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1 16:31 原文链接: 拯救濒危物种的“不完美”胜利澳洲袋鼬带来警示

  它本来可以被看作是一场拯救濒危物种战役的鲜少胜利。过去80多年,北方小袋鼬—— 一种体型类似猫的长着尖鼻子和毛茸茸的长尾巴的有袋类动物——已经从澳大利亚大多数地方消失,它们成为有毒的入侵物种甘蔗蟾蜍的牺牲品。为了保障袋鼬能够存活下来,保护学家把一些小袋鼬送到了没有捕食者的庇护岛屿上,结果它们在那里茁壮繁衍。但当人们在13年后试图将它们重新引入澳大利亚本土后,北方小袋鼬很快被野狗吃掉,而它们的祖先却很容易避开这一威胁。


澳大利亚濒危动物如北部小袋鼬在孤岛上茁壮繁衍。图片来源:JONATHAN WEBB

  现在,一项新研究解释了为什么袋鼬会如此之快地被野狗的剿灭:充满诗意的岛屿生活很快塑造了这一濒危物种的遗传和行为,让它们没有对自然栖息地中面临的危险做好准备。

  并未参加此项研究的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态学家Adrian Mannin说,这项研究“非常有趣,也极为重要”。他表示,新研究结果“为对捕食者的领悟力丧失得多快提供了洞察”。

  北方小袋鼬曾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广阔的区域。在欧洲人到来后,新的捕食者如猫开始让袋鼬数量下降。在20世纪30年代甘蔗蟾蜍被引入之后,它们的数量更是急转直下。北方小袋鼬是一种贪婪的捕食者,它们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为食,它们发现甘蔗蟾蜍是丰富的食物来源。然而唯一的问题是,这种蟾蜍的毒性非常大。今天,北方小袋鼬已经濒危,它们仅存于澳大利亚本土的小面积区域。

  然而,在距离澳大利亚北海岸数公里的阿斯泰尔岛和波巴苏岛上,这种动物却非常繁盛,因为那里没有捕食者和蟾蜍。自从保护学家在2003年把64只小袋鼬转移到那里之后,它们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数千只。

  2016年,墨尔本大学博士生Christopher Jolly和同事尝试将29只小袋鼬从阿斯泰尔岛重新引入卡卡都国家公园,这是附近的一个本土保护区,以前那里的袋鼬群曾被甘蔗蟾蜍摧毁。为了让它们更好地生存下去,研究人员甚至训练一些袋鼬不去吃蟾蜍。但另一个出乎意料的威胁却随之而来:野狗。凶猛的野狗在21周内几乎吃光了所有袋鼬。“前脚刚解决了一个问题,后脚就来了另一个。”Jolly说。

  为了找到背后的原因,该团队对比了来自阿斯泰尔岛和澳大利亚本土的袋鼬对捕食者气味的反应。他们设置了3个含有粉虱的盒子,袋鼬可以将鼻子通过一个孔伸入每个盒子里。这些孔分别内衬着澳洲野狗皮毛、猫毛,或是根本没有皮毛。

  来自本土的袋鼬通常生活在其捕食者附近,当它们嗅到捕食者的气味时会特别敏感。它们从野狗毛和猫毛内衬的盒子中吃的粉虱非常少,而会花更多时间观察这些盒子。但研究人员在近日发表于《生物学通信》的报告中说,阿斯泰尔岛的袋鼬则不理会盒子的情况,而是对其同样视之,它们对捕食者的气味也不会感到厌恶。有趣的是,两个群体的后代都由人工饲养,但它们却表现出与父母相同的行为模式,表明这些动物的反应具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

  Jolly说,阿斯泰尔岛种群迅速失去辨识捕食者的行为“让我们所有人惊讶”。这些袋鼬在该岛上仅仅生长了13代左右,大多数研究人员以前都认为,失去这些特性可能需要经过数百或数千年的进化后才会出现。研究人员说,这些发现表明,帮助某些袋鼬避开本土上的捕食者的行为可能会让它们在阿斯泰尔岛劫数难逃。例如,一只特别谨慎的袋鼬可能会逃脱野狗捕食者,但这种警惕性却会阻止它们在没有捕食者的岛屿上冒险,以找到足够的食物,从而仅仅让那些大胆的袋鼬生存并将其基因遗传下来。

  Jolly说,当动物被隔离后,它们会很快失去反掠食反应,这可能是很常见的。这也引起人们对其他保护项目的担忧。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行为生态学家、环境保护生物学家Daniel Blumstein对此表示赞同。“现在,主要的保护策略之一就是建造防捕食者的围栏。”他说,“这篇论文表明,如果这么做,受保护动物会很快失去反掠食者的能力。”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让捕食者生活在它们周围。一些保护团体正在保护区内纳入少量食肉动物,以确保濒危物种不会失去防御能力。例如,Blumstein在南澳大利亚参与了一个名为“干旱恢复”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另外两种有袋类动物——穴居袋鼠和兔耳袋狸与少量的野猫一起被置于保护区内;他们发现的一些证据表明,这些动物比生活在无捕食者区域的动物更警惕捕食者。

  “除非这些濒危物种有一些应对(捕食者的)方法。”Jolly说,“否则它们将会被隔离到岛屿上或围场里,以防被时间遗忘。”


相关文章

繁殖4980巢!世界濒危物种遗鸥生存现状好转

伴随气温持续升高,在陕西榆林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群结队的世界濒危物种遗鸥觅食筑巢,繁衍后代。经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专家详细统计,今年红碱淖遗鸥繁殖数量达4980巢,比2022年增加210巢。陕西省动......

青海实现极濒危物种普氏原羚栖息地监测全覆盖

记者10日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普氏原羚栖息地监测面积达639.08平方公里,对该物种栖息地监测已实现全覆盖。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物种,也是中国甚......

新研究:大型河坝或威胁濒危物种鸭嘴兽长期生存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生态环境保育研究论文指出,高于10米的人造大型河坝可能会导致鸭嘴兽种群的破碎化和隔离,并威胁到鸭嘴兽物种的长期生存。该论文称,鸭嘴兽当前被列入......

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2022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国家濒科委)成立40周年座谈会暨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濒科委主任陈宜瑜在致辞中表示,国家濒科委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几代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相关部门......

白鲟灭绝之后,我国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其他濒危动物?

白鲟受到公众广泛关注,主要有两次,都是在它被宣布灭绝的时候。第一次是在2020年1月,危起伟团队在国际期刊《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发布论文,基于野外调查和白鲟误捕记......

“数据缺乏物种”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因生态学数据缺失而未予评估的物种中,有56%很可能存在灭绝风险。这项4日发表在英国《通讯·生物学》上的研究显示,这类“数据缺乏物种”可能比IUCN评估过的其......

再见!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7月21日晚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这一中国的特有种和长江的旗舰物种,就这样和我们无声地说了再见。白鲟是长江里食物链的......

科威特宣布成功繁殖两条沙虎鲨幼鲨

科威特科学中心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成功繁殖了两条沙虎鲨幼鲨。科威特科学中心的科学家当天在哈瓦利省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尽管存在种种困难,科学中心还是确保了水族馆内两条沙虎鲨幼鲨的成功出生和存活。生物......

流浪猫让极度濒危有袋类物种走向灭绝

 2022年4月的例行动物监测期间在西河保护区内捕捉到的史岛袋鼩图片来自PatHodgens科学家发现,流浪猫捕猎正推动极危的史岛袋鼩走向灭绝边缘,这是一种小鼠大小的有袋类动物,仅生活在南澳......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熊猫等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

  谈及中国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保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8日表示,目前,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等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