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鱼化石首次揭示硬骨鱼纲的外骨骼腰带

中国科学家在4月3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记述了两种早期鱼类的腰带,首次揭示了硬骨鱼纲的外骨骼腰带。该研究否定了硬骨鱼纲的腰带与肩带结构不同、不具有外骨骼成分的传统观点,为研究有颌类的早期分化并探讨腰带与肩带在发育上的同源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这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教授领导的研究群体在古生物学与演化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 有颌脊椎动物包括硬骨鱼纲、软骨鱼纲及已灭绝的盾皮鱼纲和棘鱼纲共四大类群,它们的附肢,即偶鳍或由偶鳍演化而来的四肢通过带骨、肌肉、韧带等构造与脊柱连接,其中,身体前部的带骨为肩带,后部为腰带。支撑附肢的带骨是有颌类的典型特征,带骨在有颌类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与偶鳍和四肢的演化密切相关。鱼类有两对偶鳍,适于在水中游动,带骨的功能比较弱。鱼类演化到四足类,鳍退化,四肢出现,带骨的功能也逐渐增强。因此,长期以来带骨的结构与功能是学术界关......阅读全文

古脊椎所等古老鱼类化石研究揭开有颌脊椎动物演化史

  从大白鲨到人类,长着上下嘴巴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有颌类,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7%。有颌类包括四大类群:盾皮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其中前两个纲业已全部灭绝。搞清楚这些大支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弄清作为陆生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直系祖先的硬骨鱼类的起源,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共同祖先的特征组

中国学者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进入九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首次发现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昼夜温度逐年变化对于植物生长和碳循环的影响,以及多项基因组测序研究新成果。   首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

云南孔骨鱼化石:肉鳍鱼类起源中国说再获验证

最早的现代型空棘鱼——云南孔骨鱼复原图Brian Choo绘  作为肉鳍鱼类的一支,空棘鱼与陆生脊椎动物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在四足动物起源研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等人,在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层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空棘鱼化石——云南

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初始全颌鱼化石

经过扫描获取数据获得的还原图片与古鱼化石对比(9月24日摄)。   《自然》杂志9月25日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及其团队的新发现进行在线报道,朱敏和他领导的国际古生物学家团队在早期脊椎动物演化方面取得进展,新发现将填补盾皮鱼纲和硬骨鱼纲两大类群之间的“缺失环节”。   朱敏等

同期Science发表三篇中国学者成果

  最新一期(10月20日)Science杂志公布了三项中国学者的最新成果:首次解析了生物最古老的光受体之一——隐花色素的工作机制、揭秘脊椎动物颌演化之路,以及2型Ryanodine受体RyR2门控机制的结构基础。  首先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解析了生物最古老的光受体之一——隐花色素的工作机

朱敏研究员Science解析下巴从何而来

  我们的下巴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细思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每个人的下巴都不一样,在最新的一项报道中,来自中国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将下巴的来源追溯到了灭绝的鱼类下颌上,这扫除了科学界在脊椎动物颌演化认识上一个大的盲区。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

使用高精度三维打印技术探索4亿年前脊椎动物颌部演化

  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几次飞跃之一,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是身披大块膜质骨片的盾皮鱼类。过去曾经认为,盾皮鱼类只是有颌脊椎动物一个特化的旁支,已经在距今3.65亿年的泥盆纪末全部绝灭。但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所有其他有颌脊椎动物类群均由盾皮鱼类的一个早期支系演化而来。因此,盾皮鱼下属各支

研究揭示早志留世软骨鱼类新进展

  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近60余年来,全球志留纪鱼类化石的连续发现已使人们能够将“鱼类时代”推前至志留纪。化石记录表明,志留纪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无颌类已相当繁盛,有颌类所有重要类群如盾皮鱼纲、棘鱼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皆已出现并逐渐得到发展。志留纪鱼类化石不

人的相貌是怎样形成的?

  人的相貌源自父母,而女儿的相貌更像父亲,儿子的相貌更像母亲。但是,这也不能深入解释,一个人的相貌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决定相貌相貌,最直接的来源是父母的遗传  相貌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或脸部形态。既然相貌是父母给的,那就一定与遗传有关,因此可以说基因决定相貌,确切地说,是父母的基因决定一个

10月10日《自然》杂志精选

  热带将首先遭受气候变化   造成的影响   对变暖的预测现在是气候模拟工作中的一项固定内容。Camilo Mora等人将这些模拟结果综合起来估计目前正在发生当中的变暖什么时候会超过历史气候可变性的边界。根据有关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假设,这种情况将会在 21世纪中期到后期的某个时候发生。

10月10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热带将首先遭受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   对变暖的预测现在是气候模拟工作中的一项固定内容。Camilo Mora等人将这些模拟结果综合起来估计目前正在发生当中的变暖什么时候会超过历史气候可变性的边界。根据有关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假设,这种情况将会在 21世纪中期到后期的某个时候发生。这一标志

盔甲鱼类研究佐证了发育生物学有关颌起源的假说

  颌的起源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一次非常关键和最具革命性的演化事件。根据七鳃鳗和有颌类头部发育遗传学的对比研究,科学家了提出了颌演化异位理论的假说,即颌的起源,是在上皮-外胚层间质细胞相互作用中,由于口腔发育调控基因的异位表达所导致的一次演化上的创新,认为无颌类鼻垂体复合体的分裂是颌发育的最根本的先决

弥曼鱼再研究为解开辐鳍鱼类起源之谜提供新证据

  5月19日,《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卢静等与英国牛津大学同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扫描技术,他们对4.1亿年前的晨晓弥曼鱼脑颅结构进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弥曼鱼内颅具有典型的辐鳍鱼类特征,如侧颅管与喷水管,为解开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中国新疆三叠纪阜康鱼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8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与来自英国和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新疆三叠纪斯堪尼亚鱼目阜康鱼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科研团队运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揭示出阜康鱼头骨内部的一些解剖学特征与多鳍鱼类似,并

张弥曼: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傻瓜”

   ▲张弥曼(右一)在向学生介绍研究内容。(2018年摄)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牺牲的。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工作都抱着一颗‘公心’。”在张弥曼看来,古生物 学的“公心”就是“不到死也要抱着化石不撒手”  3月22日,自嘲为“傻瓜”的张弥曼在巴黎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物理与材料学领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张余洋、丁洪及高鸿钧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鲤形目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取得新进展

  鲤形目隶属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有约4200个物种,是现存淡水鱼类最大的一目,占中国淡水鱼类的80%。鲤形目包括主要食用经济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团头鲂、泥鳅等,也包括风靡世界的高档观赏鱼——锦鲤等。鲤形目一直是动物系统学研究的重点,在国内国际备受关注。我国有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通讯》  用咖啡叫醒遗传回路  近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一项小鼠糖尿病模型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咖啡中的咖啡因激活一种合成遗传回路,用以调节血糖水平。  II型糖尿病影响着全球逾4亿人口,带来了大量医疗成本。成功的健康管理能够监测进食后的血糖上升情况,并做出响应。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张弥曼院士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新近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院士系浙江嵊县(今嵊州)人,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系统动物学家。她于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历

古脊椎所揭示罗平强壮鱼关键头骨特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以2.44亿年前罗平强壮鱼为代表综合研究全骨鱼类的早期演化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6月24日在美国学术期刊PeerJ 上发表。在这篇长达33页的论文中(另有38页的附件文档),徐光辉详细描述了罗平强壮鱼的骨骼形态,揭示了全骨鱼类一些具有重要进化意义的头

古脊椎所发现颈椎关节面发生前后倒转的反鸟类

  4月13日出版的国际刊物《古脊椎动物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敏与周忠和关于早期鸟类的研究成果。他们对首次发现的吃鱼的反鸟进行了形态学和系统发育的研究,为反鸟类早期演化的多样性,特别是椎体间的关节方式

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西藏始攀鲈化石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苏涛分别结束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这两位年轻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2016年最受全球媒体关注的100篇论文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统计了过去一年中发布的270万篇学术论文,整理并公布了2016年的论文Altmetric指数百强榜单,列出了那些在社会公共领域引起最强烈关注或讨论的科学研究。其中有第一篇由美国现任总统发表的医保评估报告,有引力波与比邻星B这样的重大天文学发现,有最早的生

中国科学家应邀赴瑞典皇家科学院作报告

  近日,应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在斯德哥尔摩作了题为《中国远古鱼类揭示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阿特迪讲座。   朱敏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南方志留纪—早泥盆世发现的系列鱼类化石,近些年,这一系列发现成果揭示了脊椎动物演化主线上颌起源、硬骨鱼类起源及硬骨鱼

研究佐证了发育生物学有关颌起源的假说

  颌的起源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一次非常关键和最具革命性的演化事件。根据七鳃鳗和有颌类头部发育遗传学的对比研究,科学家了提出了颌演化异位理论的假说,即颌的起源,是在上皮-外胚层间质细胞相互作用中,由于口腔发育调控基因的异位表达所导致的一次演化上的创新,认为无颌类鼻垂体复合体的分裂是颌发育的最根本的先决

我国科学家完成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孙效文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哈佛大学、奥本大学等单位组建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完成了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在国际上首个完成全面解析的异源四倍体硬骨鱼类基因组图谱。该研究成果于9月21日在国际生物学权威期刊《自然—

南京古生物所荣获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月26日,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迪颖等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中生代中晚期道虎沟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中的昆虫化石》荣获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始于本世纪初,至2012年底共完成SCI论文60余篇(获奖人为第一作者或

研究发现骨折的白垩纪蜥蜴化石

  2月28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布,他们在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地区发现了一件来自早白垩世的矢部龙化石,其左腿存在明显的骨折现象。这对理解热河生物群中较大型蜥蜴的行为学有重要意义,亦增加了脊椎动物的古病理学实例,并有助于重建热河生物群的生态系统。研究论文发表于《历史生物学》上。  此次研究的蜥蜴化

中科院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处的研究人员在云南地区发现了距今4.09亿年的基干四足动物化石,填补了基干四足动物早期化石记录的空白,将四足动物支系的演化历史前推了1千万年,为了纪念我国泥盆纪脊椎动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先生,这一化石被命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