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8-15 18:12 原文链接: 《自然—医学》:白细胞利用“DNA弹弓”抵御细菌感染

美国和瑞士科学家近日研究揭示了嗜曙红细胞(eosinophil,白细胞的一种)帮助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机制。研究发现,嗜曙红细胞能被细菌激活,用类似“弹弓”的方式释放出线粒体DNA,创建成一张“网”捕获并杀死细菌。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

嗜曙红细胞仅占人体白细胞组成的1%-3%。此前,科学家已经知道它们有助于人体防御寄生虫,但对于其在免疫系统中的具体角色并不清楚。与其它种白细胞遍布全身不同,嗜曙红细胞只发现于消化道等特定区域。

之前的研究发现,在细菌感染时,嗜曙红细胞会分泌有毒颗粒蛋白,这些颗粒蛋白会杀死细菌。在最新的研究中,瑞士伯尔尼大学的Hans-Uwe Simon和美国犹他大学的Gerald J.Gleich及同事发现,当嗜曙红细胞受到细菌感染的刺激时,它们会如弹弓发射一般,快速分泌出线粒体DNA。线粒体DNA会绑定在颗粒蛋白上,形成一张能够捕获并杀死细菌的网。

不过,嗜曙红细胞释放的有毒蛋白并不总是对机体有益,它也会损伤附近的组织。比如某些种类的哮喘和克罗恩氏病就要归因于嗜曙红细胞。

研究人员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嗜曙红细胞“发射”线粒体DNA的机制,他们推测,这种机制可能依赖于储存的能量,与植物释放花粉的方式类似。Gleich说:“这是一个吸引人的发现,线粒体DNA被发射出细胞的时间要短于1秒,但我们并不清楚嗜曙红细胞怎样能够如此快速地弹射出线粒体DNA。”(科学网 梅进/编译)

(《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doi:10.1038/nm.1855,Shida Yousefi,Hans-Uwe Simon)

更多阅读(英文)

《自然—医学》发表论文摘要

相关文章

科学家展开细菌感染第一次全球评估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首次对细菌感染的致命性开展全球性评估后发现,细菌感染是全球第二大死因。2019年,这些细菌病原体导致全球770万人死亡,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3.6......

中国骨科专家团队提出对抗细菌感染等新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杨盛兵副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新的纳米生物材料GaMOF(即含镓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生物材料),负载抗生素形成纳米级药物胶囊,有望提高临床细菌感染治疗效果,并......

国际首例他们用光指挥斑马鱼的白细胞

未来,如果你生病了,除了吃药外,还有更多简单高效的治疗方式可选择,比如用光照一照身体就能远程遥控白细胞,从而主动调动身体的免疫能力。这并非科幻。我国科学家已实现了在活体上用光将白细胞变成“医学微机器人......

国际首例他们用光指挥斑马鱼的白细胞

未来,如果你生病了,除了吃药外,还有更多简单高效的治疗方式可选择,比如用光照一照身体就能远程遥控白细胞,从而主动调动身体的免疫能力。这并非科幻。我国科学家已实现了在活体上用光将白细胞变成“医学微机器人......

科学家开发出具有光热抗菌活性的可注射粘合剂

为促进细菌感染伤口的愈合,开发具有自愈能力、形状适应性强等特性的多功能可注射粘附水凝胶是路径之一。近日,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珊、徐安定、薛巍团队开发形成了一种可注射粘合剂——自修复多动态键交联水凝胶......

调控哮喘?新发现或能缓解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李斌课题组及瑞金医院时国朝课题组在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以Letter格式发表了题为“MG149inhibi......

探究多重响应分子荧光探针与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

当前,新型病原体的不断进化以及抗生素耐药性的广泛传播,使得细菌感染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人员已发现炎症反应,免疫激活等因素都参与了感染的发病。在感染相关的各种生物因子中,细菌诱导巨噬细......

血小板在应对机体肺部炎症上起到的作用

除了止血外,血小板还能积极参与到机体免疫细胞的招募和宿主机体的防御过程中去,但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其在解决机体炎性过程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是重症监护过程所面临的一种持续性挑战,在大......

TAS2R138在宿主防御细菌感染中的作用

苦味受体的主要功能是感知味道,但也可能具有其他功能,例如由于它们对异物的敏捷反应而检测病原生物。小鼠味觉受体2型成员138(TAS2R138)是G蛋白偶联苦味受体家族的成员,不仅存在于舌头和鼻腔,还广......

抗生素走下神坛,神经系统或成“秘密武器”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秘密武器”,但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逐渐走下了“神坛”,为此亟需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来应对细菌感染。近日,《PlosPathogens》杂志发表了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