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17 11:11 原文链接: 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于癌症无创诊断


  2013年12月10日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谢晓亮、白凡课题组与北大肿瘤医院王洁团队合作的研究结果。在题为“Reproducible copy number variation patterns among singl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的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基因测序手段首次报道了对于癌症病人单个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全基因组、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此项研究对于揭示癌症转移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无创癌症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肿瘤的转移是导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早在1896年,澳大利亚籍医生Ashworth 首次在癌症病人血液样品中观察到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的存在。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脱落,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系统,其中一些具有高度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存活下来,成为循环肿瘤细胞,并进一步发展为远端器官转移肿瘤。循环肿瘤细胞是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必经步骤,因此在外周血中检测到肿瘤细胞预示着有发生肿瘤转移的可能。

  近些年来,对于癌症病人血液中CTCs的计数已逐渐用于癌症治疗的疗效评估。如果能对 CTCs进行基因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肿瘤转移的生物学机制;同时,作为一种非侵袭性的检测手段,CTCs的基因组分析还可以为疗效评价、预后判断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然而,由于循环肿瘤细胞在病人外周血中存在的数量极其稀少,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具有较大难度。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哈佛大学谢晓亮组最新发明的多重退火和环化循环的扩增技术 (MALBAC)成功实现了对于来自癌症病人外周血单个循环肿瘤细胞的全基因组扩增和深度测序。MALBAC技术具有基因组扩增均匀,覆盖率高等众多优势,从而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准确探测全基因组基因拷贝数变异(CNVs)和单核苷酸变异(SNVs)。

  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子特性。在来自众多肺腺癌患者和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中,成功检测到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密切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上的重要单核苷酸变异和插入/缺失。单细胞水平CTCs的基因突变的检测避免了反复穿刺活检给病人带来的伤害和痛苦, 并能及时地提供个体化治疗所需的重要信息,例如导致癌症转移过程中发生表型转换的重要突变,以及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性的重要突变。

  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意外地发现来自同一个病人的不同CTC都展现出高度一致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化模式,和同一病人的转移位肿瘤组织的拷贝数变化模式一致。这种现象在肺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病人中都得到了验证。此外,在不同的肺腺癌病人中,CTC展现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化模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肿瘤的异质性长期以来被当作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 首次在CTC中观察到的高度一致的拷贝数变异模式将会改变传统上对肿瘤异质性的理解,揭示了特定的拷贝数变异在肿瘤形成及转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拷贝数变异模式与那些肺腺癌患者明显不同,展现出癌种之间一定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可能跟肿瘤发展、转移所处的微环境相关。这项发现为将来基于CTC拷贝数变异来进行癌症病人分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白凡副研究员、中心主任谢晓亮教授以及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及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倪晓晖博士和在读研究生苏哲、高妍是这篇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北京大学985临床医院合作专项经费、青年千人计划科研启动经费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

相关文章

复旦附属肿瘤医院“最毒乳腺癌”精准治疗新突破:有患者肿瘤已消退

导读:三阴性乳腺癌在分子驱动因素和免疫性状方面表现出异质性。我们之前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四种亚型:管腔雄激素受体(LAR)、免疫调节型、基础样免疫抑制(BLIS)和间充质样(MES)。本研究,我们旨在评......

《细胞》编辑团队发布创刊50周年祝词

1月11日,《细胞》(Cell)编辑团队向《中国科学报》发来创刊50周年祝词,回顾创刊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以下为相关内容:1984年,《细胞》创刊。自创刊伊始,《细胞》的目标便是发表“令人兴奋的......

癌症“照妖镜”——游离DNA助力肿瘤早期探查

“人体细胞也有生命周期。细胞衰老凋亡后,细胞内的物质会渗透出来。其中,DNA会随之‘崩裂降解’,进入血液,成为游离DNA。”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肿瘤细胞的游离......

生物反应器国重实验室新进展!纳米机械天然杂合细胞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叶邦策教授课题组在DNA传感装置的设计及生物纳米杂合系统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构建了纳米机械-天然杂合细胞,赋予了天然细胞非传统信号分子的感知、分析......

“肿瘤定向爆破神器”,我国完全掌握质子治疗高端医疗装备技术

2023年12月29日,中核集团230MeV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及治疗端通过验收技术测试。这意味着中核集团布局治癌回旋加速器及治疗端技术取得又一重要突破。质子治疗是精准放射治疗的抗癌利器,是世界先进的肿......

又一校企合作成定局!进军肿瘤免疫治疗新领域

12月29日,郑州大学与河南卓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臻生物)科研合作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双方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共性肿瘤新抗原疫苗。肿瘤是一种常见且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慢性疾......

2023获批数创新高,明年这9款疗法可能获批|细胞和基因疗法年度盘点

美国FDA曾在几年前预计,到2025年,每年将批准10-20款细胞和基因疗法。随着这一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今年批准的细胞和基因疗法再创新高,不仅朝着这一目标大步迈进,也为全球病患带来了更多创新......

省重点实验室,精准“狙击”让癌细胞无处遁形

设计系列纳米酶,与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免疫治疗等结合,用于癌症、老年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突破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瓶颈,构建高能、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新有机太阳能电池体系,将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快速提升至1......

以多学科交叉手段推动中医药发展

本草是中药的统称,泛指以植物为主的天然药物,它们组成了成千上万种中成药和经典名方等。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各类疾病中展现出的特殊疗效引起了业界关注。日前,在一场主题为“本草物质科学与临床医学”的香山科学会......

我国专家成功筛选肠肿瘤多个分子标志物

记者12月21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该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黄睿教授及其团队,在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变化的同时,还对肿瘤微环境和内质网应激机理进行了揭示,挖掘出多个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