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15 09:47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报】科普中国融注创新基因

  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去世令中国“粉丝”唏嘘不已。这位科学巨匠,不仅撰写过《时间简史》等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还客串过《生活大爆炸》《星际迷航:下一代》等热门剧目,为科学知识的普及作出了杰出贡献,也因此成为科学精神的象征。

  如今,科普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霍金在国人心目中的热度,也是公众迫切需要科学普及、提升科学素养的一个缩影。

  “科技三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着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国民科学素质。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日渐形成。任重而道远的科普事业中,也融注了创新基因。

  形式多样,严肃且有趣

  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正在科普阵地上实现,可以说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纵览过去一年间的科学大事件,科普工作都紧随其后,抓住热点及受众的好奇心,收到了极好的传播效果。

  2017年5月27日,柯洁九段对战AlphaGo的最后一场比赛,最终以0:3败给人工智能,赛后柯洁一度哽咽。这场对战也引发了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以《机智过人》《我是未来》为代表的多档电视节目将注意力投向人工智能,通过电视这种传播手段,将真实的人工智能介绍给大众。

  2017年9月15日,“卡西尼”号迎来自己的谢幕时刻。它冲进土星大气,与宇宙告别,正式结束13年的探索。这最后的告别,极致地展现了科学的浪漫。那些由“卡西尼”号拍下的精彩照片及以它为主角的PS图片,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

  2017年11月27日,“悟空”暗物质卫星取得重大成果。单是“悟空”这个名字就引发了一轮传播热潮。它经公开征名从32517个名字中选定。“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冥须悟空”,可以说精准传达了人类探究未知的求知欲以及不惧挑战的科学精神。

  不放过任何一次热点传播,使出浑身解数、创新科普形式,做到严肃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可以说已经成为科普工作者的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以《养生堂》节目举例说,从选题层面上看,节目在坚持科学性、权威性的同时,在选题创新方面注重主题化、多元化。

  “在节目制作上,《养生堂》有一条 ‘九字箴言’: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传播平台也突破了单一的电视媒体范畴,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跨媒体、多元化的传播矩阵。”徐滔说。

  全国人大代表、白山云科技CEO霍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从科技创业者和产业实践者的角度来看,科普的范围其实更加宽泛。“你能看到机场、电梯间开始越来越多出现云计算、大数据的广告,同时相关科普文章、视频也传播开来,这或许可以称为产业科技科普。如果有更多的传统企业、政府部门能更深刻理解这些技术对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会有助于更快地推进相关技术落地,提升效率、创造价值,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民众。”

  全面提升,队伍日渐壮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响应号召,科普队伍正日益壮大。根据不久前科技部发布的2016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科普专职人员22.35万人,比2015年增加0.20万人。专职科普创作人员和科普讲解人员已经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

  一线科研人员依然是科普工作的排头兵。2018年1月29日,“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举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营养师顾中一等十人被授予“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则被授予“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特别奖。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科普看作自己的工作内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徐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其实发达国家的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都要求受资助者以各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和项目产出成果相关的科普知识。“这些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做科普同样也为科学家们带来了成就感。徐星分享说,这些年多次遇到一些青年科学工作者告诉他,小时候因为看了他的科普节目,才最终决定选择科研生涯。“这让我很感动,甚至比自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都要高兴。”

  科学普及,思维胜于知识

  青少年是科学普及的重点人群、基础人群。从2017年秋季开学起,小学科学课被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起始年级延伸到小学一年级。

  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愈发重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让学生不被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所束缚,鼓励跨学科解决问题。

  隐藏在这股流行背后的其实是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对于科普工作来说,培养科学思维,比传播科学知识来得更重要。徐星解释说:“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科学,一个人的成长——不管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科学素质都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实际上是一种思维。”

  霍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以往的科普,很重视传播科学知识;现在的科普,逐渐更重视传递科学的思维。知识日新月异,科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

  那么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呢?徐星建议说:“科学思维的培养,是让孩子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逐渐意识到,呈现在眼前或者耳朵听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老师和父母告诉他们的东西也会有错误,他们需要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

  “相对而言,我们在创造性思维上还需要发展。鼓励孩子们看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有趣的问题,这是未来在科普工作中需要培养的一个方向。”徐星说。

相关文章

百名院士进百校讲科普照亮青少年前行之路

湖北2024科普迎新春暨“百名院士进百校讲科普”首场报告会12日在武汉启幕,来自武汉经开外国语学校、黄冈市金铺中学、鄂州市实验小学、恩施市杉木坝村小学的2000余名师生代表,线上线下共享科普盛宴。据介......

《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等5项智库成果发布

近日,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举办。中国科协老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齐让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

88岁院士成“宝藏博主”:大科学家也可以是“大科普家”

当88岁院士成为50多万人的“宝藏博主”,这会催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答案是:会带动更多严肃知识“活”起来,会点燃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今年9月,“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在......

18点直播|如何促进科技企业履行科普社会责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081.shtm直播时间:2023年10月12日(周四)18:00直播平台:科学网APP(科学网微......

聚焦两院|“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9月2日,“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活动并作“科学与中国”20周年总结与展望报告。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李晓红,科技部......

7院士联名倡议,加强科普事业推进,让民众共享科技成果

8月22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的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暨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桂建芳、邓子新、孙和平、丁汉、徐红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等7名院士联名发起倡议,号召......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携手腾讯开展生态科普“云游”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当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腾讯推出系列科普活动,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创意形式,让藏羚羊、大熊猫、东北虎、海南长臂猿、黄腹角雉等国家公园旗舰物种,借助腾讯天琴实验室MUSEA......

2023年广州科普游正式启动逾2万市民报名

7月1日,由广州市科协主办的广州科普开放日系列活动之2023年广州科普游正式启动,首期活动共有49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科普基地等单位向市民免费开放,超过2万名市民报名参加。其中,华......

“科普使者”讲好河南“创新故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38.shtm......

为青少年做有温度的科普

最近,C919完成首次商飞,神舟十六号发射成功,一件件科技盛事令人心潮澎湃,也点亮了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