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8 11:35 原文链接: 十九大代表的实验室里竟然有磨面机、灶台和煮锅?

  科学家的实验室长什么样?

  我们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大概都是各种精密仪器、五彩斑斓的化学药品,还有结构复杂的试管装置。

  但这位科学家的实验室却出乎你的意料,走进他的“超级厨房”,就仿佛走进了我国最先进的“面食加工厂”!磨面机、轧面机、灶台、煮锅一应俱全。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将办公场所“搬到”田间麦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青海……有小麦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迹。

  他就是——

  ●党的十九大代表

  ●小麦品质“生命密码”的解码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何中虎

  中国小麦品质怎么样?

  1990—1992年,何中虎先后去往墨西哥、美国堪萨斯州交流学习。在国外的那段日子里,他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们中国小麦的品质怎么样?”

  我国小麦品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小麦品质常规评价技术体系。当时国内对中国小麦品质的“家底”并不清楚,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小麦生产大国的相关研究,更谈不上国际发言权。何中虎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难住了他的问题开始的。

  1993年5月,何中虎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首先承担的就是小麦品质研究的重任。他立志培育小麦的优良品种。但首要问题就是,“优良”由哪些具体性状体现?

  不同食品对品种品质要求差异很大,我国的传统面食是面条和馒头,何中虎首选面条进行研究。颜色、口感、味道,是小麦的什么性状决定着面条的这些品质?

  经过对成千上万样品的品尝、分析、对照、检验,课题组最终确定了包括蛋白质、淀粉在内的3项指标。随后,他又确定了馒头、饺子等主要食品的品质选择指标。

  终于,在2008年,何中虎主持完成了“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对他科研成果的至高评价。

  “

  “中国的小麦品质怎么样”这一问题,中国人终于有了答案。

  ”

  因为挨过饿

  所以要学农

  何中虎出生在陕西蒲城的农民家庭,当地为旱作农业,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吃不饱。小麦产量不高,家家户户上顿下顿吃的就是玉米和红薯。

  所以,每天能吃白面馍和面条成了他儿时的梦想。1980年考大学,学习农业成了他的选择。他被北京农业大学录取,在读研究生时,将方向锁定了小麦遗传育种,并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

  恢复高考的头几年,大学毕业后读硕士的很少,而何中虎却一口气读到了博士。大多数农村的孩子考学,目标就是不从事农业,而成绩优异的何中虎,非常坚定地学农,并选择小麦遗传育种专业。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他当初定下的目标,几十年来一直为之努力行进。

  粮食就是生计

  民以食为天,食以麦为先。

  几十年来,何中虎经常带领团队深入农村,了解小麦生产和食品加工业需求,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育成中麦175等优质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18个,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还与农技部门密切合作,把新品种推广与高产创建、定点扶贫相结合,和当地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使国家级贫困县甘肃泾川、灵台等旱地小麦大面积实现了亩产从400公斤到500公斤的跨越,育成的小麦新品种推广后增产约30亿斤。

  以解决小麦育种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他和他的团队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8篇,相关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还获美国作物学会和农学会最高荣誉奖Fellow,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

  由于在国外求学时的经历,他意识到国际之间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他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科研机构建立了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全国35个单位的110名研究生和科技人员提供出国深造和合作研究的机会。

  “

  发表论文、获得荣誉固然高兴,但只有培育的品种种在地里,真正地为农民增产增收了,才是最高的奖励。

  ——何中虎

  ”

  小麦

  倾注了何中虎多年的心血和智慧

  成就了他多年的心愿和梦想

  从农民家庭出生

  始终心系农业

  心系中国人的生计

  他为提高中国人的主食消费品质

  提高营养水平

  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

植源抗真菌活性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作用机制获揭示

当期期刊封面。研究团队供图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邱声祥团队研究揭示植源抗真菌活性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近日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在线发表于《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ofAgricul......

从乡村到MIT!中国博士:我也曾经历至暗时刻

在旁人眼里,曹祥坤年轻有为,身上有太多光环。入选福布斯杂志北美地区2019年能源领域“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2020年“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202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气候与可持续发展联......

宋亮研究员:我们在版纳种雨林

作为众多真实的“云南虫谷”之一,哀牢山地区至今分布着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是历史和自然留给科研人员的一本解锁亚热带原始森林的无价宝典。“这两年北京降雨多,但湿度和我们在哀牢......

刘江研究员:夫勇者,敢为天下先

编者按:有一颗单纯、专注、好奇的心。他守自己的心,如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又见刘江,10年前的笑容,仍挂在行路人脸上,单纯美好;10年前的激动兴奋,已化为脚下踏踏实实的路。摄影/刘孜铭乘电梯......

新研究揭示茶枝柑皮香气的动态变化及形成规律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徐玉娟团队成功构建不同阶段采摘的茶枝柑皮样品的风味指纹图谱,揭示了茶枝柑皮香气的动态变化及形成规律。相关研究发表于LWT-FoodScienceand......

研究揭示北美未来气候变化速率可能超过小麦育种效率

近年来,席卷全球的高温热害已成为限制小麦生产的突出问题,如何通过育种提升小麦的气候适应性是研究热点。然而,由于数据缺失,小麦育种对气候变化有多大适应作用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天一、......

石雷研究员:将芬芳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早在3500年前,古代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就会通过焚烧香料参与相关活动。到了中世纪,香料已成为欧洲贵族地位的象征,一度和黄金等价。中国汉代的《礼记·内则》中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这里的“容臭”......

李舟研究员:科研路迢,爱抵漫长

自2020年起,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立领雁奖章,表彰上一年度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获得者。在今年国家级领雁金奖的获得者中,有一位在学生眼中亦师亦友的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和很多科研......

研究揭示小麦4个主要矮秆基因分布与降秆大小

小偃麦遗传体系的小麦新品种(系)植株群体。张行勇摄关中麦熟。张行勇摄株高是影响小麦生产潜力的重要农艺性状,适当降低株高能够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有助于提高收获指数,促进高产稳产。“上世纪六十年代,矮秆......

全球增温2℃可能造成小麦价格峰值提升6.2%

全球增温2℃,对小麦会产生什么影响?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天一联合国内外13家科研机构开发了一个基于全球环流模型、小麦生长模型和一般均衡经济模型的集合模拟方法。该模型可以从全球小麦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