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编的朋友及同事们陆续“杨康”,逐渐回归了正常生活。但有一个现象非常普遍——即使转阴之后,依然浑身无力,走路轻飘飘的,非常容易疲劳。

  事实上,抛开感染新冠病毒时的一系列症状,大家更为担心的是:“阳”后的这种疲劳感以及其他症状究竟会持续多久?换言之,人们更为恐惧的是新冠后遗症。

  长新冠,究竟是什么?

  以病毒的存在时间以及科学界对其的了解,新冠后遗症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新冠急性后遗症”“新冠后症状”“慢性新冠综合征”,或者称“长新冠(Long Covid)”。

  现阶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长新冠”的定义为:在新冠感染后3个月仍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最为常见的是疲劳、呼吸急促和睡眠障碍或失眠。

  因此,现在大部分“杨康”体验到的咳嗽、疲劳、呼吸急促等等感受,尚不能称为长新冠,只不过是正常的恢复期罢了(甚至还处于感染后的急性期)。

  当然,长新冠确实是存在的,但影响究竟有多大?

  长新冠,占比有多少?

  医学顶刊JAMA曾回答过这个问题。这项研究由WHO牵头以及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合作完成,汇集了54项研究和2个医疗数据库,涵盖了120万名新冠感染者的数据。

  结果显示:在感染新冠的3个月后,有6.2%仍存在至少一种症状;到感染的1年后,有0.9%还在经历新冠后遗症。

  最为常见的长新冠症状包括三种:约3.2%存在持续疲劳,并伴随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3.7%的具有持续的呼吸道问题,主要症状为呼吸急促和持续咳嗽;还有2.2%的出现认知问题,健忘或注意力难以集中,即最近常听到的“脑雾”。

长新冠比例(doi:10.1001/jama.2022.18931)

  这项基于早期毒株的数据显示,有6.2%的新冠感染者会经历长新冠;而在奥密克戎感染潮中,长新冠的几率会降低0.24-0.50(取决于上一针疫苗的接种时间)。

  6.2%,即使是奥密克戎,其长新冠的几率也有3.1-4.7%,说不高但也不低。以本研究中的120万“阳性”来计算,有3.7-5.6万“杨康”会存在长新冠,尤其是在新冠感染者基数如此大的今天,每个人似乎都在“开盲盒”,无法预知感染的三个月后这种情况是否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然而,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于12月1日发表了一篇针对长新冠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涵盖194项研究和735,006名参与者,披露了个“骇人听闻”的数据:

  无论是否住过院,在随访的4个月内(平均126天),至少45%的新冠感染者仍存在一种及以上的症状;最普遍的五个症状分别是疲劳(28.4%)、疼痛/不适(27.9%)、睡眠障碍(23.5%)、呼吸困难(22.6%)和活动受限(22.3%)。

  即使在非住院的人群中,最常见的长新冠症状依旧是疲劳,该比例高达34.8%(95%CI 17.6%-57.2%,12项研究)!

非住院人群中长新冠各症状的比例

  当然,针对目前毒株以及国人的长新冠情况知之甚少,不过上述两篇综述也提示:对长新冠不容轻视,尤其是持续的身体疲劳。

  长新冠,背后的机制?

  以上研究均为基于大样本人群的调查,近日来自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感染新冠病毒后触发长新冠之疲劳综合征的病理机制——过度的抗炎反应。

  不同于经典的免疫炎症反应,在新冠病毒的侵略下,长新冠患者的体内出现了另一种抗炎模式,即交替极化巨噬细胞的主导疾病模式,直接诱发了长期疲劳综合征的发生。该研究于12月2日发表在Cell子刊iScience上。

DOI: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2.105717

  本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三组参与者:(1)完全接种过新冠疫苗后至少三个月的时间,且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2)至少三个月前感染新冠病毒,但在入组时以完全康复且没有症状;(3)感染新冠后的至少三个月后依然存在疲劳症状,即长新冠患者(LCS)。每组各13人,年龄和性别均匹配。

  免疫激活标志物分析显示,LCS组中既没有观察到上调的促炎细胞因子,也没有细胞因子的升高,甚至降到了相当低的水平。即,长新冠患者体内缺乏促炎活动和全身炎症。

  本研究的首席作者Christopher Gerner表示,与健康组相比,LCS患者体内检测到的急性炎症相关重要标志物处于更低水平,或者根本检测不到。也就是说,长新冠患者经历的并非经典炎症反应,新冠病毒导致长期疲劳不是因为炎症,而存在一种“改变了”的抗炎过程。

研究试验过程

  那么,在新冠病毒的不断攻击下,LCS患者体内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诱发了慢性疲劳综合征呢?

  研究者进一步使用脂肪酸和氧化脂质分析找到了“端倪”所在——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CS组的血浆中含有更高水平的抗炎性氧化脂质。与之一同增加的,还有多种抗炎蛋白和代谢产物。

  而这一系列明显的炎症抑制分子特征,让研究者不得不想到了:在长新冠的患者体内,形成了交替极化的巨噬细胞。

  人体中的巨噬细胞分为两类,经典活化的M1型巨噬细胞和选择性活化的M2型巨噬细胞。在新冠病毒的攻击下,常见的经典促炎性M1细胞转变为耐受性的M2细胞,导致抗炎模式的改变。

病理机制

  而正是这种变化后的抗炎模式下,随着越来越多的M1型转为M2型,抗炎渗透物牛磺酸和刺桐碱水平升高,但氨基酸和甘油三酯水平降低,以及酰基肉碱失调。而刺桐碱是一种能够自发诱导睡眠的化合物,体内水平越高,自然越容易疲劳,直接引起了长新冠之疲劳综合征。

  研究者表示:了解长新冠的病理学机制只是第一步罢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为这些“困于”长新冠的患者提供更多改善和治疗的手段!

  因此,长新冠固然真实存在,但对目前大部分刚刚“杨康”的人而言,不必过于担心(事实上,大部分人还处于新冠感染急性期)。当然,“阳过”后持续关注自身情况也是必不可少的,多关注身体的真实感受,有需要可以及时就医。此外,完全接种疫苗仍是预防长新冠风险的有效方法,并且尽量避免“二次感染”。

相关文章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诱发炎症风暴的分子机制

2023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课题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健伟课题组及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周溪课题组合作在《Molecular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quo......

最强新冠变异株快速蔓延全球12国元旦前后或临感染高峰

近期,一种名为JN.1的新冠变异株正在全球快速蔓延,并已在12个国家被发现。据英国和美国卫生机构声称,该变异株是当前已知的增长最快的新冠变异株,预计可能引发新一轮新冠感染浪潮。传播最快新冠变异株来袭当......

最新研究进展!复旦中山团队揭示血清蛋白质与代谢组的奥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爆发以来,已成为目前较为严重的流行病之一。血清蛋白质/代谢物是监测新冠-宿主间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的灵敏靶标,但其在奥密克戎毒株轻症感染人群中,尤其是在接种疫苗的患者体内特征性变化仍不......

Lancet子刊|新冠追踪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新发现!

部分民众总感觉“阳康”后一直有不舒服的现象,在近期中国科学家发表的一项重磅研究中得到了分子层面的科学论证:新冠病毒会对部分感染者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涉及肺、肾、脑、运动能力、血糖、疲劳、嗅/味觉异常、......

国内首次发现23个长新冠标志物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团队最新发现23个长新冠蛋白标志物,将有助于长新冠高危人群早期识别,为研究长新冠的机制提供分子层面的线索。近日,该研究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研......

《柳叶刀》子刊:曹彬/黄超兰/张定宇团队追踪2020年武汉新冠患者,为长新冠提供新线索

2023年11月3日,Lancet子刊eBio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团队、北京协和医院黄超兰教授团队、武汉金银潭医院张定宇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的研究。该项研究首次基于蛋白组学......

科普只需几秒PTRTOF在线飞行时间质谱仪器仅靠呼气可快速识别新冠病毒

2020年7月,位于法国里昂的CroixRousse医院宣布,他们正在使用一款新型的高灵敏度人体呼出气体分析仪,该仪器有望在几秒钟内快速识别和检测出新冠病毒。这款分析仪器的运作方式与传统PCR测试不同......

赛默飞LDT案例:靶向PRM蛋白定量方法助力新冠病毒快速检测

XpresysLung作为IDH公司的诊断产品,给肺部结节患者带来福音,该方案利用血液蛋白质组学技术针对组学水平下挖掘出来的潜在标志物进行进一步筛选,并利用算法在实际样本中学习,最终挖掘出13个bio......

Nature:科学家识别出冠状病毒进入人类细胞的特殊受体

引起COVID-19的SARS-CoV-2病毒会导致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这或许就与2019年出现的已知会引起轻度季节性感冒的其它冠状病毒形成了对比,同时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何一种冠状病毒对人类所......

Cell:揭示新冠病毒在受感染的宿主细胞中启动病毒复制机制

人们对SARS-CoV-2冠状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如何启动它的复制过程尚不完全清楚。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人类蛋白SND1与SARS-CoV-2蛋白NSP9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