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14 13:26 原文链接: 任正非或将无眠!5月9日国务院政策吹风会说了什么?

1.jpg


  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条很多人估计不太注意的信息,里面却包含深意!

  5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2019年国务院部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情况。

  其中科技部按照代表委员的建议,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大幅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做了几方面工作,有针对性进行了部署。

  • 第一,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对整个基础研究进行了系统安排,从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部署。

  • 第二,持续加强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的研发部署。包括对干细胞、纳米、蛋白质、合成生物学、病原学、全球变化及应对、量子信息、量子计算、脑科学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

  • 第三,对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进行了倾斜性支持。通过这些数学研究中心,凝聚起全球高端的数学人才进行长期数学研究。

  联系去年国家下发的那份文件的那句话:要举全国之力,在2030年一定要抢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点!

  这说明,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为了抓住历史机遇,为了抢占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先机,实现弯道超车,中国也是拼了!

  二

  国务院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刻,发出这样一个命令,要在基础科学研究上,下这么大决心、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

  要知道,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正在对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将重构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乃至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

  而值得注意的是,像量子科学、基因科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出现了多领域融通的势头,呈现出互相激发的指数级增长态势。

  比如,量子信息研究的突破可能会导致信息计算的革命性变化,同时也会深刻影响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等学科的迅猛发展。

  对于这个现象,《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教授,近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第48界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中,解说十分深入:

  • 我们即将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不仅可以Hack电脑,也可以Hack进活生生的人,以及其他生物。我们正在获得Hack人的能力。

  • 这是因为现在有两种进化在同时进行:一方面,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赋予我们足够的计算能力。同时,生物学的进步,尤其是脑科学的进步,又提供给了我们足够的生物学数据。

  • 当信息科技与生物科技一起进化,你就得到了Hack人体的能力。未来几代人会学着改造人体、大脑、思维。21世纪经济的产物不是工厂、车辆、武器,而是人体、大脑、思维。

  千万别以为赫拉利教授说的这一幕,是天方夜谭,它是实实在在向我们逼近的未来!

  未来很丰满,而通向这个令人目眩神迷未来的桥梁,是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没有突破,科技更多就是原地踏步或修修补补,无法产生质变!

  科幻小说《三体》对这个问题表现得很形象:为了封锁人类科技进步,外星人将一种“质子”发射向地球。这种“质子”能够干扰人类的基础物理实验,如同一张网,将地球人科技死死封住,使之停滞不前。

  没错,基础科学研究就是这么重要。一旦它取得进步,人类科技就像发生鲤鱼跳龙门一般的质变。

  三

  面向科技革命,世界各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争夺战已经白热化。中国目前面临的处境,更让我们别无退路,只能全力以赴、背水一战、力争全胜。

  1、以前我们在科技上有后发优势,可以跟着人跑。但现在,我们在很多行业已然逐步攻入无人区,成为领跑者,无人可以跟随了。我们自己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这就是为什么去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会说出了这样的话:“ 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为啥前途茫茫?任正非说得很清楚:

  • 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累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 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面对大流量、低延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华为的出境,就是中国处境的一个缩影。相信,面对国务院这份文件,任正非将仰望星空,长舒一口气!

  2、另一个原因则在于:牵扯到核心技术领域,各国都会对外进行封锁保密,我们买,是买不回来的!

  是的,别以为我们求得到外国人施舍的高科技。最尖端的科技,我们中国人智能自己研究、自己探索、自己获取!

  要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国与国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教训中国人有深深的领悟。因此,面向科技革命,我们绝不能落后,未来科技竞争,中国绝不能输!

  以国务院出台重大政策为契机,创新的中国必将在科技的引领下,赢得光辉灿烂的未来!

  延伸阅读

1.jpg

   导 读

  中美贸易战开打之后,中国产业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华为的答案是基础研究与基础教育。

  有长期重视基础研究,才有工业的强大,只有长期重视基础教育,才有科技和产业振兴的人才土壤。

  数学家、物理学家对宇宙和未知领域的探索,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方法。

  牛顿在力学、光学、以及和莱布尼茨共同在微积分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打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大门。无数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与突破,推动了两百多年来的工业化进程。

1.jpg

  1、现代产业的根本在基础研究

  力学和热学基础理论进步,推动了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蒸汽机的灵感,来源于高压锅。经过100多年的改良,蒸汽机从原型到规模应用,开启了工业革命。又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内燃机为现代交通工具装上了强劲的心脏。

  电磁学为电力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使电力走向实用,电灯的出现,点亮了一个全新的产业。而交流电系统的诞生,使电力的远距离传输与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

  数学与物理的接力突破,奠定了无线通信的理论基础。麦克斯韦用四个方程组,推测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以光速传播。赫兹用实验击发和探测到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维的猜想。马可尼从赫兹实验发现商机,拉开了无线通信产业的大幕。

  电力机车比内燃机车诞生更早,跑得更快,1903年的试验中就跑出了200公里的时速。工业强国纷纷投入高铁工程技术研究,日本第一个实现了高铁商用。中国高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改进创新,创造了轨道交通史上的世界奇迹。

  现代计算机无比强大的功能,起源于最基础、最简单的数学规则。二进制定义了最基本的计算语言,布尔代数实现了数理逻辑运算,而冯·诺依曼提出的存储程序原理,为现代计算机的结构奠定了基础。以计算机、信息通信、空间技术、原子能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式开启。

  空气动力学的演进,是航空航天产业起飞的关键。“伯努利原理”使人们认识到不同速度的流体所蕴含的力学特性。茹科夫斯基提出“升力定理”,为飞机装上了理论的翅膀。吴仲华的“三元流动理论”,为现代航空涡轮发动机的设计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学的发展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进步。爱因斯坦用质能方程揭开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迈特纳用实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预言。化学家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物理学家建设可控核反应堆,共同推开了原子能产业的大门。

  没有信息论的建立,人类就无法进入数字世界。“香农定理”为信息通信产业奠定了理论基础。集成电路的发明,让IT产业进入“摩尔定律”时代。而通用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共同语言,软件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人类对光的探索从未止步。丁达尔发现了光的全反射原理,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利用太阳光作为光源,打通了第一个光电话。

  高锟提出在电话网络中用光代替电流、玻璃纤维代替导线的构思,直接推动了光通信产业的诞生。今天,光通信已成为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起信息社会的海量数据传输。

  科学家用数学模型模拟人脑神经活动。图灵为人工智能科学提供了开创性的构想。深度学习理论的进步,使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浪潮。

  机器人能不能思考?这个严肃的哲学命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智能社会正在到来。

  科学的进步,往往是对经典理论的批判。相对论突破了牛顿力学的局限,量子理论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人们认识到微观粒子独特的运动规律。而量子计算的构想,正在为人类带来超强的计算能力。

  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1900年,“孟德尔定律”被三位科学家同时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漫长的基因解码之路,只是人类生命之谜破解的开始。华大基因汪建说,自己要活到120岁。基因科学的持续进步,让我们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多的期待。

  基础研究的历史,是成千上万优秀人才的协奏曲。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等无数科学家的研究,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与观念,也奠定了现代产业的理论基础。

1.jpg

  2、基础研究的根本在于教育

  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需要上百年,数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有天才的灵感闪现,更需要大量科学家、能工巧匠的持续创新。

  基础研究的根本在于教育,要形成英雄“倍”出的人才黑土地。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今天的教育,将决定科技、产业、国家的未来。

  科学家往往也是教育家,他们传承科学知识,更传承科研精神。袁隆平、李小文、屠呦呦等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搞科研,板凳甘坐十年冷,这种精神,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教科书。

  大学不仅培养人才,也培育创新的土壤。在广袤的农场中建校的斯坦福大学,仅收取象征性的租金把土地租给校友创业,这些年轻的创新英雄,在前沿科技领域夜以继日地奋斗,把一片果园变成了“不眠的硅谷”。

  英雄不问出处,大学不仅培养博士、硕士、学士,也包容多样化的人才。瓦特是格拉斯哥大学的仪器修理工,他从学校一台纽科门蒸汽机的修理起步,开始改变世界。

  在抗战如此艰难的岁月,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师生们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

  西迁到乐山的武汉大学师生,在宗祠里仍在讨论原子核物理。南京大学的教工们在战火纷飞中,赶着1000多头稀缺品种牲畜,西行2000多公里抵达重庆,保存了珍贵的科研资源。

1.jpg

  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培养了源源不断的“现代工匠”。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质量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完成初中教育后,瑞士70%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他们造就了著名的“瑞士制造”。

  3、基础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中小学是一个人品格、思维、习惯形成的决定时期,青少年基础素质培养的根本在于教师。

  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少年强,则国强。1870年普法战争胜利后,老毛奇元帅说:“普鲁士的小学教师赢得了萨德瓦战役。”威灵顿公爵认为,“滑铁卢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决定的。”少年时期体魄、意志、毅力的培养,成年后将升华为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现代产业的根本在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的根本在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的根本在中小学教师。

  让教师成为最伟大的职业,

  成为优秀青年的向往。

  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相关文章

基础研究:激发创新不竭动力

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基础研究经费增至十年前的3.4倍,达历史最高值。其中,“十三五”期......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科学技......

江苏省2022“双碳专项”和“技术基础研究项目”拟立项目公示

2022年度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行业应用示范)拟立项目共3项予以公示,公示时间自2022年8月26日至9月2日。2022年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拟立项目,共17项,涉及通信......

中国研发经费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22年将超3万亿元

中国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指出,10年来,中国研发经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2年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2019年突破2万亿元,2021年再......

2021我国研发经费投入2.8万亿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

完善顶层设计助基础研究跑出“加速度”

◎本报记者操秀英“我很庆幸继续从事热爱的事业,能够激励和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田梅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10年前的9月,田梅正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紧锣......

如何快速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与基础研究能力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从引进吸收、跟踪跟进、集成创新为主,跃升为以原始创新、前沿引领为主,这一转变绝非易事。如果说引进吸收、跟踪跟进的科研难度是1,则原始创新的科研难度就是100、500,甚至更高,......

自然科学基金委召开重点项目合作研究项目评审会

2022年7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2022年度重点项目及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评审会议在京召开。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院士线上出席会议并讲话,自......

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支出720.91亿元增长15.3%

21日,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关于202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基础研究作为国家投入重点,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720.91亿元、增长15.......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核酸采样质量管理

中新网6月13日电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3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病毒核酸采样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范做好核酸采样的组织、培训、考核等相关工作。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