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08 11:55 原文链接: 全球冰川融化后果:海平面上升66米中国几被淹没

  据参考消息报道,英国《每日邮报》网站认为,全球冰川融化后果可怕,将造成海平面上升66米,中国几近被淹没。

  你住的房子会在水下吗?可怕的地图显示出如果全世界的冰川都融化后的情景。

  南北极周围的冰原占地球总面积的10%,据信地球上有2085万立方公里的冰,如果这些冰全都融化会发生什么?

  《国家地理》杂志制作了一系列互动地图,显示地球上的冰全部融化并流入海洋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66米,吞没城市甚至是国家,彻底改变各大洲和海岸线的外观。

  科学家认为,需要大约5000年的时间,气温才能上升到足够高的水平,让地球上的所有冰都融化,但他们声称,这一过程已经开始。

  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数据,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报告显示地球温度已经上升了大约0.5摄氏度,这已经导致海平面升高0.18米左右。

  《国家地理》解释道:“如果我们燃烧地球上的所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气中的碳含量会增加5万亿吨左右,那么地球平均气温可能达到26.7摄氏度,而不是目前的14.4摄氏度。”

  这会使地球上的冰在3400万年的时间里首次全部融化。

  如果发生这种情景,美国的全部大西洋海岸都会消失,佛罗里达和墨西哥湾海岸地区将不复存在。位于旧金山的山丘会成为岛屿,圣迭戈会永远消失。

  在东半球,中国和孟加拉国的大部分地区都会被淹没,根据目前的人口水平,7.6亿人将丧生。印度的海岸线也会缩短。

  在南美,亚马孙平原和巴拉圭河流域都会成为大西洋的海湾。唯一不会被淹没的地区是加勒比沿岸和中美洲的山脉地区。

  在非洲,埃及的亚历山大和开罗都会被淹。《国家地理》还认为,地球气温不断上升“可能使非洲大部分地区不适宜居住”。

相关文章

三亚湾入海排污口核查

进入海南省三亚市的那一瞬间,闷热潮湿气息扑面而来。作为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三亚市气温高,紫外线超强。7月14日上午8:00,室外温度33℃。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及其生态环境监......

观察发现格陵兰岛佩特曼冰川出现快速退缩

佩特曼冰川是格陵兰岛最大的海洋终结性冰川之一。与大多数向海洋排放冰块的冰川一样,佩特曼冰川也会周期性地释放出大冰山。但是,与海洋的接触也意味着变暖的海水一直在从下面融化冰川的冰,这对海平面上升有影响。......

稳定的冰川现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退缩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格陵兰岛的一个曾经高度稳定的冰川现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缩,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温度上升的影响。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从2018年到2021年,格陵兰岛......

全球有1500万人受冰川洪水威胁

全世界有1500万人面临冰川湖引发洪水的威胁,其中仅4个国家就占了一半以上的风险。近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对冰川湖溃决洪水风险最大的地区进行了首次全球评估,并确定了优先缓解风险的......

2100年,全球2/3冰川可能消失

 图片来源:unsplash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对本世纪不同排放场景下的冰川质量损失进行了新的预测。相关研究1月5日发表于《科学》。研究表明,根据当今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本世纪全球可能损......

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冰川抗性基因分布特征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resistancegenes,简称抗性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消融,冰川环境中存留的耐药菌......

森林野火频发或加剧喜马拉雅山冰川不稳定性

我国科研人员近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Geoscience)的一项最新成果表明,近期森林火灾等野火频发可能会加剧喜马拉雅山冰川的不稳定性。卫星资料显示,喜马拉雅山地区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

众多标志性世界遗产地冰川将在2050年前消失

11月4日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地时间3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世界遗产地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其中三分之一将在2050年前消失。这将是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COP27)面临的一项主要挑战。据介绍,......

世界第四大冰川湖水突然被排尽?科学家悟了

2020年世界上第四大冰川湖突然向外排水时,只有GRACE卫星在观察。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这一事件,并研究了其来源,即湖泊出口附近的一个沉积物凸起的坍塌。冰川湖是在退去的冰川的融水被同一或另......

初步评估泸定地震海螺沟冰崩致灾可能性较小

中新网成都9月11日电(记者贺劭清)“被直升机营救前,我们在贡嘎山上的科研人员拍下了海螺沟冰川冰瀑布发生冰崩的场景。”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刘巧11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