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一篇“女性干部傲娇”的学术论文在网上引发热议。

  该论文发表在《领导科学》杂志2021年第一期,题目名为《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作者以“女性干部”为主要论述对象,阐述了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主要危害以及矫治策略等方面内容。有读者认为,该论文涉嫌歧视女性,对女性有刻板印象。

  8月25日,论文作者徐芳回应称,她自己本身就是女性,从写这篇文章的初心来说,没有任何歧视女性或“贴标签”的意思,可能有读者认为论文观点有些偏颇或尖锐了,若有不足之处,个人向公众诚挚致歉。

论文指出“女干部傲娇有害”

网友认为涉嫌歧视女性

  《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一文收录在核心期刊《领导科学》2021年第一期女性领导栏目中,作者从“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女性干部傲娇的主要危害”和“有效矫治女性干部傲娇病的策略”这三部分内容进行论述,认为“对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行为特征及其不良后果展开分析,对于保障组织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发表之后,突然在网上引发争议。

  有女性网友认为,“不知作者论文依据是什么,是否有固定的观察对象和统计数据?学术言论是自由的,但作为学术成果,是否有足够的支撑材料界定女干部‘傲娇’并论证其危害性?”

  还有网友质疑称,这篇论文是在另一种途径上刻意塑造性别对立,只会加深大众对于女性干部的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让参政的女性在面临着比男性更多的现实困难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学术研究可以百花齐放,只要在合理的学术讨论范围之内,没必要“上纲上线”。

期刊曾刊登约稿启事

研究“领导病态化表现”

  公开资料显示,《领导科学》杂志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2009年,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杂志由半月刊改为旬刊,其中《领导科学》(理论版)主要突出学术性和理论性,以进一步促进对领导科学学科理论与领导工作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和领导工作创新提供丰富的学术理论支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自1992年首次开评以来,至今已经持续9届,《领导科学》9次获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此外,《领导科学》长期设有“女性领导”专栏,里面主要刊登女性领导在工作实践中的问题研究文章,比如《女领导职业发展面临的性别偏见及应对策略》《女性领导易受的窝囊气及化解方法》《女性领导的共情优势与共情误区》等等。目前,除《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一文外,其他文章尚未发现在网上引发争议。

  8月25日上午,记者致电《领导科学》期刊,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杂志社已经注意到这个舆情,按照“文责自负”原则,具体情况还得跟作者本人联系。

作者回应“没有歧视女性”

目前工作已经受影响

  《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一文作者为徐芳,是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80后博士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政治学。徐芳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委党校工作,主要负责礼仪、干部家风等方面的课程,此前也曾在基层参与过扶贫工作。

图片.png

图片湖南省委党校2020年县市区女性领导干部培训班。资料图

  徐芳表示,文章《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是根据期刊前期的“约稿启事”所写,算是一篇“命题作文”,自己写完投稿后,今年年初经过期刊审核后发表。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名女性,过去也一直在做关于女性的教育、救助等话题研究,从写作初心来讲,确实没有任何歧视女性的意思,也不是说所有女领导都有这样的问题,只是说个别或者说是某些女性领导存在文章说的这种情况,初衷也是希望女性领导能够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事情在网上发酵后,昨天期刊工作人员给我打了两次电话,说经过他们两轮会议认真讨论,认为这个文章没什么问题。可能有的读者认为文章有些尖锐,或许是我个人表达能力的问题,我个人可以跟读者说声抱歉。”

  徐芳表示,自己是个性格温和的人,没想到事情会搞成这个样子。现在正在跟单位协商处理这件事情,尽量减低舆情的影响。“(我担心)因为这个事情,工作都快保不住了。”

央媒质疑其科研价值:

性别真有那么重要?

  光明网评论员称:从学术规范来说,这篇论文并不严谨。比如女干部傲娇,定义并不清晰,定量并不明确。比如有多少女干部,有多少人傲娇,傲娇后果具体有多大?这篇论文更像是一种印象化的描述,当然这种描述未必没有现实依据,但论文一旦在定义定量上过于含糊,针对性就会变弱,争议性也会变强,科研价值就会受损。

  这篇论文就是这样,在网上引发热议。其实不看论文题目,单说“装模做样”“差别对待”“假意托辞”云云,其实也看不出说的是男干部还是女干部,作风不佳的干部好像都差不多这样。这些个人特征,在干部队伍里是个问题,但也未必就是个性别问题。

  不可否认,这种归因方式并不少见。网络上流传的自媒体文章,不少主题都聚焦“男干部”“女干部”“男领导”“女领导”“来自XX地的干部”“出自XX系统的干部”等等。这种认知,其实也不能说全错,概括性陈述、标签化定义,也是对概率的一种提炼,虽不精确,但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其实在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演进方向是“非人格化”,即置身体系内的个人,无论其性别怎样、有何喜好厌恶、个性特点如何,都不影响正常的组织机能运转、预期功能实现。尤其是在干部队伍、公职人员层面,更是要尽可能的排除个性因素干扰,用制度规章去规训,扩大个人公共性的一面,使其完成公共职能。

  而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一旦不是针对组织机构,而是指向个人,那么讨论的空间就会无比巨大,“大”到丧失改革鹄的。就以这篇论文为例,它可以无穷无尽地写下去,“女干部”说完了,是不是还可以说“年轻女干部”“中年女干部”?性别说完了,是不是还可以说“XX地干部”“XX学历干部”?这是个永无止尽的话题,但有意义的话题其实只有一个——权力如何关进制度的笼子,这远比性别重要。