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0:13 原文链接: “星火”相传,守望星空不辍

“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其中的“穹台”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区观象山边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

近百年来,这座不大的观象台背后,有数位中国天文气象开拓者的名字熠熠闪光。在这里,孙立南父女“接力”担任天文台台长,守望苍穹,书写了一段“追星”佳话。

“天文梦”的种子生根发芽

“我与天文,似乎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在天文台的办公室里,孙立南对《中国科学报》笑谈。从出生起,她的命运之轮仿佛就与天文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孙立南的父亲——上一代的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台长孙寿甡,19岁开始在观象台工作,便再未离开过这里。孙寿甡一生殚精竭力于我国天文事业,“天二代”孙立南就降生在观象山中的子午仪室。对她来说,实至名归,天文台就是自己的家。

青岛观象台常年从事太阳白光与色球观测,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对哈雷彗星进行了观测与研究,研究成果摘取了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著名的哈雷彗星上一次出现在地球上空是1986年。它之所以如此出名,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公转周期——76年——和人类的寿命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一生只有一次机会能够看到哈雷彗星。

天文学家哈雷对彗星的成功预言创造了历史,在人类探索浩渺宇宙秘密的进程上书写下灿烂的一笔,这也是孙立南第一次正式观测的开始。

1986年,著名的哈雷彗星回归,青岛观象台只有孙立南父亲一个人在坚持工作。由于缺少观测助手,年幼的孙立南被父亲拉去帮忙。

近四十年前的景象,如今依然历历在目——“父亲坐在高高的观测梯上,母亲在一旁做着记录,我和妹妹盯着秒表读数。”

只要天晴,就要观测。每每到了后半夜,气温骤降,手冻得僵硬,再加上困意来袭,十分艰苦。孙寿甡却依旧废寝忘食的工作。经常,“为了父亲的健康,母亲会登上观测梯,一口一口地喂父亲吃饭”,这便是年幼的孙立南脑海中定格的画面。

家台里的楼梯旁,挂着爷爷——著名书法家孙一青的作品《这里通往宇宙》。书桌上,书本摊开的一页是父亲著作的扉页《宇宙在我心中》。这是一家子的“星火相传”……

时光如梭,回过头来,孙立南内心早已在不知不觉间种下了天文的种子。进入青岛观象台工作,“女承父业”,天文于她,是事业,也是生活,更是生命的一部分。

孙立南在引导孩子们辨识与观看  廖洋摄  ?


数十载如一  探索苍穹奥秘

人类对太空的沉思,折射出一种普遍的浪漫和怀想,而“追星之路”,则是一条枯燥与挑战并存的路。

“青岛观象台其实从1925年高平子先生创立太阳黑子观测以来,直到现在,一直坚持观测太阳白光。到目前来说,我们在全国是坚持时间最长的一家太阳黑子观测机构。”孙立南自豪地说。

与天文打交道的几十年里,孙立南的双眼仰望星空,探索天体纵横交错间的宇宙奥秘,双脚始终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

长期承担太阳白光和色球观测国际联合发布任务、中国科学院天文底片数字化等课题任务,顺利完成万余张太阳黑子的扫描工作,在国内各级刊物及报刊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20余篇……

作为一名专业的天文工作者,孙立南专业的技能、出色的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带领同事们在天文普及教育、宣传和科普创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创了青岛市天文科普工作的全新局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叩问苍穹,探索星河。日复一日的观测,在孙立南眼中,不是枯燥,而是希望的堆积与知识的积累。

孙立南指导学生们描画太阳黑子  廖洋 摄  ?

  

  ?

让璀璨星空照亮更多的人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浩瀚星空的追慕和探索。随着天文知识的日益普及,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天文爱好者的行列中来,成为仰望星空的人。

“我从事天文观测工作已经22年了,这期间,除了常规的天文观测和特殊天象观测之外,我们还会走出去,到校园、街道、乡村开展天文科普。”孙立南说道。

孙立南时常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创建青岛天文爱好者协会,接待公众参观讲解天文知识,各种形式的野外观测活动和青少年天文比赛,“路边天文”、“国际观月夜”、“保护暗夜、抵制光污染”活动。她给天文台制定的休息日是每周一,周末是他们正常进行公益性科普接待的日子,每年,这样的活动至少会有100多场。

点燃人们心中的天文之火,需要一粒名为知识的火种。通过与各区教育部门及科协合作,举办科普讲座,培训天文教师,孙立南组织“天文下乡”活动,将天文科普知识送到偏远山区,向农村儿童普及天文知识。

在孙立南的带动下,青岛观象台的科普活动闻名遐迩。参加过活动的家长表示,孩子们在收获了知识的同时,还收获了对于知识探求的兴趣和快乐,甚至连家长们都感受到了巨大的收获。

无论男女老少,贫富与否,天文知识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仰望星空的能力。孙立南还经常拿着望远镜设备到马路边、广场上,让公众通过看望远镜观察天体,近距离感受宇宙天体的魅力。

正如孙立南所说,“天文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它可以让人的视野更开阔”。除了青岛,孙立南还组织“天文研学游”活动,走进各地的天文台站和场馆。

在贵州,通过FAST射电望远镜,近距离感受星空的震撼壮美和国家重器的雄伟壮观;在诸如“超级月亮”“蓝血月”“流浪地球”“黑洞”等公众关注的天文热点期间,以广播、网站、微信、报纸等形式向公众宣传引导正确的科普知识。

光辉激荡,百年为之回响;星火相传,守望星空不辍。

相关文章

第十九届全国稀土分析测试学术研讨会山东青岛圆满落幕

在梦想腾飞的时刻,在学子决胜的日子,2023 年6月6日至9日,为持续建设我国稀土分析测试及应用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广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支持我国稀土产业的不断发展。第十九届全国......

青岛牵手临沂科技合作取得新突破

5月24日,青岛临沂双方签署了《青岛市科学技术局临沂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工作推进方案》,标志着两地科技合作取得新突破。青岛临沂签约现场 廖洋摄这是按照国家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关于开展2023年度......

天文学家首次在褐矮星周围发现太阳系外辐射带

天文学家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个辐射带,围绕着一颗名为LSRJ1835+3259的褐矮星。该辐射带的强度是木星的1000万倍,代表了探索潜在的可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的关键一步。这一发现是通过一个由39......

我国首次在轨对导电环磨屑产生过程实现观测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的空间站航天技术试验领域导电环磨屑试验装置自2022年10月31日与航天基础试验机柜一起随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至今已开展了为期5个多月的导电环磨屑在轨观测试验,成功实现......

青岛科技大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结新果

日前,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正式发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橡中心”)“橡胶轮胎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项目荣膺该奖项。据悉,“中国工业大奖”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工业领域最......

抓住网络平台知识传播的三个关键点

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迭代,网络平台知识传播迅速走进大众视野,构建起内容多元、渠道丰富的知识图景,而老年群体也随之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力量。在“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获奖名单中,以13位平均年龄......

浪漫琴岛,奏响中国环境质谱大会新乐章

——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在青岛顺利召开2023年3月25日,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山东科技大学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支持的《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在青岛市顺利举办。本次会议以“质谱技术使环......

“月掩金星”24日上演,如何观测?

当金星遇上月亮,会出现怎样的天文景象?3月24现身天宇的“月掩金星”,成为不少天文爱好者关注的对象。对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郑捷表示,从全球范围来说,月掩金星每年都会出现一到两次。就国内而......

“星火”相传,守望星空不辍

“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其中的“穹台”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区观象山边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近百年来,这座不大的观象台背后,有数位中国天文气象开拓者的名字熠熠闪光。在这里,孙立南父女“......

“星火”相传,守望星空不辍

“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其中的“穹台”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区观象山边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近百年来,这座不大的观象台背后,有数位中国天文气象开拓者的名字熠熠闪光。在这里,孙立南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