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20 15:33 原文链接: 爬行动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进化的遗传机制

  脊椎动物繁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体产卵,随后卵在外界环境中孵化至卵内胚胎完全发育而孵出幼体;而胎生繁殖模式则是母体将受精卵滞留在子宫或输卵管内直至胚胎发育完全,由母体直接分娩产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优化胚胎发育环境和保护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响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后代的存活率和适合度。根据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可以分为卵性营养(Lecithotrophy)和胎性营养(Matrotrophy)两种类型,卵性营养物种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而胎性营养物种胚胎发育的营养由母体通过胎盘供应。卵生物种都属于卵性营养,而胎生物种可据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划分为卵性营养胎生和胎性营养胎生,不同胎生物种处于卵性-胎性营养连续谱的不同位点上。绝大多数爬行动物处于极端卵性营养一端,但极少数胎生石龙子胚胎发育显著依赖胎性营养。哺乳动物中的真兽类处于极端胎性营养一端。

  有鳞类爬行动物(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约有20%的胎生物种,其独立起源次数可能达98-129次,超过整个脊椎动物的胎生起源次数的三分之二。有鳞类的胎生起源多发生在较低的分类阶元(属下、种下水平),便于进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较研究,因此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进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进化为胎生?这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生物学问题。过去基于生理、组织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发现,胎生进化伴随卵壳退化、胚胎附着、胎盘发育、受精卵延长滞留、免疫耐受等方面相应的改变。然而,这些变化的遗传机制尚属空白。

  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选好研究的模式系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领导的课题组在长期积累的研究基础上,最终挑选了沙蜥属物种作为研究对象。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沙蜥属所有物种,包括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面对高海拔低温、低氧等恶劣环境,进化出了典型的胎生繁殖模式,而邻近低海拔地区近缘物种,如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等则具有卵生繁殖模式。其次,开展该项研究,还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和专长。车静联合国内外6个研究组组成了联合攻关团队。

  研究人员在建立荒漠沙蜥及青海沙蜥室内繁殖体系及明确物种不同繁殖时期性状对比的基础上,最终成功获得两物种主要繁殖差异时期输卵管及子宫转录组样品。与此同时,他们成功解析了青海沙蜥和荒漠沙蜥全基因组数据。在此基础上,得以构建两物种在不同发育时期母体输卵管/子宫组织的基因表达谱,通过基因的进化分析和表达分析,鉴定出了控制诸如卵壳退化、延迟产卵等一系列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通路。此外,通过与有鳞类中的麻蜥属(Eremias)、蜓蜥属(Sphenomorphus)、滑蜥属(Scincella)等其它胎生物种的趋同进化比较研究,得以从序列和表达调控两个层面对胎生进化的遗传机制及其相对贡献进行了分析。

  在卵壳退化方面,研究发现在荒漠沙蜥(卵生)卵壳腺形成时期(卵黄生成期,S1期),与输卵管/子宫上皮分化、腺体发育等相关功能的基因呈现特异性高表达,而这些基因在青海沙蜥(胎生)的相应时期并没有呈现相同的趋势。如雌激素受体(ESR)介导的生长因子通路,此前报道与卵壳腺形成相关,且该通路中的部分基因在荒漠沙蜥S1期特异高表达,而在青海沙蜥中则呈现相反的表达模式。该结果表明,卵壳腺的退化可能是导致青海沙蜥卵壳退化的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对应于荒漠沙蜥(卵生)的产卵期(S3期),青海沙蜥(胎生)在基因表达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比如,ESR以及其它一些生长因子受体(如GHR、IGF1R)在该时期的高表达可能对胎盘的发育起到了促进作用。而PTGS2基因(起促进子宫肌肉收缩作用)在S3期之后的下调以及ADRB2基因(具维持子宫肌肉静默的作用)在整个妊娠期间的持续高表达可能促进了其产卵/仔时间的延迟。

  最后,通过对不同胎生蜥蜴的趋同进化分析,发现4个基因(C7, NKTR, NBEAL2, PTX2)存在趋同的氨基酸替换。这些基因均与免疫相关,且其中两个在胚胎附着(S3期)后表达下调,可能涉及母体对胚胎的免疫调节。然而,统计发现这种趋同进化的水平并不高于随机情况下产生的氨基酸替换,同时基于胎生支系进化速率的分析也没有得到趋同的信号。这一分析结果提示,胎生进化可能更多地受基因表达的调控,而非序列变异。

  该研究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昆明动物所博士研究生高伟、副研究员孙艳波、副研究员周炜帏以及助理研究员熊子军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动物所研究员车静、张亚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计翔以及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David Hillis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科院先导项目(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科院西部之光及中科院国际访问学者计划的资助。


相关文章

Nature:文化并非人类独有,猩猩甚至蜜蜂也有学习和传承文化的能力

社会化习得并长期存在的行为被称为文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和人类文化一样,动物文化也可以累积,此过程中后续行为建立在此前行为的基础上。人类累积文化的过程包含着极为复杂、任何个体在一生中都无法独立发现的......

人与猿类如何在进化中“甩掉”尾巴

猴子有尾巴,而人类和猿类的尾巴却在进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自然》28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人类和猿类演化掉尾巴的遗传学基础。灵长类动物尾部表型的系统发育树(Ma表示百万年前)。图片......

遗传变异从生命早期就开始影响血压

某些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从生命早期就会影响血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表明,高血压发生在所有年龄组,并且与遗传因素有关。“我们发现遗传因素从儿童时期的头几年到你的一生都会......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揭示人类小脑功能层级背后的时空分子谱

人类小脑体积仅为大脑总体积的10%,却包含整个神经系统超过50%的神经元。小脑不仅协调运动,而且影响着人类的思考和情感。在探索小脑功能多样性的过程中,特别是剖析小脑如何参与和影响认知功能和情绪处理,研......

超2.75亿个人类基因新变异发现

美国科学家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全民研究计划“我们所有人”中近25万名参与者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他们发现了超过2.75亿个以前未报告的基因变异,其中近400万个变异可能会对人......

新摄像技术能展现动物眼中的世界

来自英国和美国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项技术,可让人们看到动物眼中的世界。这项技术通过硬件和软件相结合来制作图像和视频,准确地展示出蜜蜂和鸟类等动物所看到的颜色。相关论文发表在23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

儿童双侧威尔姆斯肿瘤的遗传与表观遗传机制解密

揭示儿童肾癌易感性的遗传机制威尔姆斯肿瘤,又称为肾母细胞瘤,是一种主要影响儿童的罕见肾癌。儿童被诊断出患有威尔姆斯肿瘤的平均年龄取决于一个或两个肾脏是否受累。如果一侧肾脏受累,通常在42-47个月时被......

复旦大学樊嘉、孙云帆等团队揭秘转移性肝癌:多组学研究揭示关键分子特征

一支来自中国的团队采用多组学方法,分析了随时间变化的转移性肝细胞癌(HCC)肿瘤内部和跨越肿瘤的分子特征,发现了早期转移性扩散的多样性肿瘤克隆。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肝脏外科研究员孙云帆在一封电子邮件中......

国外研究揭示伯格曼法则背后的遗传机制

一项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沃希托浸会大学、阿拉斯加大学联合完成的研究,通过对北美歌雀基因组测序,揭示了在其身上观察到的显著体型变化的遗传基础。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根据伯......

冠状动脉钙化机制揭示: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新的遗传因素

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等中心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国际团队已经找到了导致冠状动脉钙化(CAC)的新的和已知的遗传因素,这是一种由动脉粥样斑块标志的病症,可能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心脏病学家,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