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11 06:11 原文链接: “研究员”待遇也有天壤之分,你在哪一类?

  最近经常看到大家讨论:某高校的“研究员”岗位到底要不要投递,看招聘信息总感觉怪怪的,像是“博士后”的变种,但又说不出来具体哪里奇怪。

  的确,从单位属性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含金量相去甚远;而从高校内部来看,作为岗位的“研究员”和作为职称的“研究员”又概念不同。随着各大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员”的说法也跟着不断演变,有时候像在玩文字游戏,搞得求职者云里雾里,甚至草草入坑。

  今天,咱们就聊聊“研究员”的那些事儿,弄清楚所以然,再决定是否投递简历、参加面试或签字入职。

  01、土生土长的“研究员”,定位明确

  有关高校教职的聘用方式与岗位设置,我们其实一直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成果。比如,“Tenure-track”流传到我国衍生出了“预聘-长聘”,成为事业编改革后的新型聘用方式,并得到广泛推广;再比如博士后和助理教授岗位,也都是舶来品。

  而“研究员”则不同,它属于为数不多的本土生长的概念。根据我国的职称管理评审制度规定,研究员是自然科学研究或社会科学研究系列职称,属于正高级职称,包括实习研究员(初级),助理研究员(中级),副研究员(副高),研究员(正高)。本质上来说,“研究员”对标的是“教授”,由于其专攻科学研究的属性,甚至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至高的科研水平和超强的科研能力。一般来讲,美国对应过来的职位应该是Senior Reacher Associate或Adjunct Professor,都是杰出知名学者。

  一言以蔽之,“研究员”起初是一种高级职称,而非某一类岗位。随着高校用人形势的变化,以职称为坐标的“研究员”开始发生异化,形成了我们现在容易混淆的“多面体”。

  02、“研究员”的三六九等

  按单位属性来看,科研院所无疑是“研究员”的对口载体,严格意义上,能叫得上“研究员”的科研工作者,应该等同于高校里的“教授”,甚至科研产出成果更加丰硕。比如,两院院士均为“研究员”序列,属于top级别,与国外真正意义上的professor和full professor更加接近,那么这个词的分量可见一斑。

  平行到高校当中来观察,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早期,“研究员”只代表职称:与专任教师岗走“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晋升路径不同,一般教学管理岗的职称是“副研究员/研究员”,尤其是工科学部学院的党政领导,例如书记,走这一职称体系意味着教学工作量不影响其升降任免。

  而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高校对用人模式进行革新,引入更加灵活的聘用制度,这时“研究员”就作为一种岗位登场了。

  面对近乎惨烈的科研大比拼,高校各显神通。一边有大量博士加入科研队伍的需求,一边是无法为其提供编制的尴尬,矛盾之间,“专职科研岗”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博士后,到后来的助理教授,再到如今的“研究员”,都是高校扩大专职科研队伍的一种方式。“以最低的用人成本、招最多的科研打工人”,这是高校赤裸裸的目的,不过作为求职者,如果不加辨别,还是容易被其中的隐蔽乱象蒙住双眼,傻傻入坑。

  03、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临时工”属性强

  无论是特聘研究员、还是助理研究员,听起来都挺“高大上”,但前面的title再花哨,也改变不了其“临时工”的属性。

  从聘用方式上看,研究员类别的岗位和“博士后”、专任教师岗各有相似之处。目前,一部分高校特聘研究员的任期是3年,服务期内归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负责人管理,期限已到默认离开,这就和博士后的情况基本一致;还有一部分高校采用专任教师岗位“预聘-长聘”的方式对待研究员岗位:即按预聘制管理,预聘期6年。在受聘3年时,由学院组织进行中期考核,考核优秀的特聘副研究员可申请特聘研究员岗位。

来源:青塔网人才频道(https://job.cingta.com/)

  预聘将到期时,进行期满考核,根据预聘期内个人职业发展情况,分别按申请长聘教职、延长聘期和不再续聘办理;个人职业发展特别优秀者,可提前申请长聘教职(即长聘职教授或长聘职副教授)

  相比较而言,第二类聘用方式相对有诚意,确实是因为暂时编制不足,才“曲线救国”,而非摆明榨取完你的价值就让你走人。所以,凡是看到“预聘-长聘”制的“研究员”招聘信息,大可放心尝试,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努力。

来源:青塔网人才频道(https://job.cingta.com/)

  从福利待遇上看,“研究员”岗位人员的年薪还是比较可观的,虽然对应着讲师职称,但一般都能拿到20万以上年薪,而且往往还追加一笔不菲的科研启动费。但与此同时,福利保障方面就少得可怜,没有安家费、没有租房补贴,也不提供人才公寓,这样一看,工资好像也不算高。唯一比较友好的是,研究员申报项目比专任教师岗有优势,一般会有学校的政策倾斜,对于专注于科研的人来说,算是利好的消息。

  从职业发展角度看,“研究员”的前景相对宽广,并不是局限于高校,由于专职于科研,并有机会积累不少学术资源,即使无法转为“长聘”,依然可以选择华丽转身,跳槽至科研院所。当然,前提是你兢兢业业从事本职工作,而不是浪费精力在抱怨不公待遇上。

  对于事业编改革势在必行的高校来说,研究员作为岗位被推广的过程就是人才蓄水池搭建的过程,且一边存水、一边放水的灵活机制,有助于保持科研队伍的活性,无形中缓解着改革带来的阵痛;而对于个人而言,要明确“研究员”作为岗位出现时,代表着无编制的“讲师”待遇,名声好,不教学,但保障少、不稳定。

  求职过程中,如果你考虑清楚想专职科研,那么“研究员”的岗位很适合你;而如果只是因为之前没有深入了解,那么看完这篇文章后,请重新思考一下自身定位,别等到当了“韭菜”才懊悔不已。


相关文章

雄安新区崛起!教育部力推,15所京部属高校齐聚!

2月21日,据报道:按照教育部安排,北京将有15所部属高校向雄安新区疏解。目前第一批4所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新校区已开工建设。北京市教委处表示,北京市积极......

sora爆火!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进高校专业课

人工智能可以自动生成视频,那电影还需要人拍么?大学的专业课是不是白学了?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发布一周,在影视行业引发热议。记者采访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本市部分高校的专业课。多位影视专......

浙江杭州:聚焦校地融合发展“高校经济”

杭州市西湖区紧密围绕“四个面向”,立足于老文教区优势,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全力构建以发展“高校经济”为抓手的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新模式,高校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大学科技园1.0版、特色小镇2.0版、大学城3.0......

2023中国高校CNS排行出炉,第一实力断层

2023年,中国内地高校在CNS顶刊上收获颇丰,共计发布351篇。其中Nature刊文187篇,Science刊文99篇,Cell刊文65篇。这一发刊总量相较于2022年的259篇,增长了35.5%。......

河南启动电子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建设

1月28日,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郑州召开,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说,持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

中央发文:支持引进国外知名院校办学

1月22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提出,建立高品质民生服务供给体系。支......

高校学生评价应向“增值评价”理念转向

长期以来,平均成绩点数(GPA)一直被认为是扼住高校学生“命运咽喉”的评价指标。无论是学生评奖评优、保研留学、考公考编还是工作招聘,GPA都是反映学生能力的最关键指标。然而就在不久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取消绩点制,能让教育告别“内卷”吗

绩点,素来被大学生视为校园里的“硬通货”,但部分学生“为绩点而内卷”的现象,也一度引发教育界担忧。日前,北京大学一则绩点改革消息在网络刷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

有序打开大学校门,激发兼容并包基因

目前,多所位于北京的高校已经向社会全面开放,社会人员无需预约,可直接刷身份证入校。一些尚未开放的高校表示正在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不仅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门能进,而且......

无锡市首批32家市重点实验室亮相

以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是无锡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固重要一环。昨从市科技局获悉,2023年度无锡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正式发布,32家重点实验室进入建设序列。这是无锡市首次组织市级重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