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05 07:37 原文链接: “生物基因宝库”的干旱之痛

纳帕海保护区内的黑颈鹤和赤麻鸭

  核心提示

  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不仅导致人畜饮水困难,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也产生巨大影响。大旱之下,在云南超过300万公顷的152处自然保护区内,珙桐、苏铁等珍稀植物,大象、黑颈鹤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如何?请看本报记者调查。

  5月4日下午,贺鹏又来到云南香格里拉县城西北的纳帕海边,看望他熟悉的“朋友”们――黑颈鹤、赤麻鸭、绿头鸭,以及其它在这里的水禽。

  “总共还有500来只。”贺鹏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的研究人员,在纳帕海监测站监测水禽已有大半年。他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今年4月,纳帕海水禽数量比去年同期少了70%,种类少了30%以上。”

  野生生物遭重创

  干渴的亚洲象跑到澜沧江边,1个多月不回森林

  据统计,目前,云南约有750万亩自然保护区受到干旱影响,其中约10万亩为重旱,部分面积较小、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水源枯竭、湿地面积缩小,野生动物生存所需水源和食物匮乏。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旱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损害在短期内无法恢复,有的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刘一丹说。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杨晓君等人实地调研了干旱对云南野生动植物造成的影响。

  “滇东一些石漠化地区,土壤的保水性本来就很差,加上持续干旱影响,大片植物枯黄或死亡。”杨晓君说,干旱造成的森林毁坏,有一小部分已基本无法恢复,部分被毁坏森林至少需要3年以上才能恢复,这对生存于其中的野生动物影响巨大。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拥有全国95%以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50%以上的动植物种类,被誉为“生物基因宝库”。目前,云南共有152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300万公顷。

  然而,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已对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

  云南省林业厅监测,昭通市巧家县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发现攀枝花苏铁大面积死亡,巧家五针松回归造林幼树死亡率达20%左右;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有156株野生苏铁死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大围山国家级保护区内已发现100多株蚬木(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树叶干枯并脱落,濒临死亡;白马雪山国家级保护区237株红豆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约3000株珙桐(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等重点保护植物零星死亡。

  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扎渡镇勐矿村下勐矿组周边的亚洲象因水源短缺,已跑到澜沧江边1个多月,不肯返回森林,一直在村子旁边和农田里活动,给当地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曲靖市会泽县黑颈鹤保护区内的黑颈鹤,往年通常在3月底4月初才会离开,今年则提早了一个月。

  杨晓君介绍,除湿地干涸直接导致动物死亡外,部分干旱地区野生动物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受影响最大的是鱼类和两栖类,其次是鸟类。具体地说,水源缺少或干涸导致物种种群短期、大量地向水源地集中,增加了被采集和猎杀的风险;干旱导致目前处于繁殖季节的动物,尤其是鱼类和蛙类,不能正常繁殖;干旱和高温还可能造成动物北移,改变本地动物多样性组成,使境外物种“乘虚而入”。

  病虫害日渐加重

  与正常年份相比,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上升71.9%,危害面积上升88.9%

  威胁还来自随着干旱持续而日渐加重的病虫害。

  云南省林业厅专家介绍,今年,云南病虫越冬期较往年大幅缩短、世代重叠。往年在4月中旬以后才会陆续发生的小蠹虫,今年2月底就已经在玉溪市华宁县盘溪乡、楚雄彝族自治州紫溪山等干旱区域发生并造成危害。

  目前,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343.8万亩,其中中度以上危害为170.03万亩。与正常年份相比,发生面积上升了71.9%,危害面积上升了88.9%。

  针对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的情况,云南省各级林业部门通过落实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制度和干旱期间信息上报管理制度,及时掌握病虫情动态,发布灾害预报,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

  刘一丹说,下一步,云南省林业部门还将继续开展病虫监测预报,及时上报、发布灾害趋势预报,做好应急处置准备,一旦出现灾情,立即依案处置;强化检疫执法,严防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蔓延。

  拯救行动展开

  及时为动植物补充水源,加强监测和保护工作

  拯救行动早已展开。云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子世泽介绍说,早在今年3月,云南省林业厅就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林业部门加强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动植物以及极小种群物种的监测、巡护。

  云南省林业厅还组织中国科学院、西南林学院等科研院所专家召开座谈会,分析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干旱灾害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各自然保护区也采取了行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人工方法每3至5天对45个野生动物固定饮水点补水;成立11个巡护小组进山巡护,防止和打击因野生动物聚群饮水而被采集和猎杀案件的发生。

  纳帕海保护区管理所拨出专款,用于防止保护区湿地水位继续下降,同时与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做好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和保护工作。

  目前,云南林业部门投入的抗旱救灾资金已达6.3亿多元。干旱灾害对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影响的调研评估也已经展开。林业部门加强了对重点保护物种的监测、巡护,防止重点保护物种因灾死亡。   

  专家建议

  加强气候对野生生物影响的长期监测

  近年来,我国雪灾、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杨晓君认为,从长远看,这些气候变化现象必然对我国野生生物产生影响。

  杨晓君介绍,我国一直缺少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数据,现有生态监测体系也多为对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等的监测,野生动物监测多被边缘化。

  鉴于干旱影响可能有滞后效应,他建议建立包括动植物学在内的多学科长期监测站点,或在现有的监测站点中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将野生动物监测纳入国家监测体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长期的监测数据。

  据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野生动物分布区整体北移,物候期提前,但不同种类动物的响应并不相同,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携带大量病菌的昆虫的栖息地扩张,或由境外进入我国。

  杨晓君建议,应加强对气候变化在不同层面上对野生动植物影响机制的研究,提早调整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措施。

相关文章

gjb2基因杂合突变是什么意思

gjb2基因杂合突变:可以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的耳聋,它是遗传性耳聋的一个致病基因。只有父母双方都携带有gjb2基因杂合突变,其生下的小孩大概有1/4的几率,可以得遗传性耳聋。新生儿生下来以后,要进......

一文看全!史上59家测序仪公司的“争霸战”

要谈测序,首先要向华人生物学家、DNA测序技术的奠基人吴瑞先生致敬。大家大多都听过桑格,但很少有人知道吴瑞。其实吴瑞早在1968年就发表第一篇论文测定了DNA的碱基组成,1970年的新文章既测定DNA......

蛋白印迹法有什么作用?可用来基因检测么

蛋白质印迹法(免疫印迹试验)即WesternBlot。它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免疫遗传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凝胶电泳处理过的细胞或生物组织样品进行着色。通过分析着色的位......

百年生态学模型:气候变化或致种群破坏骤然发生

英国《自然》杂志8日发表的一项生态学模型研究显示,气候变化造成的物种种群破坏,最早或在这个10年内发生,并且会是“骤然”发生。但大规模、快速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则有可能降低生态组合遭遇突然性破坏的几率......

最新研究显示土壤在减缓气候变化中有巨大潜能

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清洁能源和有效清除大气中的碳。近日,由自然保护协会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首次将土壤在全球森林、湿地、农业和草原上的碳减排潜力汇总在一起,计算出全球土壤在......

研究发现基因决定饮食和运动的健脑功效

定期进行常规锻炼和摄入健康饮食可以使你的大脑年轻吗?这取决于你的基因。拥有在大脑衰老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因的人,似乎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反应更好。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SandrineThuret说,这说明......

沉默一个基因即可彻底逆转小鼠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曾被称为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体内几乎无法生产胰岛素,因为他们的免疫T细胞错误地将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识别为威胁并杀死它们,导致胰岛素完全缺乏。由此产生的混乱必须通过终生的饮食、血糖测量和胰岛素......

植物基因转化方法分为这三种!

农杆菌介导基因转化:转化原理: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中细胞中分别含有Ti......

活细胞、组织和动物中进行功能性材料基因靶向化学组装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他们开发出的一种技术对细胞进行重编程,使得它们使用他们提供的合成材料来构建能够在体内执行功能的人工结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3月20日的Sci......

中科院农资中心团队部在环境功能基因发掘方法上获进展

从环境宏基因组中挖掘功能基因通常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建立克隆文库后直接用筛选压力筛选阳性克隆,一条是通过设计引物,从宏基因组中克隆目标基因,然后进行功能研究。近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