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0-15 17:01 原文链接: 威廉玛丽学院WalkerSmith教授访问南海海洋所

  

  Walker Smith教授作报告

  应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研究员唐丹玲博士的邀请,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Walker Smith教授于10月上、中旬访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访问期间,Walker Smith教授与南海所进行广泛交流,并于10月8日作了题为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Ross Sea: An Illusion of Knowledge?的学术报告。

  Walker Smith教授重点讲述了罗斯海(Ross Sea)气候的年际变化特征,阐述了浮游植物的生产力模型、组成和浮游植物垂直通量的年间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理,并对有机碳的垂直通量进行了分析。报告充分展示了海洋生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启发性。Walker Smith教授还就一些专业问题与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开拓了与会人员的视野,有助于提升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

  Walker Smith教授毕业于杜克大学,主要从事海洋表层各种有机碳源的相互关系研究,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曾以海洋表层浮游植物生长及影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各因子为研究重点,现在主要以南极的罗斯海为研究重点。他们通过一些程序量化研究浮游植物对颗粒有机碳库的贡献,分析有机碳库的通量。

相关文章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方面获进展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冻土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丰富,并对气候变化颇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区永久性冻土层消融面积不断扩大,加剧了冻土湿地土壤有机碳不稳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进了......

氮添加对生物固氮的负效应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减弱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生物固氮是一个消耗能量的化学反应,当土壤可利用氮浓度增加时,兼性固氮者下调固氮速率(转而利用土壤氮),而专性固氮者被淘汰或取代。基于这样的认识形成的“氮富集抑制生物固氮”理论观点已被......

全球浮游植物色素浓度反演研究获新进展

记者5月29日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李晓峰课题组在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反演全球浮游植物色素浓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遥感领域顶级期刊《环境遥感》(IF=13.85)。 ......

铁氧化物促进的有机碳埋藏能增加大气氧含量

除了光合作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大气中的氧气含量?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发现,铁氧化物促进的有机碳埋藏是影响大气氧含量的一个独立因素,可以引起大气氧含量发生数量......

揭示土壤有机碳不同分子组分的周转差异及温度敏感性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储量最大的活跃碳库。探究土壤有机碳周转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对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土壤有机碳组成复杂,不同分子组分的化学结构和环境行为(如与土壤矿物的交互作用)存在差......

深海惰性溶解有机碳研究获进展

海洋中蕴含着大量的溶解有机碳,其中超过95%的溶解有机碳难以被微生物降解,被称为惰性溶解有机碳。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长时间培养实验揭示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的惰性机理。相关研究发表于Environme......

稻田土壤碳铁复合物对有机碳的保护效应与机制取得进展

南方稻田土壤富含铁矿物,大量研究强调了碳铁耦合对土壤有机碳长期储存和稳定的重要性,但由于碳铁复合物难以从土壤中分离,其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认识尚未深入。为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

长期耕作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潜在调控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质量保育团队揭示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主控因素和微生物调控机制,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土壤固碳培肥调控机制的理解,为区域保护性耕作实践和气候变化......

土壤有机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根际效应研究中获进展

根际土壤是植物和土壤相互作用的微生物代谢热点区域,其性质与非根际土的差异通常称为根际效应(Rhizosphereeffects,REs)。根际土壤有机碳分解在驱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

科学揭示磷添加调控红壤有机碳分布和团聚体稳定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团队基于典型红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揭示了长期外源磷添加通过铁铝氧化物调控有机碳分布及团聚体稳定的差异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与耕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