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4 14:32 原文链接: 清明感怀:祭奠那些我们不能忘却的科学家

  又是一年清明雨,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已故院士名单上,又添33个名字。不管是平民布衣还是伟人英雄,离世归安本是自然归宿。而两院院士的逝去,还是让人们感到深深的伤悲与思念。

  33位已故院士中,多为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

  “80后”院士有13位:郝柏林、孙枢、何友声、管德、高伯龙、陆钟武、李正邦、沈祖炎、金鉴明、刘宝琛、郭予元、阮可强、张乃通;

  “90后”院士12位:袁承业、吴旻、卢佩章、蒋锡夔、陈学俊、吴文俊、戴复东、童志鹏、陈吉余、曹楚生、屠善澄、俞大光;

  百岁院士5位:刘建康、朱显谟、柯俊、申泮文、彭少逸。

  令人痛惜的是有3位“70后”院士过早辞别中国科技。76岁的中科院院士俞昌旋是其中最年轻的院士,另两位是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和朱英国,二人都是78岁。

  98岁高寿的吴文俊在其中知名度略高。

  2000年,吴文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两位最早获此奖的人之一。500万元的奖金震动世人的心,也震动着中国科技界。按照规定,500万元的奖金中,50万元可由吴文俊个人支配,用于改善生活,另外450万元可由吴文俊自主选择研究题目,用作科研经费。

  在世纪之交,50万元可以在北京城里买到一套住房。当然,它的意义绝不止于此。

  有个例子可以对比。

  在吴文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两年,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颁给了中国水利水电泰斗张光斗院士,奖金100万元。虽说额度无法与500万大奖相比,但比500万大奖实惠,因为这100万元都归获奖者个人所有,可任意支配。有人说这个奖比国家最高科技奖还值。

  如果仅就奖金的个人生活费作比较,吴文俊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确实不如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多,甚至它更不如2017年初颁发的奖金为100万美元的未来科技大奖。但国家最高科技奖是国家认可吴文俊“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或者特别重大发现,丰富和拓展了学科的理论,引起该学科或者相关学科领域的突破性发展,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特别重大的贡献”。这个奖项的荣誉,是任何其他奖项都不可比拟的,更不能用金钱衡量。

  吴文俊的个人经历折射着国家科技发展的独特时代印记。

  查看一年来两院逝世院士名单,有一个特殊的年代分布:中科院14名逝世院士中,除了吴文俊是1957年当选为学部委员外,其他人中最早当选的也是1980年了。一年来有8名1980年当选的院士(那时还叫学部委员)逝世。

  这大概与中科院学部的增选历史有关了。

  中科院虽然是1949年11月1日成立的,但中科院学部却是到了1955年6月1日才成立。成立时学部委员共有233名。1957年,学部委员又增选了21名。此后直到文革,学部委员再也没有增选过,学部的工作到十年动乱期间也被迫停止了。

  改革开放以后,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1979年1月15日中科院学部正式恢复活动。中科院又重新启动了学部委员的增选工作。1980年11月,286名新的学部委员选出了,距上次增选已有23年。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学部委员的增选又是十年沉寂。1991年,文革后的第二次学部委员增选才迟迟完成。

  上世纪50年代当选的学部委员现已全部辞世,吴文俊是最后一位。1980年增选的学部委员如今也成耄耋老人。一年来他们中又有8人辞世。只是其中83岁的郝柏林难称高寿,1980年他就凭着在理论物理、计算物理等领域的突出贡献而当选学部委员,那时他才46岁。

  在工程院逝世院士的名单中,最早当选的是1994年。因为工程院当年才成立,中国到1994年才开始有了工程院院士。也就是在工程院酝酿成立的时候,1993年10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并同意将中科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科院院士,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成员也称为院士。

  在中国,每一位已故院士身上都有着共和国科技的一段历史。他们永生。

相关文章

科学家+工程师,科研成果如何有效转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水平的具体路径之一,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手段。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

科学家研发出可穿戴人工喉还原准确率超90%

一枚硬币大小的石墨烯片,贴在颈部靠近喉咙处,就能帮助发音障碍者获得新“声”。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及合作团队在智能语音交互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研发的可穿戴人工喉可以感知喉部发声相关信号,......

科学家合作取得光合领域里程碑研究成果

藻胆体(phycobilisome,PBS)是蓝藻和红藻主要的捕光天线,位于类囊体膜基质侧,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捕光蛋白复合物。PBS通过内部色素团(bilins)将捕获的光能以极高的效率传递至光系统II......

分析科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章竹君逝世

据陕西师范大学官网消息,著名分析科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西部红烛两代师表奖”获得者章竹君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3月9日20时30分在西安与世长辞,享年86岁。章竹君先生19......

丁光宏委员:对攀登世界科学险峰的科学家,要减少打扰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关键之一是建设一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工科教师队伍。为此,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建议,要完善基......

湖北38名青年获国家立项!90后科学家崭露头角

2月7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科技部下达的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计划,湖北省38个项目获批立项,获批数量比上一年翻了3倍。承担项目的青年科技人才平......

致敬!我们老一辈质谱科学家查良镇教授

我们老一辈质谱科学家、清华大学查良镇教授今天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他从事真空科学、质谱学研究超过六十年,是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术会议的创办者。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中国第二代质谱人。早在1961年,查良镇就......

第十六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揭晓

上海,2022年12月17日——今日,第十六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颁奖典礼成功在“云端”举办。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斌、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吕志民、清华大学药学院饶燏3人获颁“杰......

我国科学家成功给低对称极化激元拍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04.shtm科技日报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陆成宽)基于极化激元的纳米光子学技术能够在深亚波长......

科学家研制出新型微型软体攀爬机器人

本报北京12月4日电(记者邓晖)体长从6毫米到90毫米、质量从0.2克到3克不等,能在不同形貌,如圆柱面内外侧、波浪面、楔形面、球面等表面攀爬,还能在两个不同表面之间过渡——近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