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05 10:14 原文链接: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淋巴结靶向纳米疫苗免疫机制

  3月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朱明昭课题组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Article论文:Dual-targeting nanoparticle vaccine elicits a therapeutic antibody response against chronic hepatitis B。该研究设计了基于铁蛋白纳米颗粒的乙型肝炎病毒(HBV)preS1纳米疫苗,在小鼠模型中,诱导产生了高水平、高亲和力、持久的抗体应答和免疫记忆,不但具有出色的预防作用,而且在治疗模型中获得功能性治愈和HBsAg血清学转换,并显著降低HBVcccDNA。该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铁蛋白纳米颗粒抗原被淋巴结SIGNR1+抗原呈递细胞主动靶向识别、转运、诱导Tfh和B细胞活化应答的免疫学新机制。

  HBV感染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全球目前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约2.6亿人,每年接近100万人死于慢性乙肝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尽管预防性乙肝疫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性乙肝疫苗上市。这其中最具挑战的重大问题是如何突破慢性乙肝感染患者体内长期建立起来的免疫耐受,诱导有效、持续的免疫应答,获得功能性治愈,甚至完全清除cccDNA。HBV preS1作为治疗性乙肝疫苗的新功能靶点,最近获得了概念性验证。但是,preS1是弱免疫原性的功能表位,如何充分合理调动机体免疫系统,诱导针对弱免疫原性表位的高效抗体应答,仍然是目前的关键问题,也是疫苗免疫学领域的普遍问题。

  病毒样颗粒(以及近些年受到日益关注的铁蛋白)等纳米颗粒载体对于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抗体应答的效果早就得到广泛重视和认可。但是其免疫学机制并不十分清楚,长期以来停留在淋巴结靶向递送、理想抗原展示密度等传统认知,以及铁蛋白颗粒载体的三聚体构象抗原展示等方面,限制了这一类疫苗改进优化的思路。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铁蛋白纳米点击疫苗技术,设计了HBV preS1纳米疫苗Ferritin NP-preS1。在小鼠模型中,两次免疫后诱导了比对照组高150倍的抗体应答,而且持续时间长达至少8个月,且再次免疫时的抗体应答水平比对照组高约600倍。在AAV-HBV1.3感染小鼠模型中,该疫苗不仅具有出色的预防保护作用,而且具有出色的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了外周血HBV DNA、HBsAg水平,降低了肝脏中的HBcAg和cccDNA水平,部分小鼠获得功能性治愈和HBsAg血清学转换(外周血HBsAg和DNA转阴,抗-HBs转阳)。

  进一步的免疫学机制研究发现,铁蛋白纳米颗粒同时主动靶向小鼠淋巴结中常驻的SIGNR1+巨噬细胞和SIGNR1+树突状细胞,分别促进了B细胞和Tfh细胞的活化应答,协同诱导抗体产生。这种SIGNR1+细胞靶向特性也利用人淋巴结的临床样品获得验证(人DC-SIGN是小鼠SIGNR1的同源分子)。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定位于淋巴窦的SIGNR1+巨噬细胞可以携带铁蛋白纳米抗原,向淋巴滤泡(B细胞区)迁移,传递抗原给B细胞,促进B细胞活化;CXCR5基因敲除的巨噬细胞,不能向淋巴滤泡迁移,无法有效活化B细胞。这与人们长期以来推测的淋巴窦巨噬细胞原地不动通过胞吞/胞吐或细胞膜流动传递纳米颗粒抗原给B细胞的模式完全不同。

  因此,该研究不仅报道了一种效果显著、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治疗性乙肝疫苗,而且揭示了纳米颗粒抗原靶向递送、转运、诱导Tfh和B细胞活化应答的免疫学新机制,具有重要的免疫学理论价值和医学应用前景。

  该研究由生物物理所完成。研究员朱明昭为通讯作者,朱明昭课题组硕博连读毕业生,现助理研究员王文君为第一作者。该项工作得到多位相关领域专家的大力协助,包括美国西南医学中心教授傅阳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辉,中科院院士、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阎锡蕴、研究员朱平、彭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主任王珊。此外,多位合作伙伴提供了实验材料或技术支持,包括清华大学教授祁海、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侯百东和范克龙。生物物理所动物中心高级实验师史想在课题进展关键时刻提供了组织协调保障。该项工作得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等的资助。

  朱明昭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基于淋巴组织免疫微环境的疫苗免疫学研究,研制了多种淋巴结靶向、抗原呈递细胞靶向的纳米疫苗,同时也开发了简便快速的点击疫苗构建技术。这些研究提高了疫苗免疫应答水平和作用效果,揭示了疫苗免疫学新机制,为疫苗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1.jpg

图:铁蛋白纳米颗粒疫苗协同靶向淋巴结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诱导高水平抗体应答和持久免疫记忆。


相关文章

构建纳米疫苗用于增强肿瘤免疫治疗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教授裴志超团队在癌症纳米疫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hemicalScience上。图(a)纳米疫苗的合成示意图。(b)用于诱导ICD的纳米疫苗引发抗......

我国科学家开发新型抗癌mRNA纳米疫苗

信使RNA(mRNA)疫苗可实现安全高效的免疫,是一种新型癌症免疫疗法,但受到多重递送障碍的限制,如mRNA被快速清除、细胞膜和核内体的磷脂双分子层限制其胞内递送、依赖佐剂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等。纳米颗......

中国专家率先提出肺癌淋巴结清扫策略

在既往的肺癌手术中,为消除潜在的淋巴结转移病灶或降低肺癌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医生往往会对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如何避免不需要的淋巴结清扫,降低患者手术并发症风险?这是专家不断探索的课题。记者28日......

找到破解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金钥匙”

近日,《先进科学》(AdvancedScience)在线发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授余科达团队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员在全球首次揭示乳腺癌早期转移亚群在转移过程中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糖酵解通路活性的互......

李栋:看清细胞更深处

人物名片李栋,1983年生,云南个旧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主要从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研制及其生物学应用研究,系统掌握了超分辨显微镜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新的成像......

福音!国内首次血管化胃网膜淋巴结移植手术顺利开展

记者12月7日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该院骨科主任唐举玉团队近日联合胆道外科主任龚连生团队,成功开展了吻合血管的胃网膜淋巴结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术,填补了国内下肢淋巴水肿治疗的空白。今年44岁的严女士......

将肿瘤疫苗有效递送至淋巴结的研究进展

肿瘤疫苗具有特异性高和毒副作用低的特点,是替代传统疗法或辅助增强传统疗法疗效的良好选择。肿瘤疫苗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将肿瘤抗原递送到抗原提呈细胞,激活固有免疫反应和抗原特异适应性免疫反应,从而发挥系统而特......

柔性疫苗佐剂,淋巴结疫苗递送及富集提供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马光辉、副研究员夏宇飞团队联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庆宏等人,利用自主创新的颗粒化乳液技术构建了用白蛋白稳定的可变形性乳液,显著提升了淋巴结递送效率和免疫应答效果,为疫苗......

新“基因剪刀”可切除免疫缺陷病毒基因

  据在线发表于《自然·通信》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美国科学家已成功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中编辑了SIV(猴免疫缺陷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密切相关,即艾滋病的病因)。这一突......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肠道病毒家族成员入侵机制及中和机理

肠道病毒是人群中流行广泛的病毒之一,不同家族不同血清型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间维度上层出不穷。一方面,当一种血清型在某一地区大规模流行,疫苗的介入使易感人群对其产生群体免疫效力,导致该血清型被压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