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控制究竟是控磷还是氮磷双控,一直是国际湖沼学界长期争而未决的问题。目前,富营养化控制策略主要基于小水体的营养盐添加模拟外源输入实验,但忽略了营养盐在湖泊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总结和分析全球湖泊治理案例发现,磷(P)控制成功修复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在深水湖泊,如Geneva和Zurich湖(瑞士)、Lago Maggiore湖(意大利)、Constance湖(德国、瑞士和奥地利);氮和磷双控主要成功应用于浅水湖泊,如五里湖、Albufera湖(西班牙)、Tampa湾和Tohopekaliga湖(美国)。这些事实表明,湖泊的形态特征,如水深,可能在湖泊营养盐循环和富营养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大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团队通过收集整理全球湖泊形态与营养状况数据,揭示了水深对湖泊内氮磷营养盐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澄清了关于氮磷控制策略的长期争论,为解决湖库富营养化提供了解决方案。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环境领域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9.jpg

TOC:湖泊内氮磷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浅水湖泊(左)和深水湖泊(右)中的示意图。在浅水湖泊中,湖体处于混合状态,氮损失(反硝化作用)加强,磷损失(沉积作用)减弱,且水动力扰动促进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最终导致氮磷比下降,往往表现为氮限制。然而,在深水湖泊中,一般只有湖泊混合层处于活跃状态,氮的损失降低,磷的沉降去除效率提高,导致氮磷比升高,主要表现为磷限制。

  该研究从已发表的论文和湖泊数据库中,收集整理了全球573个湖泊的形态与营养状况数据。通过比较湖泊混合层深度(epilimnion)与平均和最大水深,将湖泊分为浅水湖泊(混合深度>最大深度)、深水湖泊(混合深度<平均深度)和过渡型湖泊(平均深度≤混合深度≤最大深度)。此外,以TN:TP比值(质量比)作为湖泊氮磷限制指标,当N:P < 9时为氮限制,当9≤N:P < 22.6时为氮磷双限制,当N:P≥22.6时为磷限制。

10.jpg

该研究中湖泊的分布图。蓝色代表深水湖泊,红色代表过渡型湖泊,绿色代表浅水湖泊

  研究发现,TN、TP和Chl a随着湖泊水深的增加和迅速降低,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在最大水深小于20 m的湖泊中较为常见,结果表明浅水湖泊相较于深水湖泊更易富营养化和暴发蓝藻水华。此外,基于氮磷比,38.7%的湖泊表现为氮限制,94.4%的湖泊表现为磷限制。磷限制在浅水、过渡型和深水湖泊中分别为87%、97.5%和91.9%,而氮限制分别为66.2%、35.4%和33.2%,表明虽然磷限制在湖泊中普遍存在,但浅水湖泊中更易出现氮限制。随着湖泊营养水平的提高,氮限制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而磷限制则降低,且在富营养化湖泊中主要表现为氮和磷双限制。

  研究结果表明,磷控制虽然可以减轻大多数湖泊的富营养化,但是在富营养化湖泊中,尤其是在浅水湖泊(或海湾)中,可能需要氮和磷双控才能有效控制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因此,湖泊富营养化控制需要根据湖泊的水深和水体混合特性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该研究强调了湖泊形态特征在营养盐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富营养化治理效果不佳,以及为什么磷控制策略在深水湖泊中更为有效。该研究发现湖泊内氮磷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取决于湖泊形态特征,有助于澄清国际学界关于氮与磷在限制湖泊生产力中相对重要性的长期争论,为湖泊治理精准施策提供理论指导。

11.png

总氮(TN,A)、总磷(TP,B)和叶绿素(Chl a,C)随湖泊最大水深的分布。TN、TP和Chl a的浓度均随湖泊最大深度的增加而降低(p < 0.01),表明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主要发生在浅水湖泊

12.jpg

该研究中氮限制、磷限制及氮磷双限制分别在浅水、深水和过渡型及不同营养水平湖泊中的数量和百分比


相关文章

世界上近一半湖泊面临缺水

在全球范围内,淡水湖和水库储存了地球87%的液态淡水,是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宝贵资源。尽管湖泊为大部分人类提供的用水比河流还多,但与河流不同,它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测。目前,湖泊水位的长期变化趋势在很大程......

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特征

气候变暖会促进多年冻土区土壤氮磷矿化,释放冻土中长期封存的氮磷养分,进而提高植被生产力、部分抵消冻土融化引起的碳损失。同时,土壤养分可利用性增加也会缓解微生物养分限制,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进一步加剧气......

湖泊草藻不同群落遥感自动识别算法研究取得进展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双重压力下,湖泊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超过60%湖泊呈现富营养化状态,8.8%湖泊出现藻华。草、藻型不同稳态类型的演变和转化一直是湖泊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但由于缺乏长时序草藻数据......

科学家揭示近20年青藏高原湖泊从碳源变碳汇

近日,《科学通报》发表的一项研究阐明了青藏高原湖泊二氧化碳交换通量及碳源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水体碳交换过程的驱动机制。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高扬、中国科学......

湖泊中被忽略的无机还原态磷生态效应研究获进展

全面阐明湖泊磷循环过程并揭示其对生态系统影响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热点。由于传统认知和分析方法不足,绝大多数研究均以正五价的磷酸盐(P+V)为基础,忽略了磷化氢(P-III)、次亚磷酸盐(P+I)和亚......

全新氮磷化合物在高压下合成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在最近一期《欧洲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在高压下合成出多种全新的氮磷化合物,其中包含全新的结构单元。这些最新成果展示了高压氮化学研究的巨大潜力,也有望催生用于日......

陈亚宁: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何出现众多“湖泊”

不久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舆论热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带给人们哪些思考?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陈亚宁介绍,......

大通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新添国家级平台

10月26日,湖南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下称“洞庭湖站”)大通湖分站在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揭牌成立。该分站依托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和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通湖分局建立。始......

青藏高原典型气候区中尺度湖泊月变化特征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74.shtm青藏高原湖泊众多,被称为“亚洲水塔”,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湖泊......

富营养化湖泊溶解性有机物组分研究中取得进展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全球水体有机碳的一个大的储存库,也是水环境中生物体的主要营养底物和碳源,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贡献。同时,过量的DOM可能会导致天然水体变成“棕色”,阻碍太阳辐射在水层中的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