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0 12:15 原文链接: 沙坡头的“前世今生”

沙坡头,一个有着茫茫翰海的雄浑与壮美的地方。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曾两次走进沙坡头,每年来此旅游或科学考察的人络绎不绝。飞越黄河、沙漠探险、沙漠冲浪、滑沙、黄河漂流成为了沙坡头的五大精品。沙坡头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全球环保500佳单位,享有“中国沙漠旅游基地”的美誉。


可是,五六十年代的沙坡头可不如现在这么热闹。在这里有一个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以下简称“沙坡头站”),它成立于1955年,是中国科学院最早建立的野外长期综合观测研究站,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主要从事干旱沙漠地区生态过程、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及其生态水文学机理、实验风沙地貌与沙漠环境演变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1955—1965年间沙坡头站开展的系列工作。

图片.png

今日的沙坡头

图片.png

今日的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加快西北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决定修建连接包头和兰州两座工业城市之间的铁路,并在1953年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将包兰铁路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图片.png

包兰铁路要穿越腾格里沙漠6次,经沙漠地段总长度达40余公里。其中沙坡头地区以高大流动的格状沙丘连绵分布而著称,这里自然条件异常恶劣,年降水量186毫米,沙层稳定含水量仅为2%至3%,地下水埋深达60米。沙漠表面最高温度可达74摄氏度,沙尘暴频繁发生,年风沙天数多达200天,最大风力11级,天然植被覆盖率仅为1%左右。

图片.png

1955年的沙坡头

图片.png

60年代的沙坡头站


为确保铁路在沙漠地段安全运营,当时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在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刘慎谔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直接关怀与指导下,承担了流沙固定的科研攻关任务。1955年,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应运而生。

图片.png

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亲临指导(1963年)

 

50年代,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这些热血青年,记录下当时的情形:这里风力很大,且十分频繁,一刮风就是七八天,天昏地暗,对面不见人,风起扬沙,连种的草有时都一起拔走。

图片.png

野外观测风雨无阻

图片.png

土壤测定

图片.png

科研人员进行野外测量.

 

1954年1月,在茶房庙的一个高大的沙山上,科研队伍冒着-20ºC的严寒,踩着快要没膝的沙子爬到山顶,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沙漠铁路观察站。彼时包兰铁路的雏形已经画在了草图上,马上就要开工了。但谁也不知道在沙漠上面该怎么建铁路。但是科研人员并没有畏惧,迎难而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清与风沙灾害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掌握风沙活动的规律,才能提出保护铁路免受风沙灾害的对策和措施。一建站他们就着手测量温度、雨量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逐日记载这些数据;同时考察筑路问题,重点对中卫到甘塘这段路线北面沙区进行考察,并将观测和考察的结果随时上报铁道部,并克服重重困难修成了试验路基。

图片.png

刘媖心先生在野外进行植物调查(1959年)

图片.png

科研人员做植物生理实验

图片.png

取样调查


1955至1965年这十年里,科研人员以铁路两侧无灌溉条件下的流沙固定研究为主,在此期间解决了工程固沙措施问题,经过反复试验确立了固沙防护带的宽度、防沙栅栏阻沙带的优化配置,沙障的阻沙效应与沙障的选择;确定了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工程固沙、化学固沙和生物固沙的大量对比试验,提出了工程措施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流沙固定原理;明确了不同立地条件类型下固沙植物种的选择;以及对风沙环境、沙漠气候与风沙地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这些工作创造了中国沙漠铁路建设乃至世界沙漠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为最终建立无灌溉条件下“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包兰铁路防护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图片.png

包兰铁路固沙防护体系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7年)

图片.png

联合国“全球500佳”(1988年)



相关文章

我国科研人员取得直肠癌研究新突破

10月18日,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研究团队,揭示直肠癌在新辅助化疗下肿瘤微环境的动态变化图谱和耐药性影响,并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新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报道医学》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出炉,风头为何转向整治不正之风?

2023年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知。其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增选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拳痛击科研项目评审“打招呼”

日前,备受科研人员关注的202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已经完成。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把“打招呼”顽疾列为主题教育专项整治问题全面推进,一些......

澳科研人员在古老岩石中发现16亿年前生物群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至少16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存在过的生物群,早于其他已知的动植物,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公报说,这一生物群被称为“原甾......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高灵敏钙信号荧光蛋白探针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章晓辉团队、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友军团队与中国科学技大学教授唐爱辉团队合作开发构建了一类新型的检测钙信号的荧光蛋白探针“尼莫”(NEMO),该......

写“材料”争“帽子”困扰科研人员基础研究减负任重道远

基础研究减负还要过几道坎写“材料”争“帽子”仍在困扰青年科研人员基础研究相当于科技大厦的“地基”,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就是“打地基”的人。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

科研人员实现量子增强的微波测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孙方稳教授研究组利用微纳量子传感与电磁场在深亚波长的局域增强,研究微波信号的探测与无线电测距,实现10-4波长精度的定位。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基于固态......

砍掉中国90%的科研人员,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

前天下午,在杭州某知名大学工作的某教授打电话给我,说他来京参会,晚上想和我见面聊聊。于是乎,在中华民族园附近某饭店,我定了个小包间,把酒聊天。这位教授为“海龟”,科研做得好,有原创性工作,回国前发表过......

科研人员发现新的健康衰老调控基因

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牵头发现一个新的健康衰老调控基因ATF7,该基因可通过延缓细胞衰老和降低老年个体的炎症水平,从而促进健康长寿。据介绍,慢性低度炎症是衰老的主要特征之......

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优化需系统化设计

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队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如何适应我国科研体系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转型,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红利优势,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活力和潜能,提高科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