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9 14:40 原文链接: 想长寿,还没副作用?端粒改造了解一下

  端粒(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TTAGGG)-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端粒、着丝粒和复制原点是染色体保持完整和稳定的三大要素。

  端粒的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 有丝分裂钟”。众所周知,端粒与衰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点。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就会进入衰老状态。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酸蛋白DNA聚合酶,可以通过从头添加TTAGGG重复序列到染色体末端来延长端粒,从而补偿端粒损失。

  2009年,Elizabeth H. Blackburn、Carol W. Greider、Jack W. Szostak三人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png

  那么,如果通过促进端粒酶来延长端粒的自然长度,生物的寿命会随着延长吗?

  近日,西班牙国家癌症中心(CNIO)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发表了题为:Mice with hyper-long telomeres show less metabolic aging and longer lifespa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团队用具有超长端粒的ES细胞产生了100%的细胞都拥有超长的端粒的小鼠模型。研究表明,“超长端粒小鼠” 患癌症更少,寿命更长,体型更苗条,对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耐受性更强,线粒体功能也更好。因此,无需任何基因改造,寿命就能显著增加。

图片.png

  其实,早在十年前,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过程中,就意外发现,在培养板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分裂后,这些细胞的端粒是正常细胞的两倍。出于好奇,之后他们确认正常的多能胚胎细胞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因为,在多能性阶段,端粒染色质上存在某些表观遗传标记,可以促进端粒酶延长端粒的长度。

  问题是,具有超长端粒的胚胎干细胞能否产生活的小鼠?

  几年前,该研究团队证明了他们可以做到,他们创造了第一批出生时端粒比正常物种长得多的小鼠,这项研究也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不过,这批最初制备的小鼠是嵌合体。超长端粒的细胞仅占细胞总数的30%至70%。

  但是在这项新研究中,他们实现了让小鼠100%的细胞都拥有了超长的端粒。

图片.png

  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端粒和端粒酶小组负责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Maria Blasco指出:“这一发现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决定寿命方面,基因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在不改变基因的情况下,也有延长寿命的余地”。

  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端粒和端粒酶小组已在各种研究中表明,通过激活端粒延长酶(端粒酶)避免端粒缩短,延长了寿命,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然而,迄今为止,所有对端粒长度的干预都是基于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技术改变基因的表达。事实上,几年前,该小组开发了一种促进端粒酶合成的基因疗法,使小鼠的寿命延长了24%,而不会患上与年龄有关的其他癌症。

  这项研究中新的发现是,在那些出生时就拥有超长端粒的小鼠身上,并没有发生基因改变。

  研究人员表示,具有超长端粒的小鼠具有以下优势:

  1)这些老鼠患癌症的几率更小,寿命更长。

  2)比正常的小鼠体型更苗条,因为它们积累的脂肪更少。

  3)它们还显示出较低的代谢老化,较低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水平,以及对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耐受性增强。

  4)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的DNA损伤会减少,而另一个衰老的致命弱点——线粒体的功能也会更好。

图片.png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通过延长胚胎细胞保持多能性的时间,以产生具有更长端粒,免受癌症和肥胖症影响以及寿命延长的小鼠,已足以使小鼠具有更长的端粒和更长的寿命。该小鼠模型在没有任何基因操作的情况下延迟了衰老,延长了寿命。

  这些前所未有的结果表明,在特定物种中,端粒比正常长度长不但无害,还具有有益的影响,如延长寿命、延缓新陈代谢年龄和减少癌症等。

  更具体地说,端粒超长的小鼠的平均寿命比正常水平高出13%。观察到的代谢变化也很重要,因为这是首次发现端粒长度与代谢之间的明确关系。胰岛素和葡萄糖代谢的遗传途径被认为是与衰老相关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端粒染色质的生化变化是表观遗传的,这有助于端粒在多能性阶段的延长,或者换句话说,它是修饰基因功能的一种化学注释,但不会改变其本质。对研究人员而言,最令人振奋的是,这一发现为延长寿命同时又不改变生物体的基因铺平了道路。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664-x

相关文章

基因组系统解析工具开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教授包振民团队开发国际首个整合宏观/微观进化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的综合分析工具(PanSyn,https://github.com/yhw32......

遗传发育所揭示水稻RNA识别结构域蛋白抑制外源基因沉默的机制

植物是复杂的生物系统。植物体内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水平的调控,如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等,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精密高效的调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筛选OsEI......

Brain:科学家识别出参与阿尔兹海默病中神经元易感性发生的关键基因

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阶段的特征是离散脑细胞群中蛋白质的积累以及这些脑细胞的退化,对于大多数疾病而言,这种选择性的易感性模式是无法解释的,但其对于病理性机制或许能提供重要的见解。阿尔兹海默病是世界上主要的痴......

2024年中国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CRISPR/Cas优势明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金斯瑞(HK.1548)、凯赛生物(688065.SH)、华熙生物(688363.SH)、华恒生物(688639.SH)、川宁生物(301301.SZ)等本文核心数据:ZFNs技术;......

厚积薄发我国科学家揭开表观遗传“神秘面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决定了生物体的全部表型。但问题来了,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身高、肤色、性格、健康状况等并非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为了揭开表观遗传的“神秘面纱”,科......

基因解码揭示人类无尾之谜

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NYUGrossman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远古祖先的基因变化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人类不像猴子那样有尾巴。这项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

人与猿类如何在进化中“甩掉”尾巴

猴子有尾巴,而人类和猿类的尾巴却在进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自然》28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人类和猿类演化掉尾巴的遗传学基础。灵长类动物尾部表型的系统发育树(Ma表示百万年前)。图片......

一步到位沉默一个小鼠胆固醇基因

意大利科学家在一项小鼠研究中展示了无需永久性基因组编辑,也可对一个控制胆固醇水平的基因做到长效抑制。这一靶向表观遗传沉默(不用直接改变DNA序列就可改变基因功能)的效果在小鼠中持续近1年,令循环胆固醇......

安捷伦一季度营收缩水5.6%,仍稳坐16.6亿美元大关

2月27日,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A)公布截至2024年1月31日的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营收为16.6亿美元,与2023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5.6%,核心营收(1)下降6.4......

多样化菌群共存现象有了新解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广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动可以帮助竞争性微生物群体突破物种多样性“极限”,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