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3 00:00 原文链接: 吴浩教授Cell文章细胞死亡机制新发现

  淀粉样蛋白沉积物常被视为垃圾——阻塞细胞的有毒废物。在最新一期(7月20日)《细胞》(Cell)杂志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证实至少有一种类型的淀粉样蛋白在生理信号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前结构生物学家、现任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吴浩(Hao Wu)教授和麻省大学医学院细胞死亡专家Francis Chan。吴浩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X射线晶体学手段,同时结合其他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细胞应答外部信号导致的增殖或死亡过程,参与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在免疫学、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综合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是在美优秀的女华人结构生物学家。

  在文章中,研究人员报告称参与坏死性细胞死亡的蛋白激酶形成了淀粉样蛋白纤维(amyloid fibrils)。在缺乏纤维形成的情况下,会导致坏死信号出现故障,表明这一结构是该信号通路的一个关键特征。从而提出了一个尚未得到解答却诱人的问题:坏死淀粉样蛋白是否可能以某种方式与存在于阿尔茨海默氏症中的β淀粉样蛋白纤维发生了互作。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David Teplow说:“本文首次证明了淀粉样蛋白形成在哺乳动物细胞的正常细胞过程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他称赞了整个研究工作的完整性,“从物理化学的观点角度每一个你可能想象得到的途径。作者们表明这些东西是经典的淀粉样蛋白的结构。它是漂亮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

  在过去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淀粉样蛋白可以提供多种生理功能,尤其是在酵母和细菌中。迄今为止,主要已知作用包括例如蛋白质储存、支架、细胞粘附和生物膜形成等结构任务。但之前从未将淀粉样蛋白与受控细胞死亡信号联系到一起。

  程序性细胞死亡可能是凋亡性的(apoptotic)或是坏死性的(necrotic)。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和3 (RIP1和RIP3) 充当着细胞命运调控的总开关。根据生理情况,这些蛋白质可以调节细胞生存、凋亡或坏死。为了触发坏死,RIP1和RIP3形成了一种称之为 “necrosome”的蛋白质复合体。这些激酶随后磷酸化并激活坏死信号通路中的下游蛋白。过去的研究证实RIP1和RIP3通过RIP同型结构域 (RIP homotypic interaction motif,. RHIM)彼此结合,但necrosome的性质还尚未得到阐明。

  为了检测这一结构,第一作者李继希(Jixi Li,生物通音译)在细胞培养物中共表达了标记人类RIP1和RIP3。令人惊讶地是,蛋白质形成了非常大的复合物。李继希和同事们利用电子显微镜、元二色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固态核磁共振光谱等各种生物化学技术,证实了这些复合物就是淀粉样蛋白纤维。这些纤维显示出典型的淀粉样蛋白形态特性。它们结合淀粉样蛋白染料,例如硫代黄素T(hioflavin T)和刚果红,具有高度稳定性,只在严酷的化学条件下溶解。此外,RIP1/RIP3复合物可以在RIP激酶的单体溶液中促进快速聚合,此为淀粉样蛋白的另一个特性。

  结构分析表明纤维包括了包埋的淀粉样蛋白核心,外面被长的柔软的延伸肽所包绕。RIP激酶结构域被发现存在于这些延伸肽中,有可能保持了其球形形态和活性。为了确定淀粉样蛋白形成区域,研究人员生成了来自每个蛋白质RHIM结构域的短肽。他们发现这些大小为19个氨基酸(RIP3)和31个氨基酸 (RIP1)的片段仍然彼此结合。通过逐个突变这些核心域的残基,作者们发现只有每个RHIM中心的6个或7个氨基酸突变才会破坏淀粉样蛋白的形成。这证实淀粉样蛋白核心非常的小。

  作者们随后检测了功能。利用野生型RIP激酶转染的人类细胞培养物在受到适当细胞死亡信号刺激时会经受坏死。而与之相反,用淀粉样蛋白缺陷RIP突变体转染的细胞则能忽视死亡信号旺盛生长。同样,用淀粉样蛋白染料处理细胞培养物会抑制淀粉样蛋白复合物形成,并阻止坏死。这些实验表明淀粉样蛋白结构为恰当坏死信号所必需。有趣的是,这些不能形成淀粉样蛋白的突变体也几乎没有激酶活性,表明淀粉样蛋白的形成有助于开启这些激酶。

  基于这些发现,作者们提出了一种模式:在正常细胞情况下RIP单体长的无序的侧翼序列掩藏了核心RHIM序列,阻止了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淀粉样蛋白。细胞死亡信号开启这些激酶,使它们自发磷酸化。这些带电荷的磷酸基团互相排斥,开放蛋白暴露出RHIM结构域,RIP1和RIP3可以随后彼此结合,进一步促进自身(auto-)和交叉(cross-)磷酸化,导致在前馈回路中更大程度的聚集。这种模式是有意义的,Teplow同意说,因为细胞需要控制淀粉样蛋白的形成。否则,这些淀粉样蛋白纤维可能会阻塞细胞,或在正常情况下触发不必要的细胞死亡。磷酸化可能对这一过程起一种敏感监控机制的作用。

  在它们的原始细胞死亡后这些坏死性淀粉样蛋白纤维又发生了什么?吴浩教授尚不清楚,但她表示她正在研究这一问题。她怀疑这些坏死性淀粉样结构是否有可能与β淀粉样蛋白纤维发生了串扰,有可能帮助加重了阿尔茨海默氏症。在未来的工作中,她和Chan将在体外和阿尔茨海默氏症小鼠模型中检测这一想法。

  比利时VIB和根特大学的细胞死亡专家Peter Vandenabeele表示赞同其可能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存在关联。“因为淀粉样蛋白结构有可能诱导其他淀粉样蛋白形态蛋白共聚集,可以想象坏死过程有可能促进了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他补充道如果确实如此,利用RIP激酶抑制剂则或有可能能够延迟阿尔茨海默氏症形成。

相关文章

蛋白质组学驱动精准医学加速发展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成为本年度入选的3项重要医学成就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西湖大学教授管坤良(开展相关研究......

“阿尔法折叠3”来了,极大提升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预测能力

阿尔法折叠3通过准确预测蛋白质、DNA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改变对生物世界和药物发现的理解。图片来源:深度思维/IsomorphicLabs《自然》8日报道了结构生物学最新进展——阿尔法折叠3的......

“阿尔法折叠3”来了

科技日报北京5月8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8日报道了结构生物学最新进展——阿尔法折叠3的问世。它能以高准确率预测蛋白质与其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构。这种用计算机解析蛋白质与其他分子复杂相......

636万,该高校欲采购蛋白质组测量分析系统

项目概况复旦大学超高分辨蛋白质组测量分析系统采购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复旦大学采购与招标管理系统(网址为:https://czzx.fudan.edu.cn)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4年05月2......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

热热闹闹的线粒体大厂中,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b(CYTB)兄弟的一项全新能力,已被我国科学家解锁出来。5月3日,国际期刊《细胞-代谢》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的该项研究成果。......

福建物构所非共价相互作用研究获进展

非共价相互作用是超分子化学的基石,因此研究和发展新型非共价作用具有科学意义。生命体中广泛存在的基团——羰基,作为电子给体和受体参与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硫键和n→π*轨道作用等,在生命活动和分子......

瑞典研究探明蛋白质引导电荷运移机制

瑞典哥德堡大学科研人员探明了细胞中的能量如何通过微小的原子运动引导以到达蛋白质中的正确位置。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科研人员使用飞秒X射线晶体学技术分析了果蝇中的一种蛋白质,即光......

新探针可实现对蛋白质N端组学深度富集检测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河、柳红合作,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吡啶甲醛片段的可断裂分子探针2PCA-Probe,可实现对蛋白质N-端的深度富集检测。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蛋白质水解是一......

预测蛋白质“糖衣”形态有了新方法有助于药物研发

2月29日,德国、波兰、法国与中国台湾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学术期刊《细胞》发表成果,开发出能在几分钟之内预测蛋白质“糖衣”形态的新型计算方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蛋白质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帮助药物与疫苗研发......

科学家成功解析叶绿体基因转录蛋白质机器构造

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塑造者。叶绿体约在15亿年前通过蓝藻内共生进化而来。在进化过程中,叶绿体基因要么被废弃,要么逐渐转移到细胞核染色体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