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12 15:58 原文链接: 谢德体代表:促进秸秆利用产业化形成先进的配套技术

  “应尽快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促进秸秆利用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成熟、完善、先进的配套技术。”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教授谢德体建议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图片.png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教授谢德体(受访者供图)

  “中国农民对作物秸秆的利用有悠久的历史。”谢德体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过6亿吨,按粒秆比1∶1.2计算,再加上其他作物秸秆,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10亿吨。

  谢德体指出,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然而随着省柴节煤技术的推广,烧煤和使用液化气的普及,在我国农村中有大量富余秸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直接造成大气污染。或者被丢弃在田边、地角、溪沟,一遇大雨,冲入江河,形成漂浮物造成堵塞。

  谢德体表示,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我国沃土工程的重要内容,秸秆覆盖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长期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秸秆覆盖地面,干旱期减少了土壤水的地面蒸发量,保持了耕层蓄水量。同时,农田覆盖秸秆也有很好的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谢德体指出,秸秆不仅可以作为饲料源喂食家畜,秸秆还可以作为原料源,代替砖、木等材料,有效保护耕地和森林资源。秸秆墙板的保温性、装饰性和耐久性均属上乘,许多发达国家已把“秸秆板”当作木板和瓷砖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

  “如果用5亿吨生物质代替煤炭,可减排700-800万吨二氧化硫,减排氧化亚氮3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亿吨,这将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谢德体说,农作物秸秆能源转化的主要方式是秸秆气化。除秸秆气化以外,秸秆还可以用来加工压块燃料、制取煤气、沼气,转化为生物油。


相关文章

今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计划达95%以上黑龙江省印发秸秆综合利用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暂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2023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还田率达到68%以上。其中,北大荒农垦集......

“快速热化学反应过程分析仪”项目已形成样机产品

由沈阳化工大学等10家单位组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快速热化学反应过程分析仪”项目组今天召开研究进展与成果产业化推进会。该项目2022年立项,经过项目团队一年多的科技攻关,现已形成“快速热化学反应过程分......

秸秆热解炭高效高值利用方法被发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创新团队,揭示了不同秸秆热解炭促进厌氧发酵性能及微生物组学特性,实现了秸秆热解炭的高效高值利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资源技......

解决卡脖子+空心化中科科仪高端仪器装备产业化项目主体全面封顶

9月16日,中建二局江苏分公司承建的苏州中科科仪高端仪器装备产业化项目主体全面封顶,这标志着项目建设全面转入二次结构和装饰装修施工阶段。当日上午,苏州中科科仪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苏州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有限......

智能科技,改变生产生活

以“智行天下能动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于5月18日—21日在天津举办。大会智能科技展设置了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10个主题展示区和5G、智能网联车2个智能体验区,展示了智慧病房系统、智......

生态产业化与全面乡村振兴国际论坛在陕西汉中举行

5月6日—7日,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陕西理工大学、汉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生态产业化与全面乡村振兴国际论坛在陕西省汉中市举行。来自亚洲、欧洲、大洋洲的......

加强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协同发展

“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交通、旅游等实体经济重要领域深度融合。”4月20日下午,国新办举行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答问时表示,将用好融合应用这把金钥匙,开......

长期秸秆还田土壤碳效应

7月5日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生态循环农业团队在长期秸秆还田土壤碳效应的研究中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稻麦轮作是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方式,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

活性炭对秸秆厌氧消化系统生物和非生物影响

我国是秸秆大国。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断发展,仍有大量的秸秆废弃物被就地焚烧、填埋。粗放处理方式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生物质资源浪费。秸秆中蕴含着大量可被转化的生物质(半纤维素、纤维素等),经厌氧消化后可......

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加速产业化

日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循环流化床煤气化(CGAS)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亮相2021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备受关注。记者获悉,该项目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