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07 10:08 原文链接: 诺奖得主一句话,科学马拉松跑了近一百年!

  氢是自然界已知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一谈到氢,我们就想到氢气,可是,氢并不是只有气态,还有固态。

  气态氢的存在形式较为简单,固态氢则复杂得多。早在1935年,尤金·保罗·维格纳(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作出了预测——固态氢在超高压下可作为电子导体,因为其分子形式转变为原子组分[1]。自此,一场从实验上证明“超高压下的固态氢表现出金属行为”的科学马拉松就此展开,且直至今日尚未结束。

  最近,法国科学家Loubeyre等人在Nature撰文,报道了固态氢的光学反射率在极高压和低温下产生非连续且可逆变化的现象(图1)。作者认为,该变化可能是因为固态氢产生了相变——变为金属态。

图片.png

图1. 金刚石压砧装置示意图。给低温固态氢施加不同压强时,其光学反射性会产生变化:~1GPa时,红外光、可见光均可透过;~300 GPa时,红外光可透过,可见光不可透;>425 GPa时,红外光、可见光均被反射(表明样品可能转变为金属态)。

  聚焦离子束工艺改进金刚石压砧装置

  常用的超高压装置为金刚石压砧装置——材料置于金属箔微腔,上下为金刚石压砧(如图1a所示)。当施加一定压力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因此,要想实现极高压强,样品的体积需要足够小。基于此目标,在过去数十年间,研究人员对压力工具和方法进行了持续优化,在实现极高压强的产生、微观样品压强的准确测量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然而,针对压强测量的准确度以及测试结果的解读,相关争议一直持续着。

  鉴于以上问题,Loubeyre团队通过引入聚焦离子束加工技术,实现了对金刚石压砧表面的精确雕刻。所设计的金刚石压砧能产生400 GPa以上的极高压强,提供可靠的压强测量值;且有助于对固态氢样品的限域,从而利于光学测试。

  固态氢光学性质随压强的变化

  随着压强的增加,固态氢的透光性会下降。当压强高于300 GPa时,只有能量低于可见光的电磁辐射才能透过,例如红外光(图1b)。进一步地,在前人未实现的更高压强下,Loubeyre团队采用同步辐射近红外光对固态氢的透光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压强高于425GPa时,所有光都不能透过固态氢;相应地,固态氢的光学反射率出现了陡增现象(图1c)。作者认为,光学反射率突变说明超高压诱导了固态氢的相变,使电子能在其中自由移动——一种类似于金属的行为。

  展望

  值得肯定的是,Loubeyre团队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超高压下的固态氢表现出金属行为”这一预测,在实验验证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即便如此,渥太华大学Serge Desgreniers指出,最直接且毫无争议的实验证据应为超高压下固态氢的电导-温度关系曲线。遗憾的是,高压下氢的电输运测量在目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在理论计算方面,目前针对“分子态氢-金属态氢”这一转变过程的模拟计算缺乏可信度,因为其需要大量棘手的量子力学修正。

  展望未来,Loubeyre团队的研究为发掘超高压下固态氢的独特性质提供了平台。事实上,基于该体系的大量研究尚未实现。例如,能否在固态氢的金属态转变过程中实现对其电阻率的测量?氢能否打破目前的超导温度记录?超高压能否将分子态固态氢转变为原子态?

  可以明确的是,围绕以上问题的研究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竞争也依旧激烈。这场马拉松尚未结束,但新的阶段已经开启。

  参考文献:

  1. Wigner, E. & Huntington, H. B. J. Chem. Phys. 3, 764–770 (1935).

  2. Serge Desgreniers. Nature 577, 626-627 (2020).

  3. Loubeyre, P., Occelli, F. & Dumas, P. Nature 577, 631–635 (2020).


相关文章

Nature子刊:发表生物分子凝聚体研究指南

在真核细胞中,生物大分子通过相分离组装形成功能各异的无膜细胞器(MLOs),使得细胞区域化,从而实现对各种生理活动的精细时空调控。随着相分离在生命科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系统揭示了无膜细胞......

历经2年投稿,35岁博后终获首篇Nature

近日,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周鹏以第一作者身份,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篇Nature论文。刚步入35岁的他,给自己送了一份新年大礼。这距离2021年1月投稿的日子,已过去整整2年时间。这2年中,他经历了第1......

中国散裂中子源用户实验成果在《自然》发表

2023年1月12日,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用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朱彦武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Long-Rang......

诺奖得主呼吁:国际化公益型人才科技组织须助力

12月31日,2023“聚英”论坛暨环球英才峰会在北京举办。活动以“聚天下英才,创时代伟业”为主题,来自国内外人士共300余人出席,观看线上直播逾3万人次。在主旨演讲环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

刷了5000个电池后,他收获首篇Nature

近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陈昊以共同一作的身份(排名第一)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篇Nature论文。文章介绍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创造了单节宽带系器件和叠层器件开路电压的世界纪录。在加......

睡着了也在学习!Nature最新研究揭示运动记忆从何而来

StephCurry罚球时,他的大脑会利用运动记忆。现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员已经展示了这种类型的记忆是如何在睡眠期间得到巩固的,当大脑处理白天的学习,使做某事的物理行为成为潜意识......

中国当11年院长的诺奖得主,被曝性骚扰多名中国女学生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菲利普·迪布维格,摊上事儿了!据彭博社12月16日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Dybvig)正面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对其进行的性骚扰调查,一批前学......

Nature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北大曹云龙因新冠病毒研究入选

2022年12月15日,Nature公布了2022年度十大人物榜单(Nature's10),这一榜单旨在选出十位在这一年重大科学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十大人物的故事以独特视角浓缩了这不平凡......

Nature最新调查强调研究生压力问题

面对经济困境、时间难题以及不确定的就业前景,不少研究生正在失去对学术生涯之路的信心。近日,Nature开展了2022年全球研究生调查,这是自2011年以来的六次调查中第一次囊括硕士研究生。此次调查涉及......

诺奖得主兰迪·谢克曼:科学无国界、应是开放的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畅通无阻的科学沟通,对西方、对亚洲都是极其重要的。”201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兰迪·谢克曼(RandyW.Schekman)6日在上海说。当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