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8 15:32 原文链接: 研究阐述V(D)J重排中RAG细胞周期性调控的分子机理

  脊椎动物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会通过V(D)J重排产生多样化的细胞表面受体来识别外来抗原,参与机体的适应性免疫过程。这些在基因组上串联分布的V、D、J片段两端带有重组信号序列(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s , RSSs),可以被淋巴细胞中特异表达的重排酶RAG复合物识别并切割产生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在细胞的非同源末端链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修复通路下,不同的V、D、J片段被连接起来从而产生多样化的细胞表面受体1。重排酶RAG是由重组激活基因(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s,RAGs)编码的RAG1和RAG2两个蛋白质组成,它们以复合物的形式靶向基因组中的RSS序列从而发挥V(D)J重排功能。其中,RAG1含有核酸酶活性,是催化活性中心;而RAG2无明确的蛋白质功能域,但可以将RAG1的活性提高数百到数千倍2-3。由于RAG复合物会在基因组中产生DSB,因此细胞将通过一定方式控制RAG复合物的功能活性以保证细胞中的基因组稳定性。已有的研究表明,RAG2的表达受到细胞周期的调控,其只在G1期表达而在进入S期后就快速降解,因此淋巴细胞中只有在G1时期才会发生VDJ重排过程4-5。而RAG2如何调控RAG1,以及细胞为何选择降解RAG2而不是RAG1和RAG2,都是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胡家志研究员课题组在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RAG2 abolishes RAG1 aggregation to facilitate V(D)J recombination”的研究论文,系统性地阐述了在细胞周期中RAG2是如何调控RAG1的凝聚从而调控RAG1在细胞内的重排酶活性的,并且从进化的角度阐述了脊椎动物中RAG1和RAG2共进化的生物学意义。

  该研究通过表达以及内源荧光标记方式在多种细胞系中利用共聚焦成像技术观察并证明了人RAG1蛋白而不是RAG2在细胞核内形成凝聚体的现象(图1a-b);进一步的研究发现,RAG2的存在可以破坏RAG1的凝聚状态(图1c)。研究人员接着利用实验室2019年开发的PEM-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在整合了RSS序列的293T细胞中检测了凝聚状态和游离状态的RAG1活性。测序结果显示,凝聚态的RAG1几乎不能介导V(D)J重排,相反游离态的RAG1的重排酶活性增加了1154倍(图1d)。当利用RNA结合蛋白FUS迫使RAG1一直以凝聚体形式存在时,其重排酶活性也会被抑制。这表明细胞内RAG1的重排酶活性是受到自身凝聚体状态的调控的,这也能很好地阐述发育中的淋巴细胞在G1周期之外如何保护自身基因组的完整性。为了进一步研究RAG1凝聚体形成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类氨基酸功能位点的突变(图1a),发现RAG1蛋白的催化活性中核心氨基酸DDE和位于蛋白质N端核定位信号对其产生凝聚作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该研究还发现RAG2是通过与RAG1直接的相互作用来破坏RAG1自身的凝聚状态,而不依赖RAG2的PHD功能域(图1c)。

  研究人员还从进化角度探究了不同脊椎动物的RAG2蛋白对于人源RAG1凝聚体调控的普适性。结果发现只有人源的RAG2能够最大程度地破坏RAG1的凝聚状态从而起始VDJ重排活性,来自小鼠的RAG2只能恢复很弱的功能,而来自斑马鱼的RAG2则不能调控人源RAG1的凝聚状态(图2),表明了RAG2的起源可能跟RAG1一样早,两者共同进化,因此在物种之间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性质。


相关文章

全球首款T细胞疗法在美成功上市,从病灶中探寻生命新希望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6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IovanceBiotherapeutics(IOVA.US)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加速批准Lifileucel(商品名:AMTAGVI......

内蒙古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能力快速发展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GBZ98—2020)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在上岗前、离岗时、应急/事故照射时,都必须进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从2016年开始全区放射体检机构陆续来内蒙疾......

3.19亿年化石保存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

近日,科学家通过扫描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发现了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完整大脑。该大脑及其脑神经约1英寸长,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蓝鳃鱼。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这项最新发现,为摸清当今主要鱼类“鳍鱼”的神经解剖和早......

3亿年前鱼化石中发现最早脊椎动物大脑

一个多世纪前,一块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在英国一煤矿中被发现。它的头骨显微CT扫描图表明,这是迄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据扫描,该大脑及其脑神经大约有2.5厘米长,属于已经灭绝的早期辐鳍......

海马“脾脏丢失”与“雄性怀孕”演化机制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林强研究员团队取得了“基因单个位点敲除导致整个动物器官丢失”的创新性研究进展,揭示了海马基因tlx1的特异性位点突变(tlx1A208T)调控......

研究称脊椎动物声音通讯或起源于4.07亿年前

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孙自法)包括人在内的脊椎动物使用声音通讯从何而来?一项国际最新研究称,这可能起源于4.07亿年前的共同祖先。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演化研究论......

新研究实现脊椎动物基因组复制的可视化分析

近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卢建国团队成功构建脊椎动物基因组复制数据库DupScan和一站式分析平台,实现了脊椎动物基因组复制的的可视化分析。相关研究发表于NucleicAcidsResearch......

研究发现Setd2对3型天然淋巴细胞和肠道免疫的调控作用

Cell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邱菊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完成了题为Setd2determinesdistinctpropertiesofintestinalILC3......

合肥研究院等发现淋巴结基质细胞新亚群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江力玮与美国哈佛医学院移植研究中心主任RezaAbdi合作,在淋巴结内基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领域取得进展,发现了淋巴结基质细胞的一个新亚群,相......

研究揭示海洋鱼类的恒温演化与环境适应机制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员林强团队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大志团队等合作完成的海洋鱼类恒温与环境适应机制解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发表在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