杰出学者NCB的文章也被撤回

2015年6月22日,St.Jude儿童研究医院DouglasR.Green团队在NatureCellBiology(IF=21)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L......

神话破灭!轰动全球的4篇Nature、PRL等4项研究成果陆续被撤回

2022年8月11日,内华达大学AshkanSalamat及罗彻斯特大学RangaPDias等团队合作在Chemical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Carboncontentdrives......

燕山大学发表2024年第2篇nature

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压科学中心田永君院士团队与国内外学者合作,采用功能基元序构的设计策略,通过调控高能亚稳态到低能亚稳态的固态相变,合成出层状基元转角序构的氮化硼陶瓷,成功实......

Nature: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它是核心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大型模型的层出不穷,AI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这一浪潮,人们不禁好奇: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为了解答这一问题,《Nature》杂志发布了未来的一年里,将密切关注......

硕士生一作!南方科技大学,发Science

2月2日,由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徐保民、研究助理教授章勇、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教授王行柱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Aqueoussynthesisofpero......

七院院士,最新Nature:高性能柔性纤维问世,可穿戴电子新突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魏磊教授、七院院士高华建教授,以及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张其冲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陈明,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高性能半导体纤维的最新研究成果。这篇题为“High-qualityse......

Nature发布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首位中国科学家成果入选

2024年1月22日,《自然》发布了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大片段DNA插入、人工智能设计蛋白质、脑机接口、细胞图谱、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3D打印纳米材料和DeepFake检测。七大技术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