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24 16:24 原文链接: 植物呼吸强度测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呼吸强度可用单位重量的植物材料在单位时间内所释放的CO2mg数来表示。呼吸放出的CO2被Ba(OH)2吸收生成BaCO3沉淀,用草酸滴定剩余的Ba(OH)2,并与空白滴定相比,根据草酸实际用量之差即可求出被测物的呼吸强度。

实验材料 萌发的小麦玉米绿豆芽

试剂、试剂盒 Ba(OH)2草酸溶液酚酞试剂

仪器、耗材 广口瓶温度计酸式滴定管干燥管小蓝

实验步骤

一、材料与设备

萌发的小麦、玉米、绿豆芽

广口瓶(1000 ml )、温度计、酸式滴定管、干燥管、尼龙网制成的小蓝。

药品:

0.7%的Ba(OH)2(用开水配后,让其静置数小时)。

1/44M草酸溶液:称取H2C2O4·2H2O2.8652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000 ml

1%酚酞试剂:称取1g酚酞溶于100 ml 95%乙醇溶液中。

二、实验步骤

1.取1000 ml 广口瓶一个,装配一只二孔橡皮塞。一孔插入盛碱石灰的干燥管以吸收空气中的CO2,保证进入呼吸瓶的空气中无CO2;另一孔直径约1 cm 供滴定用,滴定前用橡皮塞塞紧。瓶塞下面挂一尼龙窗纱制作的小蓝,用以盛实验材料,整个装置如图所示。

2.称取萌发的小麦种子或玉米种子10g,装于尼龙网小篮内,将小篮挂在广口瓶内,同时加入含有酚酞试剂的0.7%的Ba(OH)2溶液20 ml 于广口瓶内,立即塞紧瓶塞。每十分钟轻轻摇动广口瓶,破坏溶液表面的BaCO3薄膜以利对CO2的充分吸收,半小时后,小心打开瓶塞,迅速取出小篮,立即重新塞紧瓶塞,然后拔出小橡皮塞,用1/44M的草酸滴定,直到红色变为白色为止,记录滴定所用草酸的量。

3.另取1000 ml 广口瓶一只,按上步骤进行(不加种子),作为对照。


相关文章

叶下珠科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叶下珠科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多次杂交与多倍化事件共同塑造了叶下珠科复杂的物种形成历史。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学杂志》(ThePlantJournal)。叶下珠科......

高产又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油菜新品种“秦优1618”

油菜是我国植物油第一大油源,每年可提供优质食用油约520万吨,占国产植物油的47%;每年还生产高蛋白饲用饼粕约80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饲用蛋白源。但是,其产业发展现状是因油菜种植效益较低导致农民种植积......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调控苜蓿花芽发育的分子机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育种团队揭示了植物激素参与调控紫花苜蓿花芽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该研究为苜蓿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为提高苜蓿种子产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

斯里兰卡药用植物和真菌生物活性成分研讨会举行

5月10日,斯里兰卡药用植物和真菌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研讨会在广州举行。研讨会现场。姚景龙供图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国际杰出学者(PIFI)、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U.L.B.Jayasinghe......

研究发现木豆活性成分抗诺卡氏菌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邱声祥及其团队,研究发现了木豆活性成分抗诺卡氏菌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民族药理学杂志》(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

研究多年,只为“挖一口深井”

“赶巧了,实际上这两项工作我们‘磨’了很多年了。”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提及一个月内在《细胞》和《自然》连发论文,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张余一语道出科研背后的艰辛。过去十几年......

学者发表薹草属宽叶薹草组一新种——清远薹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陈红锋及其团队在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发表了薹草属(Carex)宽叶薹草组(sect. Siderostictae)一新种——清远薹草(Carexq......

研究阐述植物功能性状与生物多样性的多尺度连接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刘慧,联合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领域的多位科学家,提出了利用植物功能性状从不同生态维度分析和预测生物多样性的新视角,并同时考虑了演化和环境的影响。相......

豆科德昭藤属植物分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外科学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等项目的资助下,结合形态学研究与质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技术,对德昭藤属的所有已知种类、与其形态上相近的部分显托藤属种类以及紫荆亚科其它代表性种类......

全球科学家携手重建被子植物“生命之树”

被子植物,即有花植物,占据陆地植物种类的90%,其起源和早期快速演化问题被达尔文称为“恼人之谜”,也成为植物学、进化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家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30多年来,科学家们尝试利用DNA序列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