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06 17:48 原文链接: Koebnerisin: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新角色

  S100蛋白家族是小的(9-13 kDa)钙结合分子,参与调控细胞信号、代谢和增殖。S100蛋白家族的一员,koebnerisin (S100A15),是一种天然抗菌肽,具有多种促炎功能,由位于1q21染色体上的表皮分化复合体中的基因编码。S100A15基因被转录成两个交替的mRNA剪接变体,短(S100A15 -S)和长(S100A15-L)亚型,它们具有相同的编码区域,但受到不同的调控[2]。Koebnerisin已被证明是一种预警蛋白,或具有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MP)。在应对一些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时,koebnerisin增强皮肤免疫介导的炎症过程[2-4]。Koebnerisin在银屑病皮损中首次被发现是上调的,然而,它似乎也在其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寻常痤疮[2,5]。在有炎症的皮肤中,koebnerisin由多种细胞表达,如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树突状细胞。koebnerisin在玫瑰痤疮中的作用尚未被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koebnerisin在玫瑰痤疮中的表达及功能。

  研究对象包括中度和重度玫瑰痤疮患者(n=6)。皮肤活检取自位于面部的炎症性、红斑脓疱性皮损。所有患者均为白种人,皮肤类型为I-III型,年龄47-66岁(平均±标准差 56.83±7.03)。对照组由接受面部整形手术的健康志愿者组成,按种族、性别、年龄进行配对(n=6)。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玫瑰痤疮患者和对照组皮损中koebnerisin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koebnerisin在玫瑰痤疮相关的人皮肤细胞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的调控作用。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与健康皮肤相比,玫瑰痤疮皮损中koebnerisin表达上调(图1)。koebnerisin在表皮细胞、基底细胞和真皮细胞均有高表达。表皮中koebnerisin的上调提示其在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功能中的潜在作用。此外,在玫瑰痤疮皮损中过表达,提示koebnerisin可能具有促炎作用。之前有研究表明,koebnerisin是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剂,在玫瑰痤疮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此外,已经证明,koebnerisin主要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和白细胞,促进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 6、IL-8和IL-1[4,6]。最近的研究表明TNF-α和IL-1在玫瑰痤疮中起重要作用[1]。我们还发现TNF-α增强了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koebnerisin的表达(Fig 2, A and B),这可能导致恶性炎症环路的产生。在本研究中,我们还发现,koebnerisin可能通过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促进血管生成介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发挥额外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我们进一步证明,koebnerisin促进成纤维细胞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图2, C-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真皮成分具有破坏作用,从而促进天然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image.png

  图1. Koebnerisin在中、重度玫瑰痤疮患者皮损中均有过表达。A, 逆转录实时定量PCR。与健康人皮肤相比,玫瑰痤疮皮损中koebnerisin亚型(S100A15S)表达增加。数据用平均值±标准误差表示。B, 免疫荧光染色。与健康人皮肤相比,玫瑰痤疮皮损中koebnerisin表达增加。 *P=0.0087

image.png

图2. 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正常人皮肤和中、重度玫瑰痤疮患者皮肤的mRNA表达。A和B, Koebnerisin (S100A15) 增强VEGF的表达,不影响人角质形成细胞中MMP-9的表达。C和D,Koebnerisin能增强VEGF和MMP-9在人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E, TNF-α和IL-17A增强了人角质形成细胞中koebnerisin的表达。F, TNF-α增强了人成纤维细胞中koebnerisin的表达。数据用平均值±标准误差表示。*P=.05. IL-17A, 白介素17A; 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 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综上所述,koebnerisin (S100A15)可能成为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一个新角色。平衡某些抗菌蛋白的活性可能是未来治疗玫瑰痤疮的一个靶点。


相关文章

类风湿关节炎致病“元凶”找到了!

记者17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一项研究发现了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新机制,找到了致病“元凶”——多功能蛋白神经元导航蛋白2(NAV2)。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朱依谆带领博士研究生王冉,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风湿科主......

科学家发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可能发病机制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早产儿或新生儿中的消化道急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发病机制不明确。近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

NATREVMOLCELLBIO:揭秘自嗜体的秘密!

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稳态的多功能降解系统,胞质物质被隔离在双膜自噬体中,随后被输送到溶酶体,在溶酶体中被分解。自噬体的成熟的机制包括关键成分的翻译后修饰、细胞膜上肌磷脂类脂的空间分布、RAB蛋白动态以及......

Koebnerisin: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新角色

S100蛋白家族是小的(9-13kDa)钙结合分子,参与调控细胞信号、代谢和增殖。S100蛋白家族的一员,koebnerisin(S100A15),是一种天然抗菌肽,具有多种促炎功能,由位于1q21染......

Koebnerisin: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新角色

S100蛋白家族是小的(9-13kDa)钙结合分子,参与调控细胞信号、代谢和增殖。S100蛋白家族的一员,koebnerisin(S100A15),是一种天然抗菌肽,具有多种促炎功能,由位于1q21染......

CellStemCell:帕金森发病机制新见解

在帕金森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特定的神经元的死亡会导致患者出现运动问题和其他症状。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发现这些神经元死亡的原因。最近,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帕金森氏病中受影响的神经元实际上......

科学家发现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

青春期的大脑发育异常是否会埋下成年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种子”?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课题组对来自英美等6个国家20余所研究机构的超过1万例影像遗传学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全脑全基......

霍普金斯大学拉尔夫·赫鲁班:癌症的发生只是概率问题

癌症早期检测无疑是当今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借助人类基因组计划打下的基石,和对癌症中基因突变的相关研究,科学家终于即将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拉尔夫·赫鲁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

遗传发育所在小头症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WDR62基因突变是导致小头症的第二大主因,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研究组前期研究结果发现WDR62降低会导致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减少,分化提前,并进一步导致神经元数量减少(Xuetal.,......

Cell:李平平教授研究组发现2型糖尿病新发病机制及药靶

肥胖所致的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高发态势。据统计,中国拥有最多的糖尿病人群,且在逐年大幅增加。然而,目前有关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日,国际权威期刊《细胞》杂志发表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