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2 14:57 原文链接: 研究开发出一种特殊的可溶性非均相钯纳米颗粒催化剂

  酰胺和α,β-不饱和酰胺是天然产物、药物、农用化学品和功能材料中的重要结构单元。在形成酰胺键的众多方法中,烯烃和炔烃的氢氨基甲酰化是制备酰胺和α,β-不饱和酰胺直接和原子经济的方法。迄今为止,配体调控的钯(Pd)催化烯炔烃氢氨基甲酰化可选择性合成马氏或反马氏酰胺和α,β-不饱和酰胺。然而,目前烯炔烃氢氨基甲酰化反应大多依赖于昂贵的均相或多相Pd催化剂,存在催化剂用量高、反应活性低、区域选择性差、底物范围有限以及反应条件苛刻等弊端,制约烯炔烃氢氨基甲酰化反应的实际应用。

  前期,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杨勇带领的低碳催化转化研究组通过动态亚胺化学开发了一种骨架中含有三苯基膦结构单元的功能性多孔有机分子笼(PPOC)。作为独特的多孔材料,其实现了高度分散、亚纳米尺寸Pd纳米颗粒(PdNPs)的可控合成(Pd@PPOC),并表现出优异的芳基卤化物交叉偶联反应的催化活性(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12, 53141.)。

  近期,基于Pd@PPOC催化剂中PdNPs与分子笼骨架中膦配体间强相互作用,以及具有独特空腔和开放的窗口多孔分子笼在有机溶剂中优异的可溶性特点,青岛能源所科研人员通过系统的条件优化,实现了烯烃和炔烃与胺和CO的高效高选择性氢氨基甲酰化。该催化反应具有广泛的官能团耐受性和底物适用性,并以高收率合成了一系列支链酰胺和α,β-不饱和酰胺。与目前最先进的工业催化剂相比,Pd@PPOC表现出更优秀的催化活性和区域选择性。此外,这种可溶性非均相Pd催化剂具有高稳定性及易分离和回收使用的优势。研究工作展示了功能性多孔有机分子笼PPOC在选择性催化中的应用潜力,并为烯炔烃的氢氨基甲酰化提供了绿色高效新途径。

  相关研究成果已经申请发明ZL,并作为内封面和热点文章发表在《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青岛能源所自主部署基金、山东能源研究院基金、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等的支持。

image.png

研究开发出高区域选择性烯烃和炔烃氢氨基甲酰化“可溶性”非均相钯纳米颗粒催化剂

相关文章

氧化物催化剂与氧化物载体间存在界面限域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员傅强团队在界面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开放的TiO2等氧化物载体表面能够提供限域环境,并且驱动In2O3颗粒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气氛中自发......

新方法可直接测量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刘中民院士团队在催化剂颗粒温度测量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单个工业分子筛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三维时空分辨测量方法,揭示了强放热的甲醇制烯烃反应过程中催化......

高达5500小时!厦大团队创制超高稳定性催化剂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野、傅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姜政等,创制出高达5500小时以上寿命的超高稳定性In/Rh@S-1催化剂,在近热力学平衡收率条件下,高选择性催化丙烷等低碳烷......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催化剂合成方法,实现高效制甲醇

记者2月24日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采用光诱导—邻近沉积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双原子位点的距离,产生优异的协同催化效应,实现二氧化碳加氢近100%选择性生成甲醇,且生成甲醇的......

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界面电子耦合机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王振波教授团队在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设计钴-氮-铬跨界面电子桥打破制约活性-稳定性转换以实现超稳定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为题发表在《德国应......

新型催化剂实现高效全分解水制氢

高效全分解水制氢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福祥团队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可显著促进Ir/BiVO4......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研究员王晓东、研究员林坚团队与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等合作,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优于单原子催化剂的......

院士领衔!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与研究员王晓东、林坚团队,联合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

消除抗生素污染新方法,速率更高、产物更安全!

抗生素在环境中残留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在许多抗生素中,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量占比约为70%。围绕水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降解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