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27 14:01 原文链接: 刘嘉麒:科学性是科学普及的灵魂

  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存在科学,无时无地不需要科普。从近年来各类优秀科普作品奖的参评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普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数量稳步增长,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动人,水平日趋提高,原创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这些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凝聚了每一位科普人的心血,值得每一位科普人自豪。

  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公民科学素养总体偏低的国家来说,我们科普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 我国的科普事业依旧任重道远。

  我国科普事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有些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以科学性、应用性、趣味性、艺术性、通俗性、时代感等要素来衡量科普作品的优劣,排在首位的要素应该是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内涵,是科普的灵魂。如果科学性出了问题,即使表现手法再好、艺术性再高、趣味性再强,这样的作品也是不合格的,甚至具有欺骗性。

  当前不少科普作品和科普设施本末倒置,形式上搞得天花乱坠,科学性上却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缺乏科学内涵。有些作品“下笔三千,离题万里”,文字很多,却不知所云;有些作品文笔优美,但却缺乏科学内容。例如一些影视科普作品,画面唯美,很有艺术性,但却没有涉及科学道理。与其称之为科普作品,不如称之为景色宣传片。另外,在一些科学文艺范畴的传记类作品中,作者把科学家生平事迹描写得淋漓尽致,但很少着墨于主人公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成就,让人读起来更像文学作品而非科普作品。

  二、缺乏科学依据。现在的很多科普作品所引用的概念、数据、理论等的出处,其准确性无从查证,不仅科学性受到质疑,而且存在着知识产权问题。有些作品虽然也涉及了一些科学知识,但对科学知识的运用似是而非,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些作品为了吸引眼球,将道听途说的言论当作科学依据,哗众取宠,夸大其词。

  三、知识陈旧老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科学原理、方法、数据等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新的科学知识层出不穷,但一些科普作品所引用的科学知识却是陈旧的、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

  四、伪科学。有人把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内容披上科学的外衣,以唯心的理念或庸俗的故事说明一些自然现象,给人们以错误的认识,蒙蔽公众,具有非常严重的欺骗性。从近几年的一些热点事件和市面上屡禁不止的伪科学出版物可以看出,伪科学的危害依然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科普力度不够大、科普面不够广、科普不够及时,给伪科学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土壤。

  上述问题,不仅出现在出版物中,同时也出现在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的展品中,出现在媒体的宣传报道、广告和旅游景点的解说词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思想水平都有所提高,相关公共场所、媒体以及景点须顺应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大好形势,本着面向群众、对群众负责的态度提升其相关展品和宣传报道的科学内涵。

  要解决上述问题,加强科普的科学性,必须从科普创作的源头抓起,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普。第一,促进创作队伍整体素养的提高。科普作者要树立科学态度,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文责自负意识,对于重要的科学成果、科学数据、科学资料等,必须注明出处,不能抄袭他人作品,更不能剽窃他人的成果。第二,强化出版部门的编审制度和职责。出版部门要增强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出版物的高水平、高质量。

  一部好的科普作品,是科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高度集成和结晶。在科学方面,不仅要获得专家认可,而且要有易读性和趣味性。要保证作品的科学性,最好的创作者应该是科学家本身,特别是那些既有科学素养,又有文学、艺术修养的科学家。实际上,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大都出自著名科学家之手,媒体或出版界中涌现出的优秀作者也都有深厚的学术背景。

  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科普的营养和精髓主要来自科研的成果。科研的水平决定着科普的水平;反过来,在科普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对科研提出新要求,促进科研的发展。科研的灵魂是创新,是探索,充满着疑问和求证;科普则是把科学家取得的科研成果分享给民众,其主要任务是推广,是传播。传播形式需要丰富多样,需要创新,但在传播的内容方面,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尊重,是把人类已经取得的成熟的科研成果传递给民众。真理的传播不能随心所欲,在传播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时必须准确。对于尚存争议的知识传播,不是科普的主流,即使传播,也要摆事实、讲道理,尊重客观事实,而不能主观臆断,强词夺理,误导民众。

  人们常常形容攀登科技高峰如同攀登金字塔,能达到塔尖的人固然荣光,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很少,并且如果没有塔基、塔身的坚强支撑,塔尖是不可能鼎立其上的。塔基越广大、越牢固,塔尖才能越高、越稳定。要建设我国的科技大厦、科技高塔,还要从基础抓起,而基础就是教育,就是科普。

相关文章

科幻电影中的科学普及与科教融合

直播时间:2023年9月28日(周四)18:00直播平台:科学网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950521554534822(科学网......

2023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评审会议召开

2023年7月6日,自然科学基金委2023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评审会议在北京召开。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党组成员高瑞平主持开幕式。窦贤康主任指出,港澳科研人员......

加强科学普及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厚植土壤

2022年暑假,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合打造的《科学公开课》在全网播出。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每次播出的公开课观看量都超过200万人次。这让物理所科普工作负责人......

​王大鹏:用科学态度来做科普

最近一两年,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但是这其实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科普中传播的知识应该是正确的而非错误的,或者说是在科学共同体之内达成共识的而非在共同体内充......

共促科学素质建设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9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大会聚焦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旨在以共商共建共享中深化交流合作,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科普:让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渗透

科学普及是科学知识向大众的传播,是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也是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的渗透。与社会科学相比,自然科学其分化、突进、综合、重构的速度较快,而社会科学一旦形成体系则趋于稳定。但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渗透......

刘嘉麒:科学性是科学普及的灵魂

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存在科学,无时无地不需要科普。从近年来各类优秀科普作品奖的参评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普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数量稳步增长,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动人,水平日趋提高,原创作品越来......

刘嘉麒:科学性是科学普及的灵魂

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存在科学,无时无地不需要科普。从近年来各类优秀科普作品奖的参评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普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数量稳步增长,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动人,水平日趋提高,原创作品越来......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普及成就综述

当中国科技正经历从“跟踪模仿”到“原始创新”的嬗变之时,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是体制机制改革,更是科学精神与文化的塑造。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同时也意味着要以全球视野、新时代的特征......

人民日报:重视创新发展的“另一翼”——科普

在前不久举行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他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些年来,虽然科普工作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