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6 21:38 原文链接: 斯坦福名教授回应质疑:水能自发生成双氧水!

水滴能自发产生双氧水?美国斯坦福大学前化学系系主任Richard N. Zare在最近发表的论文中,证明了这一神奇的现象。

Zare的来头不小。他29岁就当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37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此后还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印度科学院等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通讯院士等头衔。

其实早在2019年,Zare就发现了水与空气交界处可以产生过氧化氢(其水溶液俗称双氧水)。但就有一个刚评上副教授没几年的学者站出来,直接发论文要推翻Zare的研究结果。

面对质疑,Zare没有立即发声反击,而是闷头展开后续研究。终于,2022年4月22日,82岁的Zare以通讯作者身份,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发表论文,用数据回应了所有的质疑。

Richard N. Zare 图源:斯坦福大学

想法初现

过氧化氢最常见的用途是杀菌消毒。

从分子式来看,过氧化氢(H2O2)和水(H2O)之间差别不算大,但要打断H2O的共价键,添加一个氧原子上去,并不容易。如果通过某种简单的方式,让水变成过氧化氢的话,那岂不是喷喷水就能消毒了?

这个想法产生后,Zare便开始了与此相关的实验。

2019年8月26日,Zare团队首次通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报道了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将水雾化成直径为1μm ~20μm的微滴,纯水会自然生成过氧化氢。在微米大小的水滴中,水分子在水-空气界面附近会自发氧化,形成过氧化氢,该过程不需要任何化学试剂、催化剂、外加电势或辐射。这堪称史上最清洁的过氧化氢制造方法。

更有趣的是,微滴越小,按比例产生的过氧化氢就越多。

Zare认为,羟基自由基(·OH)重组是最有可能的诱因,其中(·OH)是由OH-在水微滴表面丢失电子产生的。

得到初步的实验结果后,Zare对过氧化氢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到底是如何重组的都很好奇,从而将研究进一步深入。

2020年11月23日,Zare团队再次在PNAS上发表论文,提出过氧化氢的形成,是由微滴的空气-水界面处的强电场引起的,因此不需要任何催化剂。

他们还发现,过氧化氢的产生与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同时,随着微小水滴尺寸的增大,按比例所生成的过氧化氢变少了。这些结果表明,过氧化氢的产生不仅存在于微水滴中,而且还存在于水蒸气的凝结过程中,这说明微水滴自发氧化生成过氧化氢是一种普遍现象。

论文的接连发表,不仅让媒体对这一结果大肆渲染,也同时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质疑来袭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海水淡化与再利用中心(WDRC)副教授Himanshu Mishra,分别在2021年11月18日和2022年1月14日发表文章,对Zare论文中的实验结果提出了质疑。

Mishra在《物理化学快报》(JPCL)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为了深入了解水微滴的空气-水界面处能够自然形成过氧化氢的这种现象,他们进行了冷凝实验。

分别在50-70℃的范围内,通过加热和超声波加湿两种外力,观测水微滴中生成的过氧化氢浓度。结果表明,无论液滴大小或湿润性如何,通过加热冷凝的水滴中,过氧化氢的浓度都低于检测限值(0.25 µM)。相比之下,通过超声波加湿凝结的水滴明显有更高的过氧化氢浓度,但浓度最高也就是3µM,远低于Zare团队的实验结果115µM。因此Mishra认为,超声波加湿器有助于过氧化氢的产生。

随后,Mishra在《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中,又指出了空气中的臭氧,也是过氧化氢生成过程中的必要因子。

在没有臭氧的情况下,水微滴中的过氧化氢是无法检测到的。而当水微滴处在与空气有着相同臭氧浓度(10-100 ppb)的气体中时,过氧化氢会自然形成,且其浓度会随着气液表面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Mishra的观点是,水微滴的空气-水界面处的强电场让其自身变成了一个微型电池,时刻发生着大量独特的氧化还原反应,但这些反应并不会在更大体积的水滴中发生。

回应质疑

面对质疑,Zare团队展开后续实验,终于在2022年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全方位回应Mishra教授的质疑。

2022年2月2日,Zare团队发表论文,证明水微滴可以作为电化学微电池。

2月14日,Zare再次在PNAS发表论文,证明了核磁共振可以用来测试痕量的过氧化氢。

4月22日,Zare又在JACS上发文,再次确认自己的实验中真的产生了过氧化氢。

他们设计了一个装置,将超纯氮气通入水中鼓泡,同时将几乎不含有臭氧的气体通过加湿器注入一个密闭的腔室,在密闭腔室中将水通过二氧化硅(SiO2 )毛细管喷洒形成微滴。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表明,流动条件的差异,让微滴中过氧化氢的浓度维持在0.3-1.5µM之间。而且,这一结果通过荧光光谱法也得到了验证。这一发现证实了当水被喷射形成微滴时,它自身具有产生过氧化氢的能力。改用压缩空气或氧气取代氮气时,过氧化氢的浓度会增加,这说明水微滴与氧气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过氧化氢的形成。

最后,他们认为,超纯水中之所以能够自发产生过氧化氢,可能与雾化导致液滴表面的电荷分离、并产生了羟基自由基有关。至于臭氧,不管有没有它,微小水滴一样能产生过氧化氢。只不过浓度没有之前报道的115µM那么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张新星课题组接连发表了两篇论文,研究结果支持Zare团队提出的机制。

接下来,Zare团队和Mishra团队还会有怎样的论文PK?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1911883116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020158117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pclett.1c02953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sc/d1sc06465g#cit27

https://aip.scitation.org/doi/10.1063/5.0078281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121542119

相关文章

《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等两标准正式实施

关于标准制定的情况及发布后对国家水生态监测评价工作起到的支撑作用等关键内容,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两项《指南》进行了解读。两项《指南》的出台背景和发展历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科研、试点先行的模式,组织国内......

巴西研究发现恒星化学成分与其行星间的相关性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

热原行星盘内首次发现水和其他分子

德国和荷兰科学家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在一颗婴儿恒星周围的行星形成气体和尘埃盘内探测到水以及形成地球等天体所需的其他分子。科学家此前认为,这种极端环境不适合岩石行星形成,但最新发现表明,类地......

46位拿到“新基石”连续5年2500万不看项目只看人

2023年10月30日,腾讯公司“10年100亿元资助基础研究”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第二期名单发布,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的46位科学家上榜,成为第二批“新基石研究员”。2023年第......

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召开重大项目评审会议

2023年10月19日-20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在北京组织召开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会议。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吉红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主......

爱“迟到”的诺贝尔奖让科学家获得认可的道路越来越长

近日,2023诺贝尔奖揭晓。能够获得这项一年一度的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是对获奖者努力的最大认可。但是有研究发现,这种“认可”到得越来越迟了——几乎一半的获奖者从做出有诺贝尔价值的发现到获得该奖项......

Science刊发生医学院张含悦博士等关于铁电化学设计的观点文章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启动培育基金和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的资助下,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张含悦与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熊仁根合作在《科学》......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多重四极杆质谱仪中标候选人

项目名称:化学高分辨多重四极杆质谱仪招标项目编号:0834-2341SH23A267招标范围:化学高分辨多重四极杆质谱仪1套招标机构: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招标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标时间:2......

突发!因学术不端,斯坦福大学校长被迫辞职

导读本周三,Tessier-Lavigne宣布将于下个月辞去斯坦福大学校长的职务。2022年11月29日,TheStanfordDaily发表的一篇头条新闻,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斯坦福大学校长......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