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19 14:04 原文链接: 中医大白!复旦研制出机器人中医一号”

  看了近来大热的动画片《超能陆战队》后,大家都想拥有一个能问诊又可爱的医疗机器人“大白”。不远的将来,这可能成为现实。这个“中医大白”,可以像老中医那样为病人搭脉,还能为病人看舌苔、脸色,“望闻问切”样样在行。

  “中医一号”明年三四月份问世

  昨天,复旦大学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复旦大学团队正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中医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仅将原本依赖于医生主观判断的中医把脉诊断技术精准化,还利用其深度学习能力来分析名中医积累的经验信息,使中医宝库在高科技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

  据上海数学中心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冯建峰介绍,根据计划,明年3、4月份间,“中医一号”将面世,届时中医的望、闻、问、切将更加精准。医生根据望、闻、问、切的结果开处方,对治疗疾病的针对性更强。

  冯建峰说,复旦研究服务型机器人已有10多年历史,有几只团队都在做,“中医一号”也是服务型机器人的一种,而大量中医专家也参与了“中医一号”的研发。从外形上讲,“中医一号”可以做成有手有脚的样子,真正类似一个人。

  “拜师”很多名医 不会完全取代医生

  和西医相比,中医一度被认为是定性不定量、多凭医生经验诊断开药,而机器人是需要高度定量的。那么,中医机器人如何处理这对矛盾呢?

  对此,冯建峰表示,所谓中医机器人,其实是想做“智能医学诊断”,机器人在诊断特定病人时,将不再仅仅依据一位医生的经验,而是很多中医在诊断同类病症时的经验,机器人具有深度学习能力,能够学习并借鉴这些经验;其次,机器人通过“望、闻、问、切”采集到的表型数据,如脉搏、肤色等会更加全面,也更加精确,能克服过去中医医生主观判断的不足,但机器人不会仅仅依靠这些表型数据做出诊断,还会结合其他数据,比如CT、B超等采集到的信息,用大数据的模式,通过智慧诊断软件对病人做出综合分析。

  冯建峰表示,“中医一号”问世之后,希望能够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临床试用。尽管具有上述优势,但中医机器人不会完全取代中医医生。冯教授希望能将“中医一号”一代一代做下去,使这项技术日益完善。

  比世博会的“中医四诊仪”本领更高

  据悉,“中医一号”是“上海脑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耶鲁大学遗传学系副主任许田教授说,类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推广到互联网、金融投资、医疗诊断、汽车自动驾驶、公共安全等领域,有望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目前,深度学习机器在现代医学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可以代医生完成部分工作,提高医疗效率。

  当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一台名为“中医四诊仪”的机器人曾轰动一时,它可以模仿中医“望、闻、问、切”的手法,为人提供中医体质分析和养生方案,引发游客疯狂追捧。回忆当时的这台机器,冯建峰教授评价说,与“中医一号”不可同日而语。

  冯建峰介绍说,近几年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发展,无论是职能学习、深度学习,还是简单的计算能力,与当时技术都是今非昔比。举例来说,“中医一号”人脸识别能力做得比人还好,这在2010年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技术。

  老中医怎么看

  中医问诊讲究“辨证论治”

  中医“大白”机器人以后看病可不依赖医生主观判断,那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们,岂不是难有发挥空间了?对此,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邦江表示,智能技术是有益尝试,但也有待观察。

  “中医医生平时问诊主要靠‘望闻问切’,这被称为中医的‘四诊’。”方邦江说,中医“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

  “四诊”中的望和问,顾名思义容易理解。“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面目、口鼻、齿、舌苔、四肢、皮肤及精神状态,了解病人的“神”。而“闻诊”则含有两层涵义:一是用鼻子闻,患者的体味、口气、痰涕等是否有腥、臭等带有疾病信息的气味;二是用耳朵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呃逆等是否含有异常的响动。“问诊”,则是询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至于“切诊”,除了人们印象中的切脉掌握脉象外,还包括“触诊”,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颁部分,如对腹部的按压等,都属于“切”的范畴。中医依据自身经验,因人、因时、因地地对患者进行问诊分析。

  事实上,西医的眼观、叩诊等方式,也与中医“四诊”有相近之处。方邦江表示,现代医学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医客观实体,继承名人名医的技术经验手段,这种尝试是有益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中医有诸如“伤寒论”“温病论”等许多不同的流派,受地域因素影响学术理论不尽相同。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讲求“辨证论治”,因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在治疗疾病时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因此,传统中医诊治有较强的灵活性,这也是中医学科融入智能技术后有待观察的地方。

相关文章

微型机器人能清理微塑料和细菌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群微型球形机器人来收集细菌和小塑料片。图片来源:美国化学会当旧食品包装、废弃的儿童玩具和其他管理不当的塑料废物分解成微塑料时,会变得更难以被清除。在美国化学会新一期《ACS·纳米》上发......

开始申报2024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

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按照《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的合作协议(2021-2025年)》安排,京津冀三地继续实施基础研究合作专项,2024年度将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

家政机器人迎来高光时刻

图片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谁不想要一个可完全承担家务的机器人呢?这也是人们对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大梦想。虽然机器人专家已经能够让机器人在实验室做一些像跑酷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但这都是在严格控制的......

可拉伸电子皮肤实现稳定压力传感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佳欣)现有的电子皮肤会随材料拉伸而降低传感精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可拉伸电子皮肤,解决了这项新兴技术的一个主要难题。这种电子皮肤......

机器人实现全自动显微注射

科技日报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研究人员构建出一种机器人,通过机器学习培训,该机器人能自动完成基因研究中复杂的显微注射。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遗传学》杂志。......

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人形机器人专场在京举办

4月27日,2024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高精尖技术产品首发会——人形机器人专场于中关村软件园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现场 活动方供图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滕明智表示,北京已经成为......

荐书|2000余年本草,在他笔下朗若列眉

文|郑金生01年初,本草学术界迎来一大喜事:当代本草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日本著名本草学家冈西为人的《本草概说》中译本终于出版了。我是该书最早受益者之一。1978年,我就读硕士研究生,选择本草史作为主攻方......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天工”以6公里时速奔向你

4月27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北京经开区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能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这也是其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可开放给行业使用。“天工”身......

科研人员开发出可改变物理形态的新型模块化机器人系统

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Granurobot”的新型自组织模块化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可以改变其物理形态,并以最佳方式穿越不同的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变形能力。受自然界的自组织蜂拥行为和沙堆......

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在京举行

4月9日,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在北京举行。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百余家企业,超200位人形机器人院士专家和企业家,来自全球的1200余名行业人士共襄盛会,以“竞逐人形万亿赛道·重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