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27 17:44 原文链接: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调控诺如病毒感染过程

  高度传染性的诺如病毒会引起腹泻和呕吐,并且因迅速在人口密集的空间中传播而臭名昭著。每年该病毒造成大约200,000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然而,目前仍没有针对这种肠道病毒的治疗方法。

  最近,由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可以根据病毒在肠道中的位置来抑制或提高诺如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

  这项研究于11月25日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为诺如病毒感染的可能疗法提出了新的途径。

  华盛顿大学医学助理教授Megan T. Baldridge博士说:“诺如病毒很容易通过粪便-口传播,在幼儿,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受损的人中特别危险。我们正试图了解肠道微生物如何与诺如病毒相互作用,以寻求新的治疗策略。”

  在基于小鼠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正常的肠道细菌会加剧小肠下部病毒感染的严重性。但同时,正常的肠道细菌会阻断或抑制小肠上部的病毒感染。换句话说,肠道微生物对诺如病毒的感染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作用,这取决于在肠道中感染的具体位置。“结果表明,肠道的不同区域对这种类型的感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的研究表明,我们不能将肠道视为对感染做出统一反应的均匀系统。”

  进一步,作者发现这种反应差异是由胆汁酸驱动的,胆汁酸主要以其在消化中的作用而闻名。“胆汁酸在整个肠道内都受到细菌的强烈调节。但是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些胆汁酸可以引发肠道对肠道病毒的免疫反应。”

  (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表明,小肠上部的胆汁酸(而不是下部的胆汁酸)刺激了免疫系统对感染作出反应。研究人员发现,肠道特定部位的胆汁酸触发了一种称为干扰素III的分子。

  Baldridge指出,肠道微生物与胆汁酸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可以解释诺如病毒感染中的某些变异性。有些人患这种病毒病得很重。其他人则完全没有症状。“人们对病毒感染的不同反应方式可能与他们各自的肠道微生物群落有关。”

  作者认为,这一研究改变了研究人员对预防或治疗诺如病毒感染的策略的思考方式。她和她的同事正在计划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帮助调查是否存在通过胆汁酸或微生物组本身操纵肠道环境的方法,从而可以通过关闭诺如病毒感染的方式来刺激免疫系统。

相关文章

警惕!缺觉引起肠道感染

近日,《先进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睡眠缺失与肠道定植抗性的研究。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王志强等人发现,睡眠缺失削弱了肠道定植抗性,进而可能诱发肠道感染性疾病。而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通过调节肠道......

科学家揭示奶牛瘤胃微生物降解柑橘提取物规律

北京农学院动物营养与畜产品开发创新团队揭示了奶牛瘤胃微生物对柑橘提取物的短期定植规律,探索了柑橘提取物在瘤胃内的降解机制。近日,相关研究以《柑橘皮在瘤胃发酵过程中定植菌群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题,发表在微......

微生物代谢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成功实现

记者21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

微生物代谢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成功实现

记者21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

揭示糖浆在微生物修复Cr(VI)污染地下水中的电子传递机制

地下水中的铬(Cr(VI))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巨大危害。微生物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Cr(VI)污染地下水修复工程。糖浆作为制糖业的副产品,因其成本低和生效快,目前成为了主流生物修复碳源之一。但糖浆成分......

剖腹产不会让婴儿错过来自母亲的必要微生物

英国和荷兰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即便是剖腹产婴儿也不会错过必要的微生物,虽然剖腹产婴儿在出生时吸收的母亲肠道微生物确实较少,但母亲能够通过母乳喂养等补偿途径将微生物转移给婴儿。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宿主......

长期施肥驱动黑土微生物介导土壤磷循环方面取得进展

在集约化耕作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施肥是快速补充土壤养分的重要途径。不同培肥管理形成各自土壤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种群。在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继续推进化肥减量化、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构建......

“肠道芯片”促进对微生物学理解

发表于新一期《APL生物工程》杂志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新设备——肠道芯片,该设备模型成功地维持了人类肠道细胞和微生物群的共生体长达几天,甚至是几......

新技术让微生物与化肥不再“水火不容”

化肥盐度指数高,对农作物有益的微生物难以在高盐环境中生存,这是常识。如今,一种新技术正破解“化肥与微生物难以兼容”这一难题。2月11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为组长,由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张强研究员、北京农......

未来我们吃的“肉”可能是微生物造的

发酵蛋白中的蛋白含量高达40%—80%,含有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以及丰富的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等,且不含胆固醇,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加友好。李德茂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