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9 00:00 原文链接: 蒲慕明在生物物理研究所演讲谈“科学研究的ABC”

  5月12日下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图书馆内座无虚席,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蒲慕明先生来到生物物理研究所参加学术沙龙活动,并作主题为“科学研究的ABC”的演讲,与广大科研人员和同学们交流互动,分享关于科研的心路历程。

  “上次我到生物物理所还是1980年,一晃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当时贝老还在……”蒲慕明以充满感情的开场白开始了本次演讲。他首先谈论了自己对科学研究的感想,说研究生学习的五大原则为:一是要知道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科学研究发展很快,现在领先的成果用不了几年也许就会过时,所以不要仅看重实验成果,而要理解这些成果从何而来,弄清楚五个W,即what, who, when, where and why。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科学历史,为将来做出原创性成果奠定基础。二是要知道如何选择筛选信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时了解太多信息反而容易对科研工作产生误导,要学会有鉴别性的去筛选信息,先搭建框架,再慢慢寻找相关内容。三是要知道如何呈现知识。仅仅掌握、理解了信息还不够,要学会把吸收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整合过程,能训练系统性思维。科学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合作的成果,没有科学家可以在孤岛上完成研究,双向交流是项重要技能。四是要知道什么是未知领域。光了解现有知识是不完整的,要去了解哪些问题是尚未有答案的。五是要知道如何实现自我教育。“认识你自己”,据说这是镌刻在古希腊宗教中心戴尔菲阿波罗神庙墙上的一句箴言。与自己沟通,锻炼自己的思维比寻求别人的帮助更加重要。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关键的不是老师,而是找到教育自己的途径。接着,蒲慕明分别讲述了探索性研究、假设驱动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和创新性研究等的特点,鼓励大家根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去探索生物学领域。

  蒲慕明鼓励学生们多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多了解科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他向同学们推荐了《创世界的第八天》(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这本书讲的是分子生物学革命的历史故事,作者是美国的科学记者Judson。他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访问了近100位的科学家,写出了从1940至1960年代分子生物学革命性发展过程中,生物科学家的生动故事。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他还只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年轻教授,当时他就要求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仔细读这本书。“想了解重要创新工作的来龙去脉,就要读科学史、科学家传记,要读科学家写的东西。20世纪生物界最重要的就是分子生物学革命,这是怎样发生的?是谁做的?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工作?” 蒲慕明还认为诺贝尔奖得主Peter Medawar所写的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是一本很好的书。这本书有对年轻科学家的忠告,开卷有益。此外,他还向学生们推荐了卢瑞亚(S.Luria)的《吃角子老虎与破试管》、沃森(J.Watson)的《双螺旋——DNA结构发现者的告白》、克里克(F.Crick)的《狂热的追求》等书。“在熟读这些科学家传记书籍之后,学生方可了解科学大问题是如何得以解决的”,蒲慕明说。

  在自由提问时间,学生们结合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彷徨和困惑,纷纷提问,蒲慕明用幽默风趣又富于启发性的语言一一给予了详细的解答。他强调,学生们要明白为什么做科研并学习如何做科研。了解科学发现中所经历的过程,对研究人员掌握方法论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如科学家要如何做实验、在实验出现问题时要如何寻找办法克服。现在的研究生做科研并不仅仅是为了做科学家,而是培养一种不管你以后从事什么行业,都要用到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态度。

  蒲慕明1999 年11月27日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2000 年9 月起任美国加州大学 Berkeley 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 Paul Licht 杰出讲座教授、2002 年起任神经生物学部主任。当蒲慕明先生出任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时,杜克大学的马克•卡伦教授对Science说:他是科学界的一位“super star”。科学网、生物谷等生物学大型网站对蒲先生进行了采访报道。而每年蒲先生在神经所年会上的讲话,被各大高校BBS转载,影响了众多的科研学子。

  学术沙龙是生物物理所研究生的一项传统活动,主要邀请国内外有很高学术造诣的著名科学家来讲述自己的学术生涯、科研历程、治学思想、人生感悟等,注重思想内涵,淡化学科差异,以期对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听众都有所启迪。在过去的几年中,曾邀请的学者有:白春礼,裴钢,王晓东,饶毅, 陈烨光,施一公,于军,许田,叶玉茹,邓兴旺,吴仲义,江安世,张毅,舒红兵等,他们博学儒雅的大家风范使同学们受益良多。

演讲现场


蒲慕明作演讲

相关文章

生物物理所高璞研究员荣获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在2024年度工作会议上颁发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名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研究员荣获此奖项,生物物理所已连续第4年有青年科学家获选。高璞研究员主要从事免......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NRF合作交流与双边研讨会项目指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的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资助中韩两国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合作交流与双边研讨会项目。一、项目说明(一)项目类型。包括合作交流、在......

忻州市场监管局批准发布《PCR实验室医疗废弃物处置规程》

近日,忻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PCR实验室医疗废弃物处置规程》。2023年10月13日发布,2023年12月13日开始实施。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PCR实验室医疗废物处置的术语和定义、处置程序、技......

科技部等十部门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

10月8日,由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审查办法》)正式公布,意在规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的伦理审查工作,强化科技伦理风险防控,促......

通往智慧医学之路:第十二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CNHUPO在成都举办

2023年9月25-27日,为促进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和学科发展,增进国际间合作交流,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医学......

科技成果也能像收藏品等一样拍卖?

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拍卖会在银川敲响“第一槌”。在宁夏首次科技成果竞拍会和科技成果评价沙龙上,来自宁夏农科院的22项优质农业科技成果亮相。经过激烈角逐竞拍,18项科技成果与企业成功“牵手”,成交价总......

“干细胞动物园”里有张发育时间表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团队揭示了生化反应速度的差异是导致小鼠和人类时钟差异的原因。为了确定这一发育原则,研究人员利用“干细胞动物园”重现了除小鼠和人类之外的4种哺乳动物的节段时钟。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

生物的昼夜节律是如何工作的?

一个多学科研究小组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昼夜节律的基本机制,为管理时差、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碍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利用先进的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科学家们发现了支配昼夜节律的光传感器的结构,以及它在果蝇(......

从棋盘走向蛋白质会带来更有效的疫苗?

科学家已成功将强化学习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的挑战: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功能强大的新型蛋白质设计软件,该软件改编自一种被证明擅长棋盘游戏(如国际象棋和围棋)的策略。实验发现,用新方法制造的蛋白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张友尚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张友尚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张友尚,1925年11月2日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