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9 11:39 原文链接: 探测超低频引力波,仅有“宇宙灯塔”还不够

  大规模、剧烈的天文事件可以产生引力波。自2015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持续监听这些宇宙中的低沉“声音”,但他们并未能探测到超低频引力波。主流理论认为,超低频引力波是由超大质量天体相互碰撞或大爆炸后不久的某些事件产生的。因此,超低频引力波可以为我们揭示古老的黑洞或早期宇宙的奥秘。在近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的一项研究中,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可以结合不同的观测方法探测超低频引力波。

  引力波振荡频率取决于其产生的原因

  天文学家主要依靠电磁辐射(也就是光)来研究宇宙。但是光在传播过程中会与外太空的物质(比如尘埃)相互作用,这就导致在我们的“视野”中,星空是模糊的。而引力波则几乎不受此限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聆听”宇宙。引力波由大质量物质加速运动产生,以光速穿越宇宙,引发时空涟漪。借助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探测器(Virgo detector),科学家可以监听引力波。

  但目前为止,科学家探测到的大部分引力波频率都高于毫赫兹级别,纳赫兹级别的超低频引力波则很难被探测到。前者由普通恒星或20—30倍太阳质量的较小黑洞产生,而后者则可能由数百万至数十亿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并合引起,还可能来自大爆炸后不久发生的事件,远早于星系形成。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独立引力物理研究所的负责人弗兰克·欧姆解释说,引力波的振荡频率取决于其产生的原因。“不同频率的引力波的效果是一样的;它会拉伸和挤压空间和时间。”欧姆说,“低频的信号要慢一些,所以物体挤压和拉伸所需的时间比高频信号长得多。”

  多手段结合探测超低频引力波

  探测超低频引力波主要依靠脉冲星,尤其是毫秒脉冲星。脉冲星是一种致密的、高度磁化的恒星,它在旋转的同时规律地发出无线电波脉冲,因此也被称为“宇宙灯塔”。超低频引力波可能让脉冲星发出的无线电波脉冲间隔时间产生微小的变化,科学家就利用这些变化来寻找这种超低频引力波。

  虽然毫秒脉冲星可能会是探测超低频引力波的主要方法,但研究人员认为毫秒脉冲星的信号变化不足以反映引力波产生的来源。今年1月,北美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NANOGrav)通过遥远的脉冲星信号,探测到可能存在的超低频引力波,但尚未得到证实。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结合多种方法来探测超低频引力波的来源。“除了脉冲星,我们需要寻找其他探测器、仪器、实验……任何能检测到引力波的方法,都可能有所帮助。”上述论文主要作者、英国伯明翰大学引力波天文研究所和物理与天文学院的研究员克里斯托弗·摩尔说。

  研究人员建议,将脉冲星数据与欧洲航天局的“盖亚”探测器的观测结果结合起来;或对宇宙大爆炸的核合成模型展开研究,它是基于大爆炸后不久存在的原子种类建立的早期宇宙模型。“这两种方法目前都还不能探测到引力波,但它们可以为引力波的频率设定边界。”摩尔说。

  自从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引力波以来,这些穿越时空的涟漪为人类开启了观察宇宙的新领域。现在,科学家或许即将“解锁”超低频引力波,这是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在“聆听”宇宙之音。

  欧姆说:“我们刚刚开始探索宇宙中的超大质量黑洞,我们尚不确定它们的质量和数量。因为它们很重,它们产生的引力波不仅频率较低,而且其本身非常‘响’。所以黑洞越重,它们产生的时空扭曲就越大,我们就可以看得更远。”

  但是,要想让超低频引力波提供有用的信息,科学家就必须知道它的来源。“这是关键。”摩尔说,“因为需要知道我们是在观察离我们较近的黑洞发出的信号,还是在目睹与大爆炸的时间更接近的、更古老的宇宙进程。”摩尔预测,科学家将在不远的将来探测到超低频引力波。这可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宇宙或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这是研究天文学的全新方式,非常令人兴奋。”摩尔说。


相关文章

关于部分脉冲星后随测时研究获进展

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发生超新星爆发而形成的产物之一。脉冲星具有原子核的密度,是宇宙天然的极端物理实验室。它的超强引力场为检验广义相对论提供了独特条件。脉冲星测时可以准确测量其自转......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辐射新形态——矮脉冲族群

8月18日,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领导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的新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成功探测并解析了一批脉冲星B2111+46磁层中零星雨滴般的微弱矮脉冲......

武大师生首次揭秘黑洞“闪烁”

“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这是科幻作品《三体》中描绘的经典场景。作品中,射电望远镜观测到了肉眼看起来平静,却进行着强能量活动的“星空”。看到这一不寻常现象,故事主角为之兴奋、诧异、震惊。在现实中,这份......

天眼再度上新!发现黑洞存在微弱射电脉搏

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最新成果。武汉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论文《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揭示了黑洞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微类星体是......

绿星系光谱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带领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基于目前最大的绿豌豆......

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和引力波信号的共振探测高度可行方案

基于现有地球轨道高精度星地/星间测距、测月系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引力波实验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引力波轨道共振效应,实现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信号有效探测的高度可行方案。该方案整合现有测距、测......

宇宙注定要蒸发?霍金辐射理论或不仅限于黑洞

根据史蒂芬·霍金的著名辐射理论,随着事件视界(黑洞最外层的边界)对周围量子场的破坏,黑洞会随着时间蒸发,并以一种奇怪的辐射形式逐渐失去质量。但分析表明,事件视界对这一过程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日前,据荷兰......

银河系中心出现“破折号”数百根细丝指向超大质量黑洞

近日,一个国际天体物理学家团队发现了隐藏在银河系中心的全新事物。相关研究6月2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西北大学的FarhadYusef-Zadeh发现了巨大的一维细丝,......

循环生态系统为新星诞生提供“粮食”

一方面,随着恒星形成和星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物质,超新星爆发、活动星系核反馈活动等星系中的高能活动会将星系中的重元素物质抛射到大尺度环境系统中,形成星系外流。另一方面,在暗物质晕强大的引力作用下,星......

天文学家首次对黑洞阴影和强大喷流一起成像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路如森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在毫米波段开展的新观测,首次对著名的射电星系Messier87的黑洞阴影以及其周围显示落入中央黑洞的物质的环状结构和强大的相对论性喷流一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