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23 08:46 原文链接: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仍需落到实处

樊秀娣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李旭超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眼下,说到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时常会被提起。但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算做到位等问题,很多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并不很明了。

事实上,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并提出国际高等教育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

此概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内涵明确——

一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不能仅强调供给方的想法,而应多考虑需求方的态度。二是要让学生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这里的参与并非让学生简单地参与评教,或按照学生喜好改造课程,而是让学生以主角身份全程参与教育改革,包括教学活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学校行政管理、学校文化乃至社会环境的参与权力。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弱化学校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以为学生提供资源的载体状态存在,在各式资源的运用方面给予学生最大自主权,为学生尽可能提供资源并尊重学生选择与个人意愿。

对照上述要求,我们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批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鉴于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我们以课程为例,说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一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的余地较少。客观上,由于国内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多、课时量也多,且难以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培养方案,学生必须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才能通过选修形式发展兴趣爱好。而等到学生把这些必修课程修完,已很少有余力发展兴趣爱好了。

二是学生可以自己决定的课程作业内容较少。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理工专业,虽然为了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很多课程作业采取了小组项目等形式,但由于作业的命题等先由老师提出,再由学生分工协作完成,这就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任务,不能从自身的智能优势和爱好出发进行探究。

三是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形式较少。目前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大多以分数形式出现,一般结合作业分数和考试分数进行加权评定得出。为了便于打分,尽管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多元,课程作业和考试形式往往还是单一的文字表达,评价主体也是单一的学校教师。学生个体的特长、爱好等没能得到充分展现。

在笔者看来,“以学生为中心”,本质上就是要把学生的诉求和利益放在核心位置,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性与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第一,引导学生按照自身兴趣选择发展方向。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知识量激增,使学科高度分化和综合。高校学科专业是“大口径”方向,而学生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专注“小口径”方向发展,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及专业领域高精尖人才的最佳途径。

学生对专业学习越深入,就越会感知到自己对某个“小口径”学科方向的偏好,这种偏好相当宝贵。学生个体的智能结构也各有侧重。例如,有的学生喜欢钻研理论演算,但不擅长动手实操,有的学生则擅长实践操作,但不擅长理论记忆和文字表达。总之,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以便在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上深耕直至开花、结果。

第二,鼓励学生参与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校要允许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学业、职业目标的设计,以便行动跟上。

首先,学校可根据学生发展意向,为其推荐职业规划。比如,建议喜欢理论研究的学生在学术方面发展;鼓励喜欢实操的学生在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发展。同时,学校要告知学生不同发展方向所需的智能结构和素质要求等。

其次,学校要允许学生与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其课程学习计划,这是决定学生能走多远的关键。要让学生合理、合法地选择校内外课程,甚至国外大学的课程。这对国内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将是极大的考验,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环节。

最后,学校应充分利用手中资源,打造一个由共同兴趣的同龄人、校友、导师和潜在雇主组成的专业社区,为学生提供在社区中进行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进而帮助学生不断明晰自己的未来目标和行动措施。

第三,尽可能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所需的培养资源。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能为学生提供成才所需的教育支持,这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行动起来。比如,“以学生为中心”会对教师指导学生提出新要求,促使教师重新分配时间和精力,需要高校从制度文化层面重新衡量教师成功的标准,明确教师的激励机制。

此外,学校还可以吸纳行业人员与教师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利用行业人员对于企业实际技术标准、落地产品要求、对应案例、实地生产环境等方面的了解,对教学设施、教学平台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共同构建行业认可的社会化高等教育体系。同时,学校还应当积极为学生与校外实习等项目牵线搭桥。

(本文系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工科教育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仍需落到实处

樊秀娣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李旭超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眼下,说到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时常会被提起。但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是什么、怎样......

2024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大会在杭州举行

4月20日,由浙江省教育厅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2024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大会”在杭州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数智教育引领未来”,来自全国近千所......

东南大学与通鼎教育发展基金签约

4月3日下午,东南大学通鼎教育发展基金捐赠签约仪式暨至善教育贡献奖颁发仪式在九龙湖校区举行。通鼎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慧芳,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副校长黄大卫出席仪式。左惟对通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小平......

2024年度社会领域重大课题委托研究征集公告

为进一步深化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完善政策研究体系,增强政策研判能力,为制定实施重大政策提供有益支撑,现对2024年度社会领域重大课题项目,向社会公开征集研究单位。具体事项公告如下。一、研究题目及要点......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辞世,享年73岁

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钟秉林于2024年4月7日辞世,享年73岁。钟秉林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担任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研讨会举行

3月28日,“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创智组织管理数字技术研究院协办,来自教育界、企业届和专家学者近200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北京大学未来......

教育部公布本科新增24种新专业,释放了哪些信号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其中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等24种新专业正式......

教育部:加强师德监管,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

记者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获悉,2024年将深化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开展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学习教育。加强师德监管,强化底线管控和责任传导,落实师德违规惩处、警示教育、通报曝光等相关制度。教育部将扩大“国优......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性支撑作用

“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人。”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在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组织地协调教学和科研等......

陕西师范大学助力边疆教育质量提高

“这里的小学生从小就明白他们是守边人的孩子,有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能够深刻体会什么是家、什么是国、什么是和平。”在距离国境线仅有400米的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边境完全小学,副校长刘金奋指着教室后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