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02 02:55 原文链接: 专家称气候进入极端期:2010年或多台风多降雨

  东北内蒙古出现严重夏秋连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灾,华北遭受罕见寒潮袭击……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粤肆虐,“潮”气逼人。进入4月,广州录得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气温……

  近年来,极端气候成为全球气象主题。本报记者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获悉,去年我国极端气候灾害的发生与太平洋海温异常息息相关。专家指出,这种极端气候并非不可预测,但是真正要防止极端气候频频为难人类,人类必须开始反思自身,善待地球。


  极端气候带来惨重损失

  什么是极端气候灾害?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高工吴迪生告诉记者,极端气候灾害是指那些给人们生命造成重大伤亡或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的、极端的气候异常现象。

  2009年至今,我国区域性、阶段性干旱十分突出。2009年6月至11月,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出现严重夏秋连旱;8月至11月,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西、广东6省(区)出现近50年来罕见秋旱。特别是贵州、云南、广西和重庆市,自2009年11月,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旱情已达特大干旱等级,贵州部分地区旱情达到百年一遇。

  进入去年冬季以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遭受罕见寒潮暴雪袭击。最大降温幅度普遍有15~20℃,部分地区达20℃以上。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地区初雪日期比常年明显偏早25~35天,部分站点初雪日期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河北、河南、山西、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最大积雪深度突破历史纪录,小麦受冻害严重。

  就是人们普遍认为温暖的南粤广州,今年春节期间,因为寒冷,菜价超过肉价,部分蔬菜每公斤超过20元。4月15日,广州录得有气象记录以来的4月中旬最低气温――10.4℃。

  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22个台风生成,超强台风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有9个台风登陆我国(其中有1个为超强台风),数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2个。台风路径复杂多变,登陆地点集中在华南沿海。台风“莫拉克”是去年登陆我国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台风,台湾南部地区发生50年来最严重水灾,“莫拉克”导致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1.62 亿元,死亡(含失踪)7 人。而“巨爵”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3.95 亿元,死亡(含失踪)19 人。


  祸首:太平洋海温异常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专家表示,我国是一个深受太平洋气候影响的国度,而去年,太平洋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我国不断发生极端气候。

  厄尔尼诺气候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大范围异常偏暖0.5℃以上、持续时间达到6个月或以上的现象。2009年的观测实况表明,6月开始,热带太平洋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厄尔尼诺特征,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在苍茫的太平洋中,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是西高东低的,西边的印尼与澳大利亚东部沿岸一带,因海温高气压低而有旺盛上升气流,气流升至高空转向东与西方,而东太平洋海温低气压高,向东流的气流在中至东太平洋的广大高气压区内向下沉降,到达海面再转向西,成为东南信风。这种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东西向流动的大气环流,称为“沃克环流”。“沃克环流”对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调节有重要作用。

  去年,在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热带太平洋的海温发生异常变化,引起沃克环流减弱并东移加强,导致副热带高压北方偏弱,南方偏强,令西南地区气温偏高,中国2009年降水异常偏少。而由于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副热带高压北方偏弱,所以,东亚冬季风明显偏强,十分有利于北极极地冷空气频繁向南进发,造成亚洲、北美、欧洲多个国家遭受寒潮天气影响。

  由于2009年1月至6月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温度异常偏暖,为西北太平洋的台风生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造成超强台风较往年偏多。


  预测:

  2010,多台风多降雨

  幸好,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属于中等强度,预计在2010年春末夏初结束。据预测,2010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整体会处于正常状态,秋季海温偏冷。

  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高工吴迪生表示,个人认为2010年天气气候特点将是,全国平均气温明显偏低,平均降水量明显偏多,长江及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异常偏多。长江及淮河流域,可能会发生流域性暴雨洪涝灾害。同时,今年影响我国的台风将偏早偏多。预计201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热带气旋比2009年偏多,其中7~9个将在我国沿海登陆。台风影响的重点区域为东南沿海。预计2010年南海沿海将遭受2~3次台风侵袭,其中1~2次对广东沿海产生较强影响,重点岸段为珠江口和粤东。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专家表示,今年可能产生的24~27个热带气旋中,来自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数量接近常年值略偏少;但是今年有一个明显变化是,南海生成和初次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时间偏早;末次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时间比常年略偏晚。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专家预测,2010年首次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将出现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首次登陆华南沿岸的热带气旋将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半月。2010年末次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将出现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末次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出现在10月上半月。


  担忧一:

  海岸线侵蚀严重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变暖越发受到关注,人们惊奇地发现,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频繁,每4~5年出现一次,因此人类有理由相信,全球气候的变暖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而这也正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气候变化报告2001》指出,地球表面平均温度自1861年以来升高了0.6℃。目前全球温度处于继续上升时期,预测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比1990年升高1.4~5.8℃。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升高2.0~3.0℃,20%~30%的动植物将面临灭绝的高风险;如果温度上升4.0℃以上,将导致大量生物死亡和整个地球系统紊乱。

  具体到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而我国近海海洋表层温度也正在不断上升,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1990年至今最暖。

  “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南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一个区域,所造成的破坏难以想象。”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高工董燕红告诉记者,她去海南文昌时看到,海岸线后退几百米,大片沙滩不复存在,海滨浴场遭受侵蚀,旅游场所被迫关闭。

  海南省文昌市东郊椰林原是远近闻名的集海水、椰树、沙滩、阳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过去每年都有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到这里旅游观光。可是董燕红向记者介绍说,透过卫星拍摄的图片对比发现,从2005年~2008年之间,这里的海岸线急剧后退,旅游环境遭到破坏,游人逐年减少。原来的房子、游泳设施已变成一片废墟。

  2005年第一次去的时候,那里全是沙滩,上面就是农村的田地,非常的漂亮,但是现在,海岸线已经上来了,沙滩已经没有了,田地也被毁坏了。除了文昌,整个海南省都面临这个问题,在海南一些地方,由于海岸线的后退,不仅使当地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设施遭到破坏,也使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受到侵蚀。对于四面环海的海南来说,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担忧二:

  鱼种珊瑚遭灭顶

  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厦门海域l965~1990年期间水温上升了0.2℃。水温上升,对海洋的生物影响立竿见影。厄尔尼诺爆发前,我国海域黑潮流量大,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出现强大的上升流,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给中上层鱼类带来丰富饵料;而在厄尔尼诺时期,黑潮流量减少,上升流减弱,中上层鱼类大量减少;在强厄尔尼诺的冬季,东亚频繁出现寒潮,黄海、东海海水异常低温,渔场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导致鱼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研究发现,台湾海峡出现了13种鱼类新记录种,包括慧琪豆娘鱼、峨嵋条鳎、豹鳎、海躅鱼、拟三刺纯、尖牙鲈等,这些新鱼都属暖水种,以前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仅有部分种类能在海峡南部捕获,现在海峡北部也能捕到。但是冷水鱼的栖息地则渐渐北移,甚至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珊瑚也面临大量死亡的威胁,而这又会使得大量鱼类灭绝。全球变暖引起的珊瑚白化已成为珊瑚礁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董燕红说,2008年11月~2009年11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了“南海北部环流对粤西雷州半岛珊瑚礁的影响”专题研究项目,报告说:造成礁石珊瑚退化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近年雷州半岛受热带气旋影响较大。台风通过搅动水体和底质,使沉积物再悬浮,增加了水体中的沉积物含量,降低水体透明度,恶化水质;台风引起的海浪折断珊瑚分枝,掀翻珊瑚群体;台风带来的降水造成海水淡化,并将陆上的土壤和污染物搬运入海,不但增加了水体中的泥沙含量和悬浮物浓度,而且可能直接覆盖珊瑚,使对悬浮物耐受能力较差的珊瑚死亡率增加。


  担忧三:

  咸潮赤潮明显

  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张俊峰说,海洋是全球气候中的重要环节,被称为地球气候“调节器”。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调节和稳定气候。而气候变暖,厄尔尼诺增多,直接影响咸潮赤潮的发生次数。研究显示,1999年后厄尔尼诺对中国近海赤潮发生次数产生显著影响。前几年,广东的咸潮一般在11月~12月出现。而在去年9月15日,咸潮提早两个月出现,而且咸潮的界限位较往年上移约10公里。不过2010年广东平均降水量属正常略偏多。吴迪生则预测说,南海比往年偏冷,南海区发生赤潮的次数比常年少;在雨水充足的情况下,今年咸潮应该不会很厉害。

相关文章

湖泊生产力和气候变暖对多环芳烃积累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地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博士万难难和研究员冉勇等人,探讨了中国东部湖泊水体有机质和全球变暖对多环芳烃积累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of......

首次发现气候变暖引起鳗草南界北移现象

 气候变暖使温带海域鳗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  课题组供图9月18日,记者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国际学术期刊Cell子刊iScience在线刊发了该所研究员周毅团队新研究成......

研究首次发现气候变暖引起鳗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子刊iScience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了气候变暖致使鳗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的现象,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为确定鳗草地理分布北......

北半球将发生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

据路透社报道,世界气象组织8月31日预测,拉尼娜现象将至少持续到今年年底。当前,拉尼娜现象始于2020年9月前后。该预测意味着北半球将发生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每两到七......

研究发现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发出响应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副研究员马倩倩与合作者研究发现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相关研究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ChangeBiology)。马倩倩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黄建国研究员为通......

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冰盖海平面升逾270毫米

北京8月30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研究指出,无论在哪种气候变暖预测情景下,格陵兰冰盖的整体冰损失加上降水量、冰流排放和融水径流的增加都将使海平面至少......

异常高温为气候变暖再敲警钟

入夏以来,北半球多个国家遭遇持续高温热浪天气,欧洲多地都突破高温历史纪录。气象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北半球极端高温由多重因素导致。一是大气环流......

过去40年,热浪所致死亡风险迅速增加

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断加剧。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高级工程师赵亮和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课题组合作......

全球气候正在显著变暖,中国该怎么办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气候正在显著变暖。全球平均温度增速达0.15℃/10年,我国平均气温升温速率达0.26℃/10年。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

太平洋经向模态的强度及其对ENSO影响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证明了太平洋经向模态的强度及其对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影响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持续增强。相关研究发表于《气候杂志》(J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