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2 09:43 原文链接: 问天舱应用任务进展顺利植物生长良好

除了出舱任务,在轨长期驻留乃至长期空间探索,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类在地外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气和纯净水,是空间生命科学关注的重要问题。7月29日,中国空间站在轨启动了“太空绿植”培养实验,本次植物培养实验的目标是完成水稻在太空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研究。

目前问天舱内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的拟南芥和水稻的种子已经成功萌发,拟南芥幼苗已经长出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经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有5到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

在太空中培育植物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设备?为了给大家带来直观的感受,记者近日探访了设备的研发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那里有和问天舱“同款”的太空绿植培育设备。

记者探访空间站"同款"植物培育设备

总台央视记者 窦筠韵:在我身边的这样的一个实验设备,就是目前在空间站所进行的拟南芥和水稻种植所使用的一模一样的设备,那在空间站里面水稻和拟南芥的种子就是放在这样的一个实验单元里面,随后放入这样的设备里面,再进行一个种植,那这样的实验设备可以提供水稻和拟南芥种植所需要的一些环境和条件。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生命科学仪器团队负责人 张涛:我们这里边配置了不同的相机,上面那个相机是可以监视整个植物生长的情况,下面那个荧光相机是我们可以给植物生长过程当中它有一些特殊的荧光表达,那么它到了某个阶段,我们通过荧光灯来激发它,来获取荧光图像,可以得到它特殊的表达的一个结果,这也是一种研究的结果。

同时我们在整个大的腔室里边分了两个温区,一个温区温度偏低一点的,比如说到21摄氏度一个范围,另外一个温区可能达到30摄氏度,这两个温区实际上是分别适合于不同的植物生长用的。比如说像水稻它要求的温度要高一些,拟南芥要求温度要低一点,可以根据不同植物它对光源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指令来调整这个光的组成部分。

据介绍,此次生命生态科学实验系统以多种类型的生物个体如植物种子、幼苗、植株、兼顾动物个体为实验样品,除了水稻、拟南芥外,还将开展线虫、果蝇、斑马鱼等空间生长实验,预期成果将促进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理解,揭示微重力对生物个体生长、发育与衰老的影响,探索空间辐射生物学和生命起源机理,为航天员健康和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有望实现空间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培养

在过去六十多年中,科学家们对于空间种植和栽培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各种空间飞行器中进行了20多种植物的培养实验。

目前只有油菜、小麦和豌豆少数几种作物在空间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而中国空间站这次空间实验的重要意义,就是要首次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实现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有这样一个仪器,专门用来模拟植物在微重力情况下的生长。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慧琼:这就是一个回转器。它的作用是模拟空间微重力效应,因为空间的实验机会毕竟是非常珍贵的,要在天上做一次实验,要等很长时间,所以在地面我们就制造出来这么样一个仪器来模拟,失去了方向以后对植物的影响,为我们将来设计更适合空间的植物提供参考。但是地面毕竟重力还是存在的,只能模拟空间的部分效应,所以最终你要了解空间环境对植物的影响,还必须要上到太空去做,所以这次我们在那个问天舱里面就有植物生长实验。

空间植物生长实验 聚焦三大科学问题

本次项目聚焦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微重力怎样影响开花?微重力影响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是什么?能否利用微重力环境作用来控制植物的开花?围绕这三个关键的科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微重力在植物开花过程中的作用,获取微重力调控开花的分子基础与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从而为将来在太空种植粮食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慧琼:下一步我们就是通过航天员在手套箱里面进行采样,我们分两种情况采用,一个是开花期的,把这个叶子采回来,然后通过冻存以后回来分析,在空间这些基因和蛋白质的变化跟地面进行对比,另外我们在空间成熟的种子也采回来进行分析,分析种子的情况,这次我们希望能够成功地在空间收到水稻的种子,这样我们将是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的培养。

相关文章

发现特有植物新种“黄鹂马铃苣苔”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生物学期刊《生态与进化》上刊发论文,发表了一个目前已知为我国横断山区所特有的苦苣苔科植物新种“黄鹂马铃苣苔”,为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又添加了新成员......

研究揭开导致植物种间竞争的神秘面纱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通过根系分泌多种化合物,从而影响邻近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被称为植物化感作用。早在2300多年前植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之初,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植物学之父”提奥弗拉斯特就观察到化......

菊科植物为何是进化最为成功的植物?

菊科植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超强的环境适应性,常被视为在进化上最为成功的植物,但是其背后的分子遗传机制尚不明确。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杨效曾团队和北京大学李磊团队在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题为“Co......

喀斯特坡面关键带植物水分利用及适应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喀斯特碳酸盐岩在垂直方向上经过强烈的溶蚀作用,使得降水通过岩石的裂隙分散入渗,形成以峰丛为主的岩溶地貌。岩溶作用使得喀斯特坡面土层浅薄,持水能力较差,加之沿坡发生土壤侵蚀,导致自下而上的岩土结构、水分......

《嘿,你的生活被这些植物改变了》出版

一花一叶,一草一木,自然奥妙,点滴现于平实生活。近日,由王瑛、谭如冰、王晨绯主编的《嘿,你的生活被这些植物改变了》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引人入胜的科普写作模式引导读者进行探索和体验,建立......

植物所揭示新的植物生物钟周期精细调控因子

生物钟作为植物细胞内在计时机制,通过协调基因表达的节律性和代谢稳态等,使植物更好地适应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性和季节性环境变化。当植物内源生物钟系统和外界光-暗周期相一致时,植物会获得最佳生长,因此......

生物物理所等发现病原微生物干扰植物免疫新机制

6月2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艳丽研究团队与英国塞恩斯伯里实验室马文勃研究团队,在《细胞》(Cell)上,发表了题为Pathogenproteinmodularityenableselabor......

珍稀丹霞梧桐首次实现整群异地迁种落户华南国家植物园

迁地种植现场丹霞山管委会供图中新网韶关6月24日电(王坚王子杰)记者24日从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获悉,被紧急运送至华南国家植物园(下称“华南植物园”)的7株韶关丹霞梧桐近日已萌发新芽新叶,标志着丹霞梧桐......

阻止老鼠吃种子的方法是让所有东西都闻起来像种子?

通过挖掘和食用播种的小麦种子,老鼠可以对农民的作物产生巨大影响。为了阻止啮齿类动物这样做,科学家们现在正使用小麦胚芽油使整个田地闻起来都让他们很有食欲。通常情况下,老鼠在发芽前或发芽过程中嗅出单个小麦......

夯实种质资源根基打造硬核农业“芯片”

编者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在种业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种业该如何“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如何提高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