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5 12:32 原文链接: 碳和磷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中如何互动?这篇文章解释了

  磷是植物生长必须的矿质营养。为了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人类大量开采磷矿,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磷肥,不仅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引起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加强作物自身磷高效利用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低磷条件下植物不同磷获取策略驱动土壤有机质周转流程图。橘色、黑色和黄色箭头分别代表:i)通过破坏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和团聚体稳定性增加C分解和N矿化;ii)通过加强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和团聚体稳定性降低C分解和N矿化;iii)通过给微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促进C分解和N矿化。每个元素的大小代表各自的强度。

中国农大供图

  近日,《生态学和进化趋势》(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丁文利、丛汶峰、Hans Lambers合作的文章。他们建议,系统研究磷利用策略对土壤有机质周转的影响,应从植物角度出发,使用植物“磷挖掘”理论解释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植物适应低磷的应对策略和土壤有机质循环的相互作用

  土壤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微小变动就可显著影响土壤、食物和气候安全。

  论文通讯作者丛汶峰告诉《中国科学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减缓气候变暖,提升土壤质量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研究植物不同磷高效利用策略和土壤有机质循环的相互作用,可为协同实现作物磷高效利用和土壤碳固持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论文第一作者丁文利解释说,植物源有机质,如叶片凋落物、衰老根系和根系分泌物等,既是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前体,又能激发原有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生激发效应,即外源有机质输入在短期内影响土壤原有机质分解的现象。因此,植物源有机质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土壤有机质周转。

  高磷能够通过影响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从而影响植物源碳输入土壤的质量和数量。比如,磷肥添加可通过增加植物生产力使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增加10-23%。

  低磷能够促使植物形成多样的磷高效利用策略,比如分泌更多有机酸,形成更多细根、长根,和丛枝菌根共生等。这些策略改变了植物源碳在土壤的分配,进而能够影响土壤有机质循环。

  丁文利进一步解释道,植物适应低磷的策略之一是根际有机酸(如草酸)的分泌。这些有机酸能够通过较强的金属(如铝和铁)络合能力破坏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和土壤团聚体。在释放磷的同时,也释放碳和氮,给微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

  其二,植物为了适应低磷胁迫,会形成更多细根、长根、根毛,导致植物将更多碳分配到地下,促进微生物生长和土壤有机质分解。

  其三,植物适应低磷会让根与丛枝菌根共生,植物可能会通过丛枝菌根将更多碳分配到土壤中,促进微生物生长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丛枝菌根也可能通过促进团聚体的形成降低土壤有机质分解和氮矿化。

  “这是我们提出的磷吸收策略可能影响土壤有机质循环的途径,但是相关研究太少,需要进一步确认。”丁文利说。

  应深入挖掘土壤有机质周转机制

  “这些策略都能够改变输入土壤的植物源碳的质量和数量,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周转。但目前很少有人系统研究这些磷利用策略对土壤有机质周转的影响,往往忽略这些有机物输入变化背后的原因。这是我们这篇文章讨论的内容。”丛汶峰说。

  以往的研究往往重点关注根系形态、根际有机酸、丛枝菌根等和磷高效利用相关的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循环的影响,而忽略了这些因素是和磷高效利用相关的,没有系统分析和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他们建议,除了目前公认的从微生物角度出发解释激发效应的“共代谢”和“氮矿化”理论,还应从植物角度出发,使用植物“磷挖掘”理论解释激发效应。

  微生物共代谢理论认为,外源有机质输入土壤后,为微生物提供有机碳源,在短期内激活微生物、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活性微生物在降解外源有机碳的同时,也协同代谢土壤原有机碳。

  微生物氮矿化理论认为,在土壤氮匮乏条件下,外源有机物投入会刺激土壤微生物加速矿化土壤中富氮有机质,以利用其中的氮元素满足自身需求,因此产生正的激发效应。

  而植物磷挖掘理论认为,不同的磷利用策略可能会对土壤有机质循环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仍需更多的研究结果来确认和补充以上推论。

  丛汶峰指出,应该开展更多的有关植物不同磷利用策略对土壤有机质周转的实验,并将相关结果加入碳循环模型构建当中,为协同实现作物磷高效利用和土壤碳固持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溶解有机质空间格局和有机碳温度响应研究获进展

溶解有机质是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机碳分解等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气候变暖背景下,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分解特征的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尚不清楚,阻碍了对变暖背景下湖泊碳汇功能的评估以......

萤火牵牛花来了,发光植物首次进入美国市场

现在,美国的消费者可以预订一种持续发光的基因工程植物了。美国48个州的居民只需花29美元就可以得到一株能持续发出淡淡绿色光芒的矮牵牛。美国生物技术公司LightBio将于4月份开始运送一批5万株“萤火......

全球首次|新研究揭示外来植物的多维入侵机制

2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和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员郭文永团队,首次在全球尺度上阐明了多因子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及其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复合驱动机制,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

植物性系统演变过程中的自交综合征发育研究获进展

被子植物交配系统频繁地由异交向自交转变,约有10%~15%的物种呈现高度自交的特征。自交的谱系/物种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尤其是当自交过程中繁殖保障优势(reproductiveassu......

科学家开发一款多功能植物小RNA分析工具

近日,《科学通报》在线发表了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夏瑞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研究开发出一款多功能植物小RNA分析工具——sRNAminer,可便于研究人员进行一站式小RNA分析及可视化。sRNAmi......

多功能植物小RNA分析工具|一站式小RNA分析及可视化

日,《科学通报》在线发表了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夏瑞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研究开发出一款多功能植物小RNA分析工具——sRNAminer,可便于研究人员进行一站式小RNA分析及可视化。据介绍,植物小......

新方法可预测化合物结构变体

俄罗斯萨马拉国立技术大学提出了一种计算任何化合物新结构变体的方法,并以碳为例进行了测试。此项研发成果对于基础研究以及新材料制造都非常重要,与其他类似研究不同的是,其可以在普通个人电脑上操作。相关研究结......

海洋所盐田藻类生物碳汇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JournalofAdvancedResearch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完成的关于盐田藻类碳沉积的成果。该研究聚焦嗜盐藻类与嗜盐菌协同促进高盐生态环境中碳酸盐的......

首获成功,碳材料家族再添两位新成员

通过对两种分子实施“麻醉”和“手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许维教授团队首次成功合成了分别由10个或14个碳原子组成的环型纯碳分子材料,碳材料家族再添两位新成员。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磷有效性方面获进展

磷(P)固定作用导致的碱性石灰性土壤中磷有效性低,制约农作物生产。因此,了解土壤中磷的分配情况,利用土壤的富余磷,提高土壤磷的利用率,缓解磷资源的短缺,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上利用植物促生菌开发的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