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01 10:09 原文链接: 冰城哈尔滨热议节能减排

  2009年12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冰城举办,银装素裹的冰城不仅迎来了国内外的客人,更迎来了一个热点话题——“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


  ■哥本哈根大会怎么看?

  由于前来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中有人刚刚从哥本哈根归来,因此,他们对气候大会的解读备受关注。

  众所周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会前被悲情地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会议结果却引来许多质疑。

  尽管如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法务部部长高风在论坛发言中还是对哥本哈根的成果给出了积极的评价。他说,“根据‘巴厘路线图’和《哥本哈根协议》,国际社会将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谈判制定一个全球各国共同采取行动的全新的体制。”因此,哥本哈根大会可以看作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认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讨论的议题有很多,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是两大议题,即有关《京都议定书》的存废和提升实施公约义务的谈判,虽然结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这次会议推动了多国国家领导人更加关注气候问题;其次,对于推动树立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这也是一个走向低碳经济的动员会。”


  ■中国节能减排怎么办?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节能减排不是口号,而是实践,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被看作是“三足鼎立”的推动力量。

  抛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话题不谈,其实,中国一直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中共十七大把节能减排工作确立为国家战略目标,明确发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近年来,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现在,中国政府更提出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宏伟目标。

  但节能减排并不是只靠政府去做,各种社会力量在这项工作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何种作用?也是论坛代表和专家学者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说,“企业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体,这也决定了企业是循环技术、低碳技术和生态技术等方面应用的主体,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实践者。”由于很多新兴绿色技术尚处在研发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远没有传统技术那样大,有的方面甚至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中国在绿色技术前沿的竞争中依然存在抢占制高点的潜力。刘燕华表示,科技部也将多个方面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的建设,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除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意识的形成,到关灯、关空调的管理节能,再到改换节电器的技术节能,被视为节能减排的重要实践者的公众,其广泛参与的行动正在步入新阶段。正如成思危所说,“在当前实际生活中,忽视环境保护,忽视节约资源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要形成一股道德的力量,才能够真正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在这个方面,除了政府和市场以外,我们要重视各种群众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以此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


  ■低碳经济呼唤低碳生活

  一方面,发展中的中国尚处在工业化阶段,另一方面,“低碳经济”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次论坛有一个细节备受关注:论坛为大家准备的会议记录笔并不是往常的签字笔或者普通铅笔,而是一支由哈尔滨本地企业利用废报纸生产的环保铅笔,既实用又美观。这是主办方对“低碳生活”的一次成功实践。

  事实上,节能减排、加强低碳经济力度,首当其冲是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指出,在中国,经济能力前100强的城市所排出的温室气体大概是整个温室气体总量的一半。现在大家都知道,要想搞低碳经济,基本上要在3个部门进行,即工业部门、交通部门和建筑部门。这三者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整个经济体系当中占80%到85%。

  然而,“低碳”命题并不仅仅指向生产领域,同样指向人们的生活领域。

  “低碳经济不仅仅会改变我们的能源结构和产品结构,更要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现在有一句话叫‘今天你低碳了吗?’这就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上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成思危在论坛主旨发言中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中心主任潘家华认为,节能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现在很多广告宣传尊贵奢华,这绝不是低碳生活方式。每个消费者要做相应的努力,帮助中国走向低碳经济。

相关文章

国家气候中心:11月江南华南西南等地降水持续偏少

中国气象局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介绍10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11月气候趋势预测和气象服务提示。首先是10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及主要气候事件。肖潺介绍,10月我国气候总体呈暖干特......

气候变化可能引发刚果泥炭地释放数十亿吨碳

新研究发现泥炭地脆弱易受干旱影响随着泥炭地干燥,泥炭分解并释放二氧化碳,加速全球变暖研究表明,这一过程在泥炭地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一次——并且可能再次发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由于数千年前......

联合国敲响“气候灾难”警钟

联合国警告说,地球正走向“气候灾难”。2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报告称,最新数据表明,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4至2.6℃。报告显示,自2021年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二〇二二年度报告》发布

在10月27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生态环境部表明了中方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公约》和COP27)的基本立......

青藏高原典型气候区中尺度湖泊月变化特征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74.shtm青藏高原湖泊众多,被称为“亚洲水塔”,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湖泊......

野火烧不尽,“沙尘”生又生

近年来,全球诸多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野火,对全球气候和生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最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研究员俞妍与合作者考察了全球逾15万次大面积、持续性的野火事件,发现其中逾90%的事件......

11世纪中国人最早认识到气候变化

10月8日,科学传播者SimonClark在英国伦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1世纪一位名叫沈括的中国科学家是第一个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人。Clark说,天气和气候科学史主要以欧洲为中心。因此,在撰写今年早些......

“冷冬”还是“暖冬”?拉尼娜事件仍在持续

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电(韦香惠)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进一步持续,预计延续到2022/2023年冬季。对于今年是“冷冬”还是“暖......

拉尼娜事件仍将持续或影响我国冬季气候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进一步持续,预计会延续到2022/2023年冬季。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的现象,通过大气环流影响全球气候。1951年至今发生了15次......

大气所东亚夏季风撤退的气候态特征分析研究获进展

东亚夏季风主要受到海陆热力差异的驱动,表现为较强的南风和充沛的降水。每年东亚夏季风建立和撤退的时间不同,造成雨季持续时间不同,对东亚地区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与东亚夏季风建立相比,较少研究关注东亚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