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05 22:36 原文链接: 平均23岁,哈工程团队研发“深海医师”

机器人进行小管径检测 哈尔滨工程大学供图

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发了国内首套海洋结构物水下无损检测机器人,并于日前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实现了国内水下无损检测的工程化示范应用。该水下检测机器人可用于水下500米,完成各类海洋结构物的水下无损检测,填补了该领域的国产空白。

致力水下机器人检测 为海洋结构物保驾护航

海洋钻井船、海洋钻井、采油平台、海上风电塔桩等海洋装备大都采用钢结构桁架式结构,钢管对接、相贯线焊缝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安全。而受到风浪水流冲击和长年累月海水侵蚀等因素作用,结构物会形成裂纹,为了避免构件断裂,影响海洋装备的运营安全,就需要进行周期性的焊缝检测,提前发现潜在安全隐患。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海上风电塔有4300个,但能完成60米以下的专业水下结构物检测人员却不到200人。作业水域较深时,人工下水检测过于危险,而且成本过高,并且这种方法许多因素取决于探伤人员的经验和技术,国外已经研制了一系列的水下检测机器人,然而国内在该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这一痛点,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刚带领学生们在5年前开展了水下检测机器人的研发。

培养新工科人才 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3岁

水下作业不同于陆地,不仅面临水深的影响,而且存在扰流复杂,如何保证检测过程中机器人和探头的稳定,是极具挑战性难题。而很难想象,这些难题都被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团队一一攻克了。

“我们船舶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行业创新型新工科人才,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可以进入我们团队,在老师和学长的帮助下,去探索入门,很多大二的学生研发的相关技术已经运用到水下检测机器人上。”王刚说。

陈思文、李圆月、袁驷驹几位同学都来自于新工科专业——海洋机器人专业,“我从小就喜欢机器人,所以就报考了这个专业,进入团队之后,发现要学的太多了。”陈思文和同学们一边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一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自学了机器人技术中的设计、控制、感知等内容。“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不仅自学了很多专业知识,还让机器人也学会了自主学习。”陈思文说。

“目前,市场上运用的检测工具需要两位检测人员分别在水上和水下密切配合,而我们的技术给机器人增加了辅助定位系统,降低了检测人员的操作复杂度,能够更专注于检测数据的判断,提高作业效率,整个操作过程一人就可以完成。”陈思文和同学们通过水下焊缝辅助定位系统的研发,通过打压试验,他们的技术可以让机器人在海底500米稳定精准操作,该技术已经获得了软件著作权,也让他们赢得了“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成果通过实战检验

团队通过多年攻关,还相继突破了扰流复杂吸附难、海洋结构物管径差异大、节点焊缝结构复杂等难题。

在水下复杂扰流干扰的情况下,保证机器人的稳定吸附与灵活运动是一大挑战。对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变磁力吸附系统,通过流速计感知检测机器人的流场情况,进而实时调整吸附力大小,保证检测过程中既能吸附牢靠又可灵活运动。

海洋结构物管径最小是0.5米,而最大的可达8米左右,面对管径差距如此悬殊的海洋结构物钢桩,如何兼容各种形式的海洋结构物的管径也是一大难题。团队成员巧妙将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成可重构的三段铰接形状,通过改变铰接出两段间的角度,满足了机器人兼容不同管径的检测任务。

为了把检测人员从复杂的操作中解放出来,团队研究开发了人在环中的半自主检测技术,机器人可以自己跟踪焊缝,在检测到疑似缺陷时操作人员可以专注于对检测效果影响最大的运动轴,其他的运动轴则由机器人自动解算,极大的简化了操作人员的操作。

去年,团队携带机器人先后在渤海锦州25-1油气田和中广核如东海上风电场进行了实际检测,机器人表现出色,完成了国内的首次风电塔桩水下机器人无损检测示范应用。海洋结构物水下机器人检测,不但避免了人工潜水检测的人员安全风险,还能提高检测效率降低运维成本,有利于海洋各类资源的高效开发,为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关文章

Nature子刊:中国科大团队开发柔性康复手套机器人,实现手功能精细运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世武教授、金虎副教授与王柳特任教授等在Nature子刊NatureMachineIntelligence上发表了题为:Asoft-packagedandportablerehabil......

外骨骼机器人领域新进展,一团队研发首款面向横向行走步态的外骨骼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副研究员曹武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合作,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研发了国际首款面向横向行走步态的外骨骼,通过在横向行走......

英国开发出触觉增强型机器人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科研人员在《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快报》上发表研究成果,介绍了一种名为L3F-TOUCH的传感器,可增强机器人的触觉感知能力。该传感器是一种轻量级、低成本、无线传输的高分辨率指尖传......

哈工程牵头千万级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消息,近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组织召开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海洋非线性声散射声场动态观测与调控系统”现场考察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陆建华......

从紧急救援到烹饪美食,新一代机器人闪亮登场

机器人能成为人类平凡生活中的陪伴成员吗?英国《每日邮报》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机器人能制造汽车、分拣包裹、管理仓库。如今,从紧急救援到烹饪美食,从教育孩子到陪伴家人,新一代机器人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

从紧急救援到烹饪美食,新一代机器人闪亮登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396.shtm  ?机器人Robear。机器人Atlas。机器人厨师Moley......

柔软机械手几乎“复制”人手

基于柔性材料的机器人可以很好地复制人类和动物的外观、动作和能力。虽然现已开发出无数柔性机器人,但由于其组件成本高昂或制造工艺复杂很难大规模生产。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开发了一款机器人手,其价格......

C9官宣: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评议!

近日,据黑龙江日报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哈工大牵头或参建的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已通过科技部优化重组评议和科工局首批标杆立项。“哈工大持续强化航天第一校‘尖兵’担当,加速服务高水平科技自......

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传感器迎来新机遇

近日指出,力传感器与编码器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其中力传感器感知并度量力,在人形机器人关节上具有应用,编码器可测量旋转角度与速度,可通过伺服系统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中。从竞争格局来看,高端编码器与多维力......

科学家研发出FAST激光靶标维护机器人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景奉水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射电天文台联合研制的反射面激光靶标维护机器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