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27 09:44 原文链接: 幽门螺杆菌的“双面人生”

  20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

  马歇尔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的“元凶”,这一提法刷新了当时业内认为胃内是彻底无菌环境的主流观点。基于此,业内通过不断摸索,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办法。

  不过,日前也有一种新观点出现:幽门螺杆菌并非十恶不赦,甚至有利于维持人体健康。那么,对幽门螺杆菌,我们是杀还是留?

  幽门螺杆菌或致癌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它是一种呈螺旋弯曲状、单级多鞭毛、末端钝圆、微需氧菌的革兰氏阴性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之后,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危害呢?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陈烨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肯定百分之百地引起了慢性活动性的胃炎。但这其中有70%的人并不表现为任何的症状,如果你不做胃镜可能一直不会被发现。只有10%左右的人会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有了症状之后再去做胃镜,会发现它是活动性的胃炎或者是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占感染者中的15%~20%。而胃部的恶性肿瘤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只占不到1%的比例。

  相关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都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并且,马歇尔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中国和亚洲的幽门螺杆菌是毒力格外强的一株,按说更容易给寄主惹麻烦,尤其是胃癌。”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陈烨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唯一能够确认的一个可控因素,所以作为一个Ⅰ级预防措施,将幽门螺杆菌根除之后,能够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不过,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上,对于幽门螺杆菌的致癌性,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执行院长张澍田教授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胃癌是饮食、宿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幽门螺杆菌可能只是众多帮凶之一。在发展中国家,约80%的人携带幽门螺杆菌。在这些携带者中,仅1%~10%发生消化性溃疡,仅有0.1%~3%发生胃癌。在印度、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携带率非常高,但这些国家的胃癌发生率却很低。

  张澍田引用了2017年发表在Gut上的一项研究,该研究结果证实与胃炎患者相比,胃癌患者的胃部菌群多样性降低,螺杆菌属的丰度降低,其他细菌属的丰度增加。“多项研究表明,菌群失调可能与胃癌发生相关。”

  胃癌不会传染

  如此高的感染率,让许多人对感染幽门螺杆菌深感惶恐。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其主要传播途径是口—口传播、粪—口传播。比如,共餐、亲吻、咀嚼后喂食、如厕不卫生等均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人际间传染。

  “幽门螺杆菌会传染,但是它并不是像我们所熟知的烈性传染病那样,来得那么迅猛、强烈,它是一个厌氧菌,在体外很快就会死亡,并不那么容易生存。传染源是已经感染了的人,传播途径更多的是口—口,易感人群主要是儿童。”陈烨解释说,有时候,情侣之间一方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变得很焦虑,总会担心是不是相互之间传染的。而事实上那可能并不是你的配偶传染给你,而是你小时候已经被感染了。

  胃癌是我国第三大肿瘤,发病年龄也逐渐降低,进而引起人们关注。由于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于是,关于胃癌传染的说法也是层出不穷。但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性并不等于胃癌的传染性,网络上流传的“共餐可以传染胃癌”“在餐桌上传染的癌症”“胃癌可传染”都是明显不具备科学性的说法。

  陈烨解释说:“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从数据上看,有10%~15%的胃癌,可能是先天的遗传性的因素;而85%以上的胃癌都有一个进展的过程,从胃黏膜炎症逐步发展为胃癌。

  “正常的胃黏膜因为一些因素,比如幽门螺杆菌,使它变成一个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中只有50%转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中40%到了肠化生,肠化生中只有不到10%到了异型增生,异型增生里不到1%才会进展到胃癌。”

  幽门螺杆菌不必根除

  关于是否需要根除,陈烨回答说,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获益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医疗决策需要根据风险和获益之间的平衡来作出。

  “比如说,如果胃镜体现是一个浅表性胃炎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更多的是作为胃癌的I级预防;如果已经是萎缩性胃炎患者,或者有胃癌的家族史、来自于胃癌高发地区、已经做过早期肿瘤切除等,都属于胃癌的高发人群,这时根除幽门螺杆菌,获益肯定会相当大。所以说是否需要治疗,要因人而异。”

  据陈烨介绍,由“PPI+铋剂+2种抗菌药物”组成的铋剂四联为目前主要的经验性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根除后的复发率很低,为1%~4%。

  对于属于易感人群的儿童来说,陈烨表示并不提倡做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哪怕个体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应该更多地从日常生活习惯上去改变,只有在儿童明确有消化性溃疡的时候,才需要进行根除。因为随着发育、成熟,部分儿童会自愈,并不需要治疗,同时也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比较差,副作用可能会更大一些。”

  张澍田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可能存在保护作用,比如更不容易患上过敏、降低哮喘的发病风险、降低湿疹的发生率,以及可能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肥胖及超重比例呈现负相关等。

  他提出:“从某个角度上看,我们或许能将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从消灭转到预防上——即维护正常的消化道菌群、找出低致病性甚至无致病性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作为疫苗,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防止胃黏膜受损,也许才是更理想的治疗方式。”

  陈烨则提醒说,决不能忽略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毕竟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病的关系已被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包括干预性的大型临床研究。”

相关文章

阳丽华团队开发声动力学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阳丽华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了题为:Ananoparticle-basedsonodynamictherapyreducesHelicobacterpy......

一人感染全桌遭殃,近6亿人为幽门螺杆菌所困

从工作起,李军就经常感觉胃胀得鼓鼓的,只能拼命打嗝来暂时"松一口气"。更严重的时候,他的胃会感到持续的疼痛,必须靠吃大量的胃药才能缓解。他前阵子做胃镜检查发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幽门螺杆菌诱发胃癌机制阐明

癌蛋白CagA对Wnt/PCP信号传导的破坏似乎会促进胃癌的发生据最新一期《科学信号》杂志报道,日本顺天堂大学研究人员阐明了幽门螺杆菌诱导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揭示了癌蛋白CagA是如何破坏Wnt/PC......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下降趋势明显

近日,《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在北京发布。这是中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领域的第一部白皮书,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等发起,组织全国相关临床、基础、肿瘤、慢病及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共同......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下降趋势明显

近日,《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在北京发布。这是中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领域的第一部白皮书,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等发起,组织全国相关临床、基础、肿瘤、慢病及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共同......

感染率近50%!我国幽门螺杆菌白皮书发布高危人群是……

6月3日,国内首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发布,白皮书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共同发起,旨在为中国幽门螺杆菌防控提供科学、全面、系统的原则性指导,推动相关......

幽门螺杆菌的天敌找到了!!!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胃部病菌,它可以长时间生活在其他细菌没办法生活的胃酸环境中。在我国曾有一半以上的人感染过幽门螺杆菌,简直每两个人中就会存在一个是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人,而它首要的传播途径是口口......

仅需唾液!幽门螺旋杆菌的高敏高精检测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志远团队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结合最新的CRISPR/Cas12a技术,提出针对高致病性幽门螺旋杆菌菌株的高敏感度检测方法。该方法仅需检测唾液样本,就能快速......

Nature子刊:研究揭示幽门螺杆菌如何“走出非洲”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DanielFalush团队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peatedout-of-Afric......

事关幽门螺杆菌!这项成果鉴定准确率达98.5±0.27%

据科技日报消息,6月22日,我国科研人员依托原创的临床单细胞拉曼药敏快检系统(CAST-R),建立了单个细菌细胞精度、“鉴定-药敏-溯源”全流程一体化的H.pylori诊疗技术CAST-R-HP,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