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09 11:03 原文链接: 中国鱼化石首次揭示硬骨鱼纲的外骨骼腰带

  中国科学家在4月3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记述了两种早期鱼类的腰带,首次揭示了硬骨鱼纲的外骨骼腰带。该研究否定了硬骨鱼纲的腰带与肩带结构不同、不具有外骨骼成分的传统观点,为研究有颌类的早期分化并探讨腰带与肩带在发育上的同源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这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教授领导的研究群体在古生物学与演化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

  有颌脊椎动物包括硬骨鱼纲、软骨鱼纲及已灭绝的盾皮鱼纲和棘鱼纲共四大类群,它们的附肢,即偶鳍或由偶鳍演化而来的四肢通过带骨、肌肉、韧带等构造与脊柱连接,其中,身体前部的带骨为肩带,后部为腰带。支撑附肢的带骨是有颌类的典型特征,带骨在有颌类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与偶鳍和四肢的演化密切相关。鱼类有两对偶鳍,适于在水中游动,带骨的功能比较弱。鱼类演化到四足类,鳍退化,四肢出现,带骨的功能也逐渐增强。因此,长期以来带骨的结构与功能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譬如恐龙就是根据腰带的不同形态被划分为蜥臀类和鸟臀类,人类的直立行走也伴随着腰带结构的相应改变。

  一般认为,腰带与肩带为系列同源关系。然而,从现生硬骨鱼纲(包括辐鳍鱼类、肺鱼类、空棘鱼类以及所有陆地脊椎动物)的发育上看,肩带是复合来源,既有来源于内骨骼的肩胛乌喙骨,也有来源于外骨骼的匙骨、锁骨等。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硬骨鱼纲的腰带无一例外都是内骨骼来源,没有外骨骼成分的加入。这种差异反映了具有系列同源关系的两组构造遵循着不同的演化路线,那么它们是从演化树的哪个节点开始分道扬镳的呢?这一问题仅凭对现生生物的研究已无法回答。迄今为止,腰带外骨骼已在某些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化石中发现。其中,盾皮鱼类的腰带外骨骼与肩带外骨骼非常相像,为一块或多块大骨片,而棘鱼类的则为典型的棘刺。不过,根据这些零星的外类群化石记录很难推测硬骨鱼纲腰带的来源。早期硬骨鱼类腰带结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相关问题的探讨。

  中国近年来一系列化石发现(如斑鳞鱼、无孔鱼、蝶柱鱼、鬼鱼等)为研究硬骨鱼纲起源与早期演化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揭示早期硬骨鱼类腰带的结构,朱敏等对鬼鱼和斑鳞鱼材料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多次开展新的野外发掘。他们于2010年发现了一件保存完好的鬼鱼新标本,该标本虽然头部缺失,但是头后部分保存十分精美。新标本的肩带保存了两侧的匙骨、锁骨以及一件菱形的间锁骨。与斑鳞鱼相同,鬼鱼发育的肩胛乌喙骨紧附于匙骨内侧面。引人注目的是,鬼鱼新标本上具有一件腹视的右侧腰带外骨骼,呈自然状态保存,该骨片上有一向后腹方延伸的棘刺,位于第二背鳍棘的腹侧。对鬼鱼正型标本(2009年发现)重新检查后,朱敏等发现正型标本上也保存了一件位于相似位置的左侧腰带外骨骼,结构与新标本相同。对鬼鱼腰带外骨骼进行的复原显示其腰带具有三块外骨骼,即一对腰带侧片和一块腰带间片。基于对鬼鱼腰带外骨骼的认识,朱敏等对斑鳞鱼头后骨骼进行了重新整理,结果发现了与鬼鱼腰带外骨骼相似的骨片,并且内侧与其愈合的内骨骼上还具有与肩带相似的复基鳍关节。这表明斑鳞鱼的腰带与肩带结构相似,也说明鬼鱼的腰带很可能同样具有复基鳍关节。作为首批保存了腰带外骨骼的硬骨鱼类化石记录,鬼鱼和斑鳞鱼揭示了出乎预料的腰带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指示鬼鱼与斑鳞鱼腰带的整体结构与一些盾皮鱼类相近。

  朱敏等对鬼鱼和斑鳞鱼的腰带及之前对肩带的报道,揭示了早期硬骨鱼类的腰带和肩带结构相似,都具有与内骨骼愈合的外骨骼骨片、棘刺和复基鳍关节,改变了硬骨鱼纲腰带不具有外骨骼的传统观点。

  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

  

梦幻鬼鱼最新的生态复原图(绘图:Brain Choo)

  

梦幻鬼鱼新标本(供图:朱敏)

  

梦幻鬼鱼正型标本腰带部分的重新解释(供图:朱敏,Brain Choo)

  

斑鳞鱼的两件腰带标本(供图:朱敏)

相关文章

3.19亿年化石保存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

近日,科学家通过扫描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发现了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完整大脑。该大脑及其脑神经约1英寸长,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蓝鳃鱼。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这项最新发现,为摸清当今主要鱼类“鳍鱼”的神经解剖和早......

3亿年前鱼化石中发现最早脊椎动物大脑

一个多世纪前,一块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在英国一煤矿中被发现。它的头骨显微CT扫描图表明,这是迄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据扫描,该大脑及其脑神经大约有2.5厘米长,属于已经灭绝的早期辐鳍......

3亿年前鱼化石中发现最早脊椎动物大脑

一个多世纪前,一块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在英国一煤矿中被发现。它的头骨显微CT扫描图表明,这是迄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据扫描,该大脑及其脑神经大约有2.5厘米长,属于已经灭绝的早期辐鳍......

海马“脾脏丢失”与“雄性怀孕”演化机制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林强研究员团队取得了“基因单个位点敲除导致整个动物器官丢失”的创新性研究进展,揭示了海马基因tlx1的特异性位点突变(tlx1A208T)调控......

研究称脊椎动物声音通讯或起源于4.07亿年前

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孙自法)包括人在内的脊椎动物使用声音通讯从何而来?一项国际最新研究称,这可能起源于4.07亿年前的共同祖先。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演化研究论......

新研究实现脊椎动物基因组复制的可视化分析

近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卢建国团队成功构建脊椎动物基因组复制数据库DupScan和一站式分析平台,实现了脊椎动物基因组复制的的可视化分析。相关研究发表于NucleicAcidsResearch......

研究揭示海洋鱼类的恒温演化与环境适应机制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员林强团队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大志团队等合作完成的海洋鱼类恒温与环境适应机制解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发表在T......

揭示太平洋岩鱼为何能活200多年?

近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家对生活在太平洋沿岸水域的近三分之二岩鱼物种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并揭示了导致它们寿命大相径庭的一些基因差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科学》。太平洋岩鱼是生活在从阿拉斯加到加......

研究阐述V(D)J重排中RAG细胞周期性调控的分子机理

脊椎动物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会通过V(D)J重排产生多样化的细胞表面受体来识别外来抗原,参与机体的适应性免疫过程。这些在基因组上串联分布的V、D、J片段两端带有重组信号序列(Recom......

科学家发现脊椎动物胚胎中最早的的免疫反应

脊椎动物的胚胎在形成初期十分脆弱,快速的细胞分裂和环境压力使它们容易发生细胞增殖错乱和凋亡,从而导致胚胎干细胞的死亡,这也被认为是早期胚胎发育失败(不育、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缺乏专门免疫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