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3 13:19 原文链接: 资源“高配”和拔尖人才将如何“化学反应”

聆听院士和知名教授讲座报告,参观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机构,进入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生物采油实验室科研轮转,负责“航天育种菌种及代谢产物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带领团队参加2022“互联网+”比赛……

提及“大一”这段“超乎寻常”的经历,华理化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向柯恒用“特别丰富”一词来概括。2021年,华理“化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获教育部批准建设,每年从化学类、化工类、材料类新生中通过笔试、面试选拔20名学员,向柯恒就是其中的一员。


该项目依托华理国家一流学科化学学科,由中科院院士田禾领衔,兼具多位国内外大师等教学资源而创建,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攀登学术高峰、引领人类文明的化学人才。针对培养拔尖创新学生的定位,“基地”形成了独具华理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资源“高配”注入动力

人才培养资源“高配”的背后,既有华理一流学科的支撑,也源于该校自主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使命担当。

化学是华理的传统优势学科,先后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和上海市Ⅱ类高峰高原学科。70年来,围绕化学教学和人才培养,曾牵头完成了多个教学改革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明显:1986年设立理优班,2007年应用化学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批应用化学专业上海市教学团队,2015年获批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018年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化学专业通过中俄联合国际专业认证(第三级),2019年应用化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化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工科化学基础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

然而,如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化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动力,仍是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该校从确定指导思想、制定培养方案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精心的顶层设计。“基地”以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规律、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强化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为基本指导思想,由田禾领衔担任负责人,化学学院院长曲大辉教授统筹校内外资源,落实“知识探究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实行‘一对一’导师制;联合中科院研究所,共同构建拔尖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除了雄厚的师资力量,面向“基地”学生开放的教学科研平台同样高端多元,既有位于校内的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平台、国家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校内共享的开放实验室等,也有中科院化学所、药物所、有机所的科研平台。

大师引领点燃兴趣

在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让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化学反应”?

“转身遇到大师”的国际化学术环境,是“基地”的优势之一。多年来,化学学院开展从“国际化”转向“全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双聘引进诺贝尔奖得主等多位国际大师。“基地”还聘请了国内外杰出教授担任学业导师或授课教师,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大一下学期,向柯恒和同学们就通过“线上书院”系列主题报告,聆听了“院士专场”“大师专场”“榜样专场”系列报告,了解国内外学科、技术的发展状况,提升发现和探索重大问题的动力,并从优秀学长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向上能量。

在大师的引领下,学生们的科学兴趣进一步被点燃。

不仅如此,“基地”还突破传统框架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高校+科学院”式学习研究平台。“基地”以华理为中心,以中国科学院为合作平台,打通本硕、本博课程体系,注重数理基础,鼓励学科交叉,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个模式以“统一基础课、加强导论课、开放方向课”为原则,由高校完成基础课程教学,中科院化学所、有机所、药物所等完成开放方向课环节教学,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发展跨界选课和开展研究,实现学业有专。

“学习+学术”打造育人氛围

“随处可见讨论”的开放式学习氛围,鼓励着“基地”学生大胆探索前沿未知领域创造跨学科讨论研究的学术氛围。


课堂内,在“强化理论”的基础上,推进高阶性、前沿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建设,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全面推进项目式教学,倡导深度学习体验。课堂外,则搭建多元化学术活动平台,包括大学生创新活动、微演讲比赛、与大师面对面、与导师学术交流、化学大奖赛等,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关注前沿性科学问题,训练提升学生的观察、思辨及表达能力。

化学学院副院长徐首红教授介绍说,为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基地”建立了完备的进阶式科研能力训练框架,包括低年级的科学素养培养,到中年级科学研究方法培训以及高年级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大一开始进入课题组轮转,明确个人的研究兴趣和方向,确定学术导师后,跟随导师开展科研工作。

2021级学生刘孝艺大一时在詹望成老师课题组轮转,学习工业催化治理大气污染的相关内容,大一暑期则在贺晓鹏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第二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问与猜想”活动,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提出自己的猜想——一种可以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荧光探针。

在贺晓鹏指导下,刘孝艺学会了查阅文献、写论文以及选择探针。在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认识后,刘孝艺独立撰写了一篇文献综述。

“我写的是节能减排,查阅了目前CO?处理方法、排放情况,以及碳中和的相关文章,并学会把多种方法归类整理。”刘孝艺说,“其中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科研的艰辛及做事要选对方法。例如,写一篇文章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排版格式、表述逻辑等问题。”

根据“基地”实践训练安排,刘孝艺、向柯恒等人即将进入各自导师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在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访学和科学实践,并在大四时进入毕业课题组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会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投稿、完成毕业课题等学习任务。

相关文章

《数据与情报科学学报(英文)》:致力加深社会对科研生态的理解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集体事业。公众、科学家和政府都是科学事业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共同影响着科学能否有效地回应社会现实。例如,在流行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等社......

关于征集2024化学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的通知

各位会员: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征集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的通知》要求,中国化学会面向全体会员和化学工作者启动化学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的征集工作。有......

远程新能源中化学建投将共建绿色甲醇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1月28日,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与中化学建设投资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进行,双方将围绕甲醇产业、甲醇贸易、新能源及甲醇商用车推广、产业园区共建等领域进行战略合作,助力加快构建能源新发展新格局,增强......

事关学术自律自净,科技部等三部门发文

科技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促进科技类社会团体发挥学术自律自净作用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办督〔2023〕90号各科技类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

2023年学校供餐与学生健康国际研讨会在海口成功举办

在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中国疾控中心指导下,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联合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于2023年12月7日-8日在海口召开2023年学校供餐与学生......

巴西研究发现恒星化学成分与其行星间的相关性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

建强战略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人才引领驱动的关键是战略科技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

中山大学苏士成团队《Cell》发文导师宋尔卫院士之子竟是一作

颅内转移瘤(又称脑转移廇)系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转入颅内,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3.5%-10%,在全身其他癌症患者中,肿瘤发生脑转移的概率约为8%-10%。例如,在非小细胞肺癌当中,大约10......

五部门联合印发《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培养标准化人才队伍,近日,国家标准委、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五部门联合印发《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

46位拿到“新基石”连续5年2500万不看项目只看人

2023年10月30日,腾讯公司“10年100亿元资助基础研究”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第二期名单发布,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的46位科学家上榜,成为第二批“新基石研究员”。2023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