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2001年2月,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发布首张人类基因组图谱。

  这是人类生命科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20年来,曾作为单一学科独立发展的生命科学迎来多学科交叉融合、新技术前沿汇聚的“大科学”时代。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于军指出,尤其是基因组学的兴起,不仅催生出生物信息学和合成生物学等交叉学科,也延展出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各种“组学”,进一步“孵化”出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生物医学领域,为全球人类健康带来期待。


  “匀”到1%

  1990年10月,在美国科学家的推动下,与“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齐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作为促成我国参与该计划的第一代基因组科学家,于军回忆:“‘人类基因组计划’一直伴随我的科学生涯,它的思想酝酿过程、技术准备阶段、高速实施过程、后续的‘卫星计划’等学科动向等,成了我的呼吸和生命。”

  1993年,受“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和设计者之一、基因组学家Maynard V.Olson的邀请,博士毕业后在纽约大学任教的于军加入其实验室,开始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实验工作。

  当时,除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积极参与了这一计划。其中,英国承担了了人类基因组最大的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测序,法国科学家则通过电视演讲,“众筹”经费。

  中国科学家要如何参与,成为于军心中长久思索的问题。“老师一直支持我把所学的东西带回中国,在他的心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造福全人类,让科学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亮点也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于军告诉《中国科学报》。

2015年,于军(右)邀请Maynard V.Olson来中国科学院访问时留影

  1998年,于军回到中国科学院,参与组建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的前身“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

  同年,在于军、杨焕明和汪建等科学家的努力协调下,中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分配完的任务中“匀”到1%的工作,即3号染色体短臂末端的3000万个碱基对测序任务。

  至此,中国成为参加这一计划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奏响大科学序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2003年)”的实施为生命科学提供了“大科学”方案。

  事实上,在此之前美国“向癌症开战”计划已奏响“大科学”时代的前奏。于军介绍:“这一项目目标明确、管理有序,各参与者信息共享、积极合作,已经呈现出典型的大科学计划的运作方式,唯独缺少一个可以完成的具体目标。”

  正是“测定一个人的基因组”的具体目标和被称为“百慕大原则”的开放合作精神,使“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空前成功。“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表明,面对复杂的生命现象以及来自新技术的挑战,人类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努力。”于军强调。

  人类基因组中蕴含信息量之“大”也直接催生出生命科学的“大科学”时代。

  要解析人体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DNA)序列,规模化、高速度的解析技术成为“刚需”。“1984年我刚到美国时,解读2000个碱基对就需要近一年;两年后,一年就可以测2万个碱基对了。”于军说。

  1993年,自动化基因测序仪诞生,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进入实质性的运作阶段。2001年,汇编软件的优化让数据统一成为可能,人类基因组图谱框架逐渐清晰。2003年,测序工作正式完成,人类基因图谱诞生。

  随后,信息和计算机科学逐渐成为从海量信息中挖掘生物信息的重要手段,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学科方向——基因组学。

  在专家们看来,基因组学的发展形成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范式。近日,在《科学》为纪念人类基因图谱诞生20周年出版的特刊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史专业副教授Hallam Stevens写道:“算法的生物学意义释放确立起了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新范式。”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算法不断为生命科学注入新的驱动力,极大提升了科学家对生命现象和疾病发展的认识。2020年底,谷歌公司的AlphaFold精准预测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被称为一项“划时代的进步”。

  精准医学是“续集”

  “基因组具有统一性和特殊性。统一性指的是每个生命都有特定的基因组;特殊性指的是每个生命都有唯一的基因组。”于军指出。

  前不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青年教师、病原生物学研究者计永胜受《科学》邀请,参与了一项全球DNA测序活动,获得了自己的全基因组信息。对此,他深有感触:“后基因组计划时代,随着测序成本降低和算法改进,普通人的基因组测序也变得容易。”

  在于军看来,基于个体基因组研究的精准医学是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续集”,有望为人类生命与健康保障事业带来实质性福祉。“通过运用每个人在医保体系中积累的临床与健康大数据,对个人基因组的比较分析将成为可能。只要我们获得每个人的基因组序列就可以预测其罹患疾病的可能性,也可以通过个体对于药物的敏感性来指导个性化用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表示。

  2011年,美国科学界发出“迈向精准医学”倡议,随后精准医学计划相继在多国启动,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第二个转折点。专家认为,正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Renato Dulbecco曾在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前指出“测定人类基因组将是癌症研究的一个转折点”,第二个转折点的标志便是测定每个人的基因组。

  于军呼吁,我国应尽快启动已酝酿多年的精准医学计划。“我们应加快基因组学相关学科建设,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财政投入,尽快让基因组技术为促进全民健康服务,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相关文章

深脑刺激图谱有助改进神经疾病疗法

《自然·神经科学》23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使用脑深部电刺激(DBS)绘制功能失调的脑环路图谱,将有助于改进特定神经疾病的疗法。研究结果有助于引领人们认识导致这类疾病的脑环路,从而推动发现进一......

构建水稻基因组倒位变异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稻群体水平倒位变异图谱,并挖掘获得了新的水稻耐热优异等位基因,该研究对水稻育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

迈向CRISPR2.0,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方兴未艾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本月稍早时间宣布,批准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镰状细胞贫血病患者。这是FDA批准的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而11......

成年人类乳腺组织中上皮和非上皮细胞类型的认识

成年人类乳腺组织主要由错综复杂的上皮导管和小叶组成,它们被嵌入在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中。过去研究大多集中在上皮组织,非上皮细胞仍未得到充分研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团队绘制成年人类乳腺细胞......

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发布

由86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人类大脑,就像一座结构精巧的迷宫。为了绘制出这座迷宫的地图,脑科学家们将目光聚焦在猕猴——这种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模式动物上,它的大脑包含超过60亿个神经元。7月12日23时,......

研究人员绘制出线虫禁食及过饱条件下精准氧化还原图谱

细胞氧化还原调控广泛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及细胞代谢过程。饮食限制可改善健康和生存状况,而在不同饮食条件下,氧化还原平衡在不同细胞器和不同组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尚不清楚,导致代谢的氧化还原调控机制不明。因此,......

迄今最大正常乳腺细胞图谱绘成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历时7年,绘制出了迄今最大、最全面的正常乳腺细胞的图谱,为乳腺生物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有助确定乳腺癌等疾病的治疗靶点。相......

迄今最大正常乳腺细胞图谱绘成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历时7年,绘制出了迄今最大、最全面的正常乳腺细胞的图谱,为乳腺生物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有助确定乳腺癌等疾病的治疗靶点。相......

中国学者绘制线虫禁食及过饱条件下精准氧化还原图谱

不同饮食条件能通过影响氧化还原平衡,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及细胞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健康状况。因此探索不同饮食条件下的精确氧化还原图谱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课题组与华东理工大学......

《自然》发表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26家单位联合研究

近日,复旦大学、西安交大、中国医学科学院等26家单位联合发布了中国人群泛基因组联盟(CPC)一期研究进展。6月14日,相关成果以《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